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四系列運載火箭第100次發射,成功將風云三號F星送入預定軌道
2023年8月3日11時47分,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本文圖片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2023年8月3日11時47分,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順利將風云三號F星(風云三號06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本次發射的星箭均由八院抓總研制,這是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第100次發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是我國現役主力運載火箭之一,包括長征四號甲(已退役)、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三個型號,分別于1988年9月7日、1999年5月10日、2006年4月27日首飛成功。目前,長四甲執行了2次發射任務,長四乙執行了48次發射任務,長四丙執行了50次發射任務。
火箭轉運。
1988年9月7日,長征四號甲遙一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將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云一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創造了我國大型運載火箭首飛一次成功的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與極地軌道衛星的國家。據統計,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目前已執行了4顆風云一號、7顆風云三號任務,均取得圓滿成功。
在100次發射任務中,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先后將風云、資源、遙感、實踐、試驗、高分、環境、海洋、陸探系列衛星,以及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等共計170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力支撐了“氣象強國”“海洋強國”“雙碳戰略”及“一帶一路”建設,創造了“南南合作”的典范,助力實現全球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任務等。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承擔了我國大部分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并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防科技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防科技二等獎等榮譽,是名副其實的“功勛箭”。
本次發射,是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第100次發射。
此次成功發射的風云三號F星,是我國第二代低軌氣象衛星系列風云三號的第6顆,搭載了10臺功能強大、性能先進的遙感儀器,通過全譜段、定量化觀測,將獲取全球臭氧分布,監測全球輻射收支、冰雪覆蓋、海面溫度,提供短期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所需的遙感信息,大幅提高對大氣溫濕度垂直廓線、大氣痕量氣體及地球輻射收支能量的觀測精度,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數值預報、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生態環境監測和綜合防災減災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提升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主導權和話語權。
衛星搭載的紫外高光譜臭氧天底探測儀、紫外高光譜臭氧臨邊探測儀2臺遙感儀器為全新研制,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微波成像儀和地球輻射探測儀3臺儀器技術改進、性能提升。衛星在確保極軌氣象全球成像和大氣垂直探測業務的基礎上,以大氣定量探測和氣候變化監測為主,定標精度提升約1倍,定量化觀測能力全面提升,主要應用于天氣預報、生態、環境、災害監測業務及研究。
星上搭載的臭氧天底探測儀是我國首臺大幅寬、高分辨率、高精度紫外可見波段對大氣微量成分進行高光譜探測的有效載荷,綜合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臭氧臨邊探測儀是我國首臺利用臨邊觀測模式進行紫外可見波段高光譜大氣探測的有效載荷,將填補我國風云衛星紫外高光譜臨邊探測的空白。
風云三號F星發射重量約2700公斤,運行高度830公里,作為太陽同步上午軌道衛星,衛星在軌運行后將接替已在軌工作近10年的風云三號 C星,與D(下午星)、E(黎明星)、G(降水星)組網觀測,形成我國四條近地軌道氣象衛星業務組網觀測“最強梯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