- +1
考研人開始“消費降級”,考研培訓班的好日子到頭了?

撰文 | 楊小彤
編輯 | 薇薇子
新聞專業果然在今年“遇冷”了。
看看各地公布的專業投檔排位。以高考大省山東為例,就連第四次新傳學科評估為A+的兩所高校——中國人民大學與中國傳媒大學,都難以抵擋這次“降溫”。今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類的投檔位次為669分、1305名,是該校普通類專業中的倒數第2名。而在去年,這一專業的投檔位次為749名,是人大招生專業的第5名。
同樣作為新傳學科的龍頭,中國傳媒大學的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今年在山東省的最低投檔分位638分,位次為7117。與去年629分、4621位的錄取結果相比,更是呈斷崖式下跌。
也有人對比了今年與去年浙江省所有院校新聞學專業的錄取位次,無一例外,錄取位次均在下跌。而跌幅最大的,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從去年的6325名,下跌到今年的10100名,跌幅達到59.68%。
新傳遇冷,或許和張雪峰的發言不無關系。不過背后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與新傳學子的就業環境有關。比如,在社交媒體上對于新傳專業的評價,大部分都是“和現實脫節”。
其實這種相對務實的考量,早已在新傳研究生的報考上,流露出些端倪。
如果說以前考新傳研究生的考生們,更多是帶著新聞理想、渴望進入傳媒專業的,近幾年報考新傳的,則是想要成功上岸的,拿下研究生文憑的。“他們對新聞傳播已經沒有當初那么感興趣了,而新聞傳播類是各個學科中比較簡單的一個。”黑貓,一家新傳考研機構的創始人這么說。
黑貓的新傳考研機構成立于2013年,黑貓還在中國傳媒大學讀研時。在新傳考研這一“賽場”上,他結識了太多為了追求新聞夢想而考研中傳、人大、清北的考生,也接觸了很多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考研的跨專業考生。
過去幾年,伴隨著新傳考研熱度的一路高漲,黑貓的新傳考研機構也聲譽鵲起,成為了北京小有名氣的考研機構。為了承載住考生們的需求,黑貓也在擴大自己的規模——最輝煌的時候,黑貓的團隊全職成員能有2、30人,他在望京中心租了一間大辦公室,一次模考投入了百萬也沒有太心疼,“總感覺這些在未來都會有回報”。
可近兩年,考研人數增長減緩,考研市場競爭卻有增無減,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他也必須要學會和新的環境相處。
年輕人對待考研態度的變化,緊緊地牽連著新傳考研機構的“生命周期”。十年間,從最初的順風順水到現在的舉步維艱,黑貓的考研培訓班像過山車般起起落落,相應的,他也見證了新傳考研的騰飛、煊赫與收縮。在大家還在為“新聞學是否有前景”而喋喋不休的當下,「后浪研究所」邀請他一起聊了聊這十年的新傳考研的培訓史,從他的講述中,我們也能觀察到考研人的心態變遷、考研機構的激烈競爭,以及他作為創始人的反思。
以下是黑貓的講述。(經編輯)

考研高考化,
考研培訓也發展成“喂飯式教學”
從13年到現在,考研人數在增加,但考研人的畫像其實是在逐漸下沉的。
最初可能設有新聞傳播學碩士的學校就30個左右,18年到21年,這個數量迅速增加,100多個學校開始設立新聞傳播專業。到現在可能得有200多個了。
同時,大家對待考研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我是2011年考研的。當時我的本科是在長沙的一所985,當地媒體資源不是很多,所以我考研就是想換個地方,去個媒體更好的地方。
那時候的北上廣神話剛發展起來,整個社會上對于北上廣深的印象就是大城市,有著高收入的職業,非常高的生產率,很新的消費生活、文化生活,所以我對北京也有一個向往。當時傳媒大學是傳媒相關最好的學校,所以我就考了傳媒大學。
2011年到2015年,可能一個班只有3-5個考研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研究生意味著什么。那為什么會考研?因為“成為一個精英”這種說法是非常吸引人的。大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大家都希望能過上一種精英的生活,而考研就是上升的一個途徑,主打的是換一個更好的地方,更好的區位,過上更好的生活。當時的社會心態都是蠻朝氣蓬勃的。
等到了15-18年間,考研究生的人群開始逐漸增加。考研已經成為了很多本科生切實的選擇。大家都意識到了考研并不單單意味著自己要搞學術,而是可以幫助自己找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的一個事情。
那幾年來考新聞傳播的同學,都是或多或少有著新聞理想的,是對新聞傳播感興趣的,是對新聞行業有了解的。比如你和他說南方派系或者某些新聞人物,他們都是知道的。
但在18年之后,大家就開始強調的是“我要考上研究生”“我要讀研究生”,簡而言之就是考研高考化了。你可能對它不感興趣,但它是個考試,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必要環節。
而考研培訓也發展成了喂飯式教學——需要你給考生一個完整的答案,教他怎么寫,然后他去背。
以前我在課上說一些時事,談一些對新聞報道的看法,大家會很高興。但現在他們會說,這個東西我們用不上,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以前你講的內容如果特別直白,大家會覺得太死板或太簡單了,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會覺得你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但現在大家就要求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講的內容要非常的直白。
總而言之,感覺很多考生們對新聞傳播本身已經沒有當初那么感興趣了。十年前我記得我有同學學新傳是想去做戰地記者,這種夢現在很少人會去做了。大家并沒有期待是想通過考研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做多么偉大的事情,更多的是“考研是我大學的延伸,是我必要的一個出路”。

