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都劃拳哥”是怎樣煉成的:兩車刮擦劃拳定賠償背后的故事
視頻分別是在8月29日、31日拍下的。第一個是譚盛田駕駛奔馳車與一輛出租車剮蹭。明確責任后,出租車主劉浩按修車廠建議提出700元賠償金,譚盛田議價500元。協商未果后,兩人以“石頭剪刀布”決定金額多少,劃輸的譚盛田隨后爽快賠付;第二個是兩車主事后相約吃飯,席間又玩起了劃拳。兩則短視頻瞬間走紅網絡。
53歲的劉浩沒想到,上世紀90年代末從國企下崗后四處討生活、輾轉開出租車20年的他還能火上一把。更沒想到的是,事情已過一周,他同27歲、能把郭德綱好些相聲作品倒背如流的譚盛田成為“網紅”之后,正經歷和大多數突然成名的人一樣的煩惱:無休止的各類陌生電話、短信和熱心人的問候。
盡管有時疲于應對,但兩人仍覺得,能為天性樂觀的成都人“代言”,也不失為一次好機會。
9月5日,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表示,呼吁市民向兩位司機學習,做“文明、友善、優雅的成都人”。

“佛系”處理事故后兩人成忘年交
8月29日對于譚盛田和劉浩來說,再平常不過。當天下午6點半,四川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在餐飲行業做自媒體的譚盛田,和有20年出租車駕齡的劉浩都各自計劃接妻子回家。
“嘩”的一聲大響,兩車在長榮路發生擦剮。
劉浩下車,下意識先看了看對方的車,見奔馳車主是個年輕小伙,戴副黑框眼鏡,休閑裝扮。他回憶說,當時責任還沒明確,就怕對方怒氣沖沖。譚盛田也下了車,第一時間確定對方人沒事后,松了口氣,隨后詢問劉浩如何處理。
“聽到第一句話,就感覺他是個解決事情的人,沒胡攪蠻纏。”劉浩說。這時,后邊的車已經相繼鳴笛提示,兩人馬上拍照,將車挪向路邊,等待責任鑒定。隨后到場的交警給出鑒定:慢速道變速行駛的奔馳車主負全責,建議雙方協商處理。
連線修理廠家后,劉浩按評估給出的700元標準提出賠償要求,譚盛田下意識地壓價到500元。“當時條件反射,就按平日‘慣例’砍價,能少50塊心里也高興。”他說,砍價時,兩人已經會心一笑了。
還價不成,譚盛田想到了個辦法:劃拳。
譚是“新成都”人,老家宜賓,受環境影響,喜歡喝酒。有酒的時候就有劃拳。
“劃拳?”劉浩聽后有點懵,隨后笑笑,心想“這個娃有點意思”。為了不拖延時間,他便當場接受。
由于不會劃酒拳,兩人改成“石頭剪刀布”。三局過后,劉浩勝。后來每想起這事,還是笑個不停。譚盛田則覺得,這個“老劉”人挺好玩的,不像是“60年代的人”,當時就約他改天吃飯。從商場趕來的譚盛田的妻子,將兩人劃拳的視頻拍下,并發在微信朋友圈。其同事看到后,轉發到抖音,當晚就爆紅網絡。
事發第二天,劉浩接到譚盛田的來電:“哥老倌,火了!”這才知道,全國都在關注他倆的事。而后,媒體接連而至,譚盛田笑稱“要找劉師傅‘復仇’”。
8月31日,劉浩“應戰”。得知老劉不吃辣、不喝酒后,譚盛田特意點了鴛鴦火鍋和汽水,照例來了一次劃拳,這次他獲勝。這則劃拳視頻再次引起網友熱議。
飯局足足持續兩小時。譚盛田說,兩人似一見如故,談起了家長里短。兩人年齡相差26歲,性格卻有幾分接近,好耍的譚盛田遇上好脾氣的劉浩,一下子成了忘年交。
劉浩后來一打聽,兩人都在成都雙楠街道附近住,距離可能就一公里,算得上街坊鄰居了。“你看,成都有多小!”

