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藝術人物|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策展人:藝術可以改變社會
澎湃新聞獲悉,策展人、藝術史學者伊沃娜·布拉茲維克將擔任2024年第18屆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策展人,她曾于去年擔任上海龍美術館開館十周年特展“存在于世”部分的策展人。
在上海,藝術家顧黎明舉辦個展,用視覺語言對歷史的延續與解讀;在浙江,青年學者王一楠出版了《同繪赤壁:與蘇軾有關的圖像記憶》。在北京,展覽“遇見高迪:天才建筑師的藝術世界”在遇見博物館·798館呈現。《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kxwhcb.com)“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伊斯坦布爾|伊沃娜·布拉茲維克
被任命為2024年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策展人

伊沃娜·布拉茲維克
據藝術論壇中文網報道,策展人、作者和藝術史學者伊沃娜·布拉茲維克(Iwona Blazwick)將擔任第18屆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策展人。她目前是沙特阿拉伯烏拉公共藝術委員會專家小組主席,曾長期擔任倫敦白教堂美術館館長。第18屆雙年展將于2024年9月14日至11月17日舉行,由土耳其Ko?集團贊助,非營利組織伊斯坦布爾文化藝術基金會 (?KSV)主辦。活動主題和參展藝術家名單尚未公布。
去年夏天,布拉茲維克因接受了沙特阿拉伯的職位而引發關注,面對沙特阿拉伯的人權方面的問題與當時的批評,她回應稱:“我寧愿參與進這些我能幫助促進言論自由、培養藝術生態的地方,因為我相信藝術可以改變社會。”
布拉茲維克于2001年至2022年領導白教堂美術館,并監督了美術館2009年的擴建。在白教堂工作期間,她因對前沿藝術的投入和委托備受贊譽的藝術家新作品而為人所知。她發起的計劃包括泰特渦輪大廳委托項目和白教堂美術館的委托項目,以及Max Mara女性藝術獎,反映了她在提升女性藝術地位方面的職業承諾。在來到白教堂之前,她曾在倫敦當代藝術中心工作,之后擔任泰特現代美術館展覽和陳列主管。更早之前,她曾擔任女性主義先鋒畫廊 AIR Gallery的總監。
2022年,近日,龍美術館開館十周年特展“存在于世”和“多重景觀”正式對公眾開放。“存在于世”的策展人正是伊沃娜·布拉茲維克。“多重景觀”由龍美術館館長王薇策展。兩個展覽合計展出260余件(組)作品,其中不乏國內外不同時代、不同流派藝術大咖的優秀作品,被媒體和網友稱為“可以放進藝術史”。(文/畹町)
上海|藝術家顧黎明
用視覺語言對歷史的延續與解讀

顧黎明
8月4日,“顧黎明的語言轉換——從馬王堆到山水賦”展覽在外灘18號久事藝術空間開幕。此次展覽呈現了藝術家顧黎明近四十余年藝術創作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76件。
顧黎明1963生于山東濰坊,曾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此次展覽分為“馬王堆”“門神”“佛造像”“山水賦”四個部分,涵蓋了油畫、水彩、版畫、陶藝、綜合材料及裝置等多種表現方式,呈現了藝術家的探索道路,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精神的思考。

《枯山水》 畫:395x146cm,布上宣紙、油彩及丙烯等;實物:大米、青石
顧黎明創作的“門神”“馬王堆”“佛造像”“山水賦”等系列作品是其用視覺語言對歷史的延續與解讀。他把傳統意象造型和西方抽象造型作了綜合:抽象與具象的綜合,表現與寫意的綜合,為當代藝術提供全新的視角。
顧黎明致力于民間年畫、敦煌壁畫、傳統山水藝術圖式的當代性轉換,建構了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抽象表現繪畫形態。從“馬王堆”系列到“門神”系列,觀眾可以看到他通過對傳統觀念、圖像、符號的重建。其中,“門神”系列是其借用年畫中的門神,來為油畫賦予中國意趣;而“佛造像”系列呈現了歷史歲月的印記和滄桑,又傳遞了真實的人性痕跡。
其“山水賦”系列則是將自己所關注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借五代荊浩山水畫理,表達傳統與現代,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問題。同時,在創作中,他嘗試融入民藝撕紙的方式拼貼畫面,使畫面生成多意切換空間。展覽將展至10月16日。(文/陸林漢)
浙江|青年學者王一楠
出版《同繪赤壁:與蘇軾有關的圖像記憶》

王一楠
對蘇軾與赤壁的描繪,自北宋起成為持續不斷的畫史現象。近千年來,有大量作品表現了元豐三年蘇軾游覽、書寫赤壁的事件,其中有許多出自名家之手。不同的作品如何表現同一個主題?看似偶然遺世的畫作、間隔久遠的藝術代際之間,是否存在內在關聯?為什么有如此龐大的群體參與到“東坡赤壁”畫題的定制、創作及鑒藏過程中來?
日前,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王一楠的新書《同繪赤壁:與蘇軾有關的圖像記憶》。此書以存世的百幅圖像為線索,從藝術史、文學史、思想史融合的角度,梳理赤壁圖像的發展脈絡,闡明與圖像相關的人文記憶。在關注形式差異與相似的交鋒之時,該書意在闡明內在于圖像中的古今共感的生命意識,探索立足中國藝術傳統的圖式研究模式。

《同繪赤壁:與蘇軾有關的圖像記憶》 王一楠/著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王一楠,1992年生,山東濰坊人。2020年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現供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哲學、藝術史與敘事學。在其看來,中國畫史中有一類難以忽視的主題創作,那便是大量存世的赤壁圖。有近一百幅聲稱創作于北宋至明代間的畫作存世至今,這些赤壁圖均與元豐五年(1082)蘇軾貶謫黃州后對赤壁的游覽與書寫有關。自不朽的名篇《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誕生起,一種由視覺元素聯結而成的記憶共同體也正在形成。
赤壁圖不但超越了文、武赤壁的地理意義,而且逸出了赤壁賦和赤壁詩的文學意義,成為蘇軾文化的獨特藝術象征,突出體現了中國藝術傳統的連續性和創新性。而對這個問題的探究,或許將不僅提供給我們舊日的故實,而且提供有關生命存在的答案。這一點,已經在“過來人”的體驗、書寫與描繪中得到反復印證。(文/畹町)
北京|建筑師高迪
天才建筑師的藝術世界

高迪與圣家堂
最近,“遇見高迪:天才建筑師的藝術世界”主題展在遇見博物館·北京798館呈現。
安東尼奧·高迪(1852-1926)是享譽全球的建筑大師。作為塑性建筑流派藝術家,高迪建筑以大量規則曲面取代直線設計,其造型奇異瑰麗,并因此聞名于世。他一生設計過很多作品,包括古埃爾公園、巴特羅公寓、圣家族大教堂等。其中,圣家堂更是高迪建筑設計生涯的集大成之作。圣家堂延續了高迪最核心的建筑理念,同時融入新哥特式風格、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與曲線新藝術風格。

展覽現場
高迪一生設計的建筑有18處被保留下來,其中17處被西班牙列為國家級文物,7處被選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遇見高迪:天才建筑師的藝術世界”通過200余件展品,回顧了這位西班牙國寶級建筑師的藝術生涯。展品中,高迪在建筑設計中所使用的工具、設計授權制作的復刻家具與工藝品、建筑歷史照片、設計圖稿、建筑影像資料、建筑靈感筆記等均是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面。觀眾可以近距離觀賞到圣家堂、文森之家、巴特羅之家等世界經典建筑瑰寶的創作歷程,仿佛置身一場西班牙之旅。(文/高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