我曾經想過一個口號,就是我們的機構只做名校。但后來發現,不是所有人都想考名校,很多同學其實只要有一個研究生文憑就好了,他們并不會認為自己會成為一個名記者,他們也不認為成為一個名記者或者其他媒體人是件非做不可的事。他們非常理性。
我覺得可能這些考研的同學也認識到現實了。張雪峰說的話其實我也會跟很多同學說,研究生現在還像以前一樣進大媒體,恐怕比較難了,包括記者的生活很可能也與你設想的不一樣,這行業是充滿了艱辛的。當然,張雪峰的話其實也有些偏頗。其實學了新傳真正去做媒體的人也不多,許多人是去了和媒體相關的互聯網、企宣、行政和其他崗位。
當然現在大家也聰明了。也許十年前考研人數很少的時候,還有許多人進入這一行是為了媒體夢,希望進新華社,希望真正的用新聞改變社會。但后來,考研動機的主流已經變成了需要換到一個更好的地域,一個更好的學校,一個更好的崗位,再到現在,我和很多人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確實是因為考研已經是他們目前最好的人生選擇。但是在認真程度上或者是努力程度上,他肯定是不會像以前一樣。換言之,大家都變得比較求穩,不需要去考北大、中傳或復旦,更多的是需要一個研究生學歷。而新聞傳播類坦白地說不用考數學,在文科中又比較有趣和有用,又不會陷入越學就業面越窄的困境,所以報的人就非常多。
但其實考研還是很有難度的。像15年前,基本上考題都可以從書上找到,10年前,開始逐漸轉移到時事或是學術前沿上,而現在的題目,感覺都不像研究生能做出來的,有些學校的題目只有博士生才能做出來。
所以你得有考研的熱心和激情。要是你真的已經麻了,躺平一樣去考研,有可能會非常不順,這會加倍打擊你的自信心。所以考研既是一個減少壓力的途徑,但如果你考不上,它又可能成為一個增加壓力的來源。
以前作為考研機構,肯定是想著辦法勸大家去考研,但現在看著那些三戰的同學,我們都會勸說可以試著去工作一下。
當然,我們也有很多持續追夢的考生,那種追夢是一種執念。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已經是山東體制內的考生,崗位還很不錯,就是不斷地考研,考了有五、六次,直到21年都還在考。他的初試分其實還挺高的,但兩次復試都沒有過。可能因為他歲數也比較大了,34歲了,但是他就是很堅定地想要報一所頂級新傳學校。在大多數人看來,可能體制內有了穩定的工作,再做這樣的努力是不劃算的。捫心自問,我也做不到。所以我很佩服他,我覺得他是真的喜歡這個專業的。