“網紅”的苦惱:兩人深受其擾但樂意回復
毫無預兆地火了,譚盛田和劉浩都沒有做好準備。
劃拳和吃飯的視頻,在各平臺上合計上億次點擊,身邊的親人朋友,公司的人都知道了兩人的事。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去市場買菜,熟悉譚盛田的攤販,會揶揄一句:“我和你劃一拳,你贏了我就送你一份香菜。”
譚的微博上,一天接收到3000多條信息,他的賬號也被認證為“成都劃拳哥”。網友發的私信,什么樣的都有:有的祝他幸福;有的身份證掉了,找他借260元錢;有人問他的鞋是什么品牌;更有直截了當的,要求借十萬元。譚對此并不反感,覺得可能就是“惡搞”,一般都饒有興趣地回復:行嘛,先來劃一拳。
然而,接下來的日子,譚盛田發現他的家庭、工作和生活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影響:有人冒充媒體,對包括他在內的一家人進行所謂的采訪,隨后將家庭住址等隱私進行曝光。“我媽現在都不敢出去。因為一出門,在廣播、地鐵屏幕、商場大屏,或者大家的討論中,都能看見或聽到我和出租車司機劃拳的事兒。”
即便如此,譚盛田還是想盡可能地回復哪些熱心人的詢問,如此一來,手機一天充三次電才夠用,兩只眼球布滿血絲。
劉浩面臨著同樣的苦惱。以前,他平時工作之余就是看看電視劇、喝茶,以及玩玩家里那臺2007年買的電腦,壞了就自己修修接著用;休息時,買菜做飯。現在,這個自認為是“耙耳朵”(怕老婆)的男人,多了件事,那便是接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和信息。
他以前睡覺從來不關手機,“成名”后,媒體、朋友、好事者,都找來問這問那,有人懷疑事情真實性,有人質疑其是否炒作……應接不暇,現在只能關機睡覺。最讓劉浩感到別扭的是,今年剛大學畢業的女兒,得知視頻里主角之一是自己父親后,到現在都不好意思告訴身邊的人,回到家里只交代了一句“要注意點形象”。
“這幾天我就沒好好開過車。”劉浩無奈,“但好的事情,再累也得支持。”在他眼里,出租車是一個城市的形象,現在自己有幸成了一個“形象窗口”,正是向外界宣傳成都的好時候。
劉浩為此下載和注冊了抖音,由于不太會使用,發的第一條信息已經找不到了,但內容還記得:歡迎大家來成都。“我這是趁機給成都這個城市打了個廣告。”
擦剮中的人生交集
不打不相識。譚盛田說因為覺得投緣,才和劉浩交換了聯系方式,兩人似乎都是好脾氣,脾性類似的陌生人,才會有交集。
譚的父母經營小生意,對他的教育方式,從來都是“放養”。“放養”的孩子,比較有主見,也比較愛模仿。“父親性子慢、脾氣好、幽默,我受他影響比較大。”譚盛田說,“工作或生活中的負面,自己可以屏蔽掉,這是從小養成的技巧。”長大后的他,喜歡上了郭德綱的相聲,成了鐵桿粉絲。好多段子,他幾乎都能背下來,也無形中就把這些運用到生活上了。
事實上,劃拳定輸贏,在譚盛田的生活中早已有之。大學畢業后,譚與人合租住房,誰買菜、誰做飯、誰洗碗、誰關燈,就是用劃拳來解決,生活也多了點歡樂。譚盛田說,劃拳在成都其實也成了很常見的一種交際方式。
因為是餐飲行業的自媒體人,譚盛田把成都人的性格比作鴛鴦火鍋,紅鍋熱情洋溢,白鍋內斂柔和。“沒有什么爭端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你看,各種食材丟進去,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吃、喝、劃拳,沒有誰嫌棄誰。也正是如此,才讓成都人的性子慢下來,脾氣軟起來。”