你稍微晚一點,
就連湯都喝不著
2012年,在中傳讀研究生期間,我就開始給考生講課了。到2013年,我開始自己做培訓,今年已經是第10年。
也算是見證了考研培訓機構的幾個階段。
13年開始的時候,在線考研培訓還不是很多,基本以線下為主。大部分都是我們這些師哥、師姐憑借著自己的興趣,以及跟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做起來的。那時候我們上課都是用YY語音,算是非常早期的在線考研培訓了。后來才慢慢演變成cctalk第三方授課平臺。
等到了2017年,考研人數開始不斷增長,到2020年之前,基本上一年就能增長兩倍。那段時間可以稱作是考研培訓的風口。
也算是成功抓住了這個風口,我們從單純的只做中國傳媒大學的考研,開始面向全國。那時候,其實大家沒有把考研這個事當作一門生意,只是很單純地想要講課、授課。
但從19年開始,我們這些從13、14年開始做起來的機構開始變得成熟化、體系化。換句話說,這行業已經進入了高度競爭的階段。
19年以前,大家都是等考研復試結束,在3月份,甚至是4月份才會推出(新一屆的)全程班,如果有人在1月份就開新一期的班課,那你會被罵的,說你上一年的還沒解決,又開始急著搞下一年的。那時,我們還有精力在1月份給同學們分享一些特稿稿件,邀請一些記者來給大家講課。
19年之后,推出全程班的時間就愈發往前移,從3月份提前到2月份,到春節,到上一年的11月、10月、9月,甚至還有些機構會提前兩年發廣告。
這樣下來,我們要是想等到把上一屆都安排好,再帶著下一屆開始好好復習,晚一點出全程班,根本就來不及。我們這行很現實,大家都在競爭,你稍微晚一點,就連湯都喝不著,全部被其他機構給包完了。
所以1月份你就要把全程班和面向新生的課都安排好,2月份出成績之后要給復試的考生安排大量的講座,3月份上半旬復試,下半旬要開始新一年的春季班,4月份就開始上課,上到12月份,等到12月份大家都考完了,我們又要把試卷盡可能地收集起來,然后對題目進行評鑒整理。一年到頭都在為了考研這個事情忙碌,甚至春節都沒辦法好好休息一下,很疲憊。
2020年,因為疫情的出現,考研培訓機構和在線教育變得多元化。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時候出現了很多考研機構的測評號,列個表評測每個考研機構的好壞。你這個東西要是沒有,大家一眼就看得出來。然后考研機構就開始相互競爭,想辦法把各方面的服務都增加。
各種各樣的需求也開始出現了。有些同學開始有了小班課的需求,有些同學開始希望能針對自己的院校(有專門的課程),后面大家又開始有練題的需求,有陪伴式學習的需求……

這個市場上,大家的需求就是有進無退的。當一個機構推出某項服務的時候,你是不能輕易說自己不跟。否則大家就會說,“為什么其他機構都有,你卻沒有”。這就是行業內的規則。
隨之而來的就是成本的迅速上升。因為你要滿足同學們的需求,增加很多服務——推出針對考生所報院校的小班課,每個月幫同學做學習記錄、學習檔案,還要有帶讀活動。那一年,我們的成本增長了兩倍。
但是就像我說的,這個行業是有進無退的。你的投入少一點,同學馬上就會感覺到,因為他們會比較。所以我們在2021年的時候投入也是不遺余力。我們租了大辦公室,增加了很多兼職老師和全職同事,從K12來的,或是留學回來的。希望能在服務上下狠功夫,把服務做上去。包括嘗試像K12一樣引入五對一模式,對同學的各種服務進行滿足。投入了100多萬做了一個針對不同院校的模擬考試,就希望能打造出一個品牌性質的產品。2021年我們同學的考試狀態就上升了,是我們考的最好的一期。于是2022年我們又花30萬投入了批改系統的更新,還有各種各樣的教輔資料。當然,這些嘗試,有些同學也并不能分辨出其中的差異,有時候還會覺得你多事,但是沒辦法,就必須去做。
有時候我也想著躺平,但這個行業是躺不平的。不斷會有新的課程、新的對手,包括誰都想沖一波,擴大一下自己的影響力。但我們都沒想到的是,我們以前的不斷的投資,內卷這個邏輯其實建立在考研人數不斷增長的基礎上,一旦整個增長勢頭卻沒有之前成倍增長得那么快。這個市場就可能陷入非常拼命的競爭。這個行業也從藍海進入了紅海。