而劉浩的好脾氣,卻有著不同的來歷。
上世紀90年代末,因行情不景氣,同在國營造紙廠的劉浩夫婦30歲出頭時雙雙下崗待業。當時,孩子已經3歲,劉浩和妻子無任何收入,自顧不暇。
為了養家糊口,劉浩開始出門做雜工。后經朋友推薦,又做了食品銷售員。那幾年,劉浩不分春夏秋冬,需每天騎一輛單車,挨家挨戶找商場、小店、批發市場,兜轉80多公里,去推銷手里的瓜子、餅干。“當時沒賺到什么錢,不過學到了怎么照顧客戶的感受,秘訣就是耐心、和氣。”
再往后,想到年齡大了,就去跑出租。劉浩和另外一人承包一輛車,起步16萬元,哪有這么多錢?只好到處跑,到處借。即便如此,碰到四川在外打工的,收10元錢咬牙送20元的路程,只因“別人比自己還苦”;有時候乘客到站,結賬時發現錢包丟了,劉浩不但不收車費,還會掏出幾十元給別人買票坐車。
善心換不來金錢,回家肯定要挨罵。老婆劈頭蓋臉的質問:“今天又沒賺到錢?”劉浩只好默不作聲——心想就算是騙子,也認了,反正是做好事。當然,出租司機經受冷言冷語、投訴,更是數不勝數。而這些,無形之中也將他的脾氣打磨得尤其軟潤。
20年的出租車經歷告訴劉浩:人腦裝不了太多事情,人要向前走,把苦事都忘了。
當地呼吁向兩司機學習
“火了之后,他很怕,感覺像自己犯了錯。”朋友江俠很懂得譚盛田的心聲,即使譚一直說“這個事情能帶來一些歡樂也挺好,相當于給大家解壓”。在他看來,這位平時被大家稱呼為“叮當貓”的小伙,能紅遍網絡,確實是意料之外。
江俠記得,有一次其他車把他的車擦剮了,剛想發火,抬頭看對方車主的老婆、孩子在車里,就馬上讓他走了,“和和氣氣才好”。現在想想,劃拳處理小事故的方式,值得借鑒。
就在“劃拳定賠償”一周后的9月5日,成都紅星路上,佛系處理交通事故再次上演。據封面新聞報道,當天一輛轉彎車與直行車發生擦剮,起初雙方爭執并報警。但轉眼兩人的火氣立降。最終商量決定用“微信丟骰子”的方式,決定該賠多少錢,最后兩人更成了微信好友。
而該事故中當事人之一張先生明確提到,當時就是想學新聞里劃拳定賠償金的處理方式,把劃拳改成了微信里擲骰子。
劉浩所屬的成都聯眾出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十一分公司總經理文書建9月6日在回復澎湃新聞時著重表示,“以后也會鼓勵駕駛員,遇到事情采取類似的方式解決”。
跟別人不同的是,文書建看到新聞后,覺得一點也不奇怪:“他平時就是一個嘻嘻哈哈、比較隨和的人,喜歡開玩笑,從來不紅臉。”20年老司機、優秀員工,基本無投訴、經常撿拾到物品并歸還,這是劉浩在文書建心里的印象。
“他女兒現在工作了,家里勸他別開出租了,但還是在堅持,說自己喜歡,公司也信任這樣的老員工。” 媒體爭相報道之余,也有人質疑這件事情是否是出租公司炒作。文書建感到無奈,便把車內的監控視頻調出來,證明純粹是突發事件。
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一名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和廣大網友一樣,看到這則報道心頭一暖,衷心為兩位司機朋友的行為點贊:“城市的和諧環境,需每一位市民共同參與、用心維護,在這里向市民朋友發出邀請,向兩位司機朋友學習,做文明、友善、優雅的成都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