大家都開始計較錢了,
對考研的執著感也下降了
2022年下半年可能是個節點,這個節點讓我感覺一切都變了。
首先的變化就是考研人數的停滯甚至減少,這種減少我有預料到,但是沒有預料到會有這么多下滑。即使在現在的同學里,學習的勁頭也大不如前。就是以前你可以期待有很多人看直播,做作業,和你互動,做這些事會讓人很有勁頭。但是現在可能就少了很多。以前我們的考生,學什么都是非常熱烈的在群里討論,但現在好像大部分人都很疲憊,對什么事情都沒有以前那么有激情了,學習狀態和欲望都有所下滑。
這個變化其實在張雪峰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換句話說,大家對于考研沒有那么急迫了。他們知道考研是一個提升學歷的過程,但提升學歷和擁有特別偉大的未來好像沒那么掛鉤了。有時候你說兩句還會被認為是制造焦慮,我們作為考研輔導的人我肯定不喜歡看到這種現象,但是除了催和開導好像也沒有特別好的方法。這是我現在最頭疼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是大家都計較錢了,或者大家對你的要求更高了。以前可能有些人會閉眼報班。今年會有很多同學做了非常細致的表格來比較各個機構的好壞,會非常在意性價比。這是理性的消費。但是我說實話,有時候也很委屈,他們對機構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懷疑和不信任。他們可能會認為比如一個機構比其他家高了三百塊錢都是在掙黑心錢。盡管它們課程、服務都可能完全不同。
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焦慮的。因為對于考研機構來說,既要承擔老師的費用,團隊的費用,加上小班課的費用。算下來,如果想要保證機構能正常運行,一年得有個150萬的成本。如果想要通過賣課保本,起碼要賣出250個貫徹全年的全程班。同時明的暗的,投入必須不斷提高,因為這是一場軍備競賽。你稍微松一點,少一點,萬一學生成績考的不好,打不過其他人,就完了。這個和考研是一樣的。你可能感覺所得沒有那么多了,但是你的付出是不可能降下去的,相反,在這個戰場上,你還得增加。
再一看我們的同行們,大家似乎又更內卷了,以前我考研的時候的筆記,都是自己做,現在基本上第一天教科書出新版,第三天出新版的筆記,第五天背誦手冊、配套活動都做出來了,老師的論文,可能這領域的專家還沒看我們就開始組織解讀了,有時候真的在想這么折騰到底為什么。甚至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很忙,看到其他家推出一個什么新的東西,就趕快去看看怎么應對,整個是一個應激的狀態。
我在三月份的時候觀察到了整個市場的勢頭往下走,甚至可能打對折,到四月份、五月份的時候非常焦慮,但我們的投入又不能減少只能加多,這么看虧的根本不能扭轉過來,而且看起來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好轉。我那時候真的可以說和考研的人一樣焦慮,我那時候想過很多:比如縮小團隊,還有換一個不那么貴的辦公室,還有節省其他生活開支等等。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現在看可以說是慌了,因為做了這么長時間第一次看到這個情況。

我情緒最低點的時候是看到一個業內干了10年的同行不干了。當時我真的感覺沖擊很大。會不斷的感慨:是不是我們到了生命周期了?
在最焦慮的時候,我其實開了兩次直播來想和同學們溝通,有時候想倒一下苦水,想跟他們說一下:他們覺得考研內卷,但考研機構比他們還內卷。他們擔心成績,但是考研機構比他們更擔心成績。但是我又不能說,因為考研人訴苦或許能得到一些撫慰,考研機構要是訴苦就別干了。你要是訴苦只有兩種情況,就是你發喜報的時候,或者說你決定退出這個行業的時候。
當這種充滿壓力的時候唯一支撐人的,就是我還在講課,還在答疑,說實話,每次講完課的時候,還有研發出一些新的答題技巧的時候,我都會感覺神清氣爽,確實做這件事還很快樂。無論環境變得再壞,只要能從這件事本身中得到快樂,這件事也就沒有那么糟。
時代就是這樣,是大家發現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殘酷,這個時候怎么辦?不是每天都像14-15年那個時候那么舒服的。也不是像19-20年那樣可以不計成本的投入的,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是真正刺刀見紅的時候。那段時間很多想法反而是不成熟的。
后來我想通了,一方面到了六月以后,整個市場也有了一些復蘇,幫助我們度過了這個最悲觀的階段。但是這個結果真的得來不易,經過這個事情以后我認識到很多東西都是不必要的,包括曾經追求的一些東西也都有點虛榮和不切實際。教育這個事情的本質其實特別簡單:就是你要想辦法讓你的同學考上好學校,得到高分,不管什么樣的,高分總是不會錯的。如果還有什么的話就是要盡力獲得好的口碑,因為口碑是無價的。
這也是我想跟我的同學們說的:真的不能躺平。要么不做,要么做了以后就沒有辦法了,必須盡可能拼。做了拼到底,哪怕今年虧了,但是給所有信任你的人留下口碑,留下好印象,也給自己做積累。以后環境總還有再變好的時候。
教育產品這個事情,說實話,沒有永遠的贏家。我覺得對于教育機構來說,保證了聲譽,保證了品質,始終是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愿意干這個事情,我喜歡干這個事情,我講課我很開心,光是這一點,我就認為它是我可以長期去做的。
考研這件事情,它可能規模會縮小,但不會輕易取消,只要還有需求,我就愿意做下去。

你如何看待新傳考研?準備考研的過程中,你會選擇考研機構嗎?又是如何選擇的?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原標題:《考研人開始「消費降級」,考研培訓班的好日子到頭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