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孩何來:尋找生育之困的解憂草
近日,在由上海市人口學會和上海市計劃生育協會聯合主辦、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承辦的“城市人口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專題報告會上,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副院長沈可作了《家庭功能變遷與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報告,她表示,“我們可能也需要逐漸地去適應,然后接受這樣一個低生育率的人口新常態,以更完善的制度和政策,去適應這新的人口新時代。”
三孩政策是中國積極應對人口難題實行的一種計劃生育政策,對于改善我國人口結構、積極應對老齡化具有重要意義。低生育率與人口增速放緩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結果,是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符合人口發展規律。生育率走低,少子化顯著,勞動人口數量縮減且占比下降,勞動力老齡化現象明顯,撫養負擔沉重,人口老齡化加速,人口困境迫在眉睫,提振生育刻不容緩。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宋健將我國人口負增長歸為生育主導型負增長類型,主要原因是在低死亡率條件下出生率更低。人口增長的困境,主要在于生育率的降低,這與生育意愿密切相關。中國居民生育意愿的降低不光是社會經濟發展后的自然結果,多種現實因素也阻礙了生育意愿向生育行為的轉化。這意味著,出于生育成本等考慮,本期待生育更多子女的公民,實際生育子女數低于理想子女數,生育潛力未得到充分釋放。

面對持續的低生育率和低迷的生育意愿,我們需要探究其背后原因,以政策支持和制度準備應對風險。生育意愿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于當下的高生育成本。生育成本涵蓋三個維度: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彌合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的偏差需要和生育政策相配套的措施支持。努力推動解決大眾生育養育方面的實際困難和后顧之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1]。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任遠表示,支持生育的政策,包括三種主要類型,第一種是經濟支持,第二種是勞務支持,比如托育托幼機構的建設,第三種是時間支持,比如育兒假、產假等。當前,多個省份出臺產假、陪產假、育兒假以及育兒補貼等相關政策,為家庭的“生”和“育”提供支持。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需要一系列綜合措施,汲取國際經驗教訓。回顧日、韓、新三國的人口政策歷程,這三國都經歷了從節制生育向鼓勵生育的轉變過程。這三個國家鼓勵生育失敗的教訓,有以下幾點:要提高生育率,一是要消除就業市場中的性別歧視,保障女性公平就業的權利。二是要適當縮短工作時間。三是保障非婚女性的生育權有助于提高生育率[2]。此外,瑞典在鼓勵生育方面也有成功經驗。他國的成敗得失對中國調整完善生育政策和相關配套支持措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對于我國積極應對老齡化,改善我國人口年齡結構、保持人力資源稟賦優勢意義重大,它也會是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一步。
引用文獻:
[1] 張沖1,李想2.女性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偏離的影響因素[J].中國衛生統計, 2020, 37(6):902-904,907.
[2] 金英玉.日韓新加坡鼓勵生育政策對中國的啟示[J].吉林金融研究,2022(12):39-44.
資料來源:
[1] 國家統計局 http://www.stats.gov.cn/sj/pcsj/
[2] 育媧人口《中國人口預測報告2023版》
[3] 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2011、CSS2015、CSS2017、CSS2019、CSS2021
[4] 中國政府網 《2023年春季武漢市各級各類學校收費項目標準公告》
[5] 廣州本地寶
[6] 中國政府網 《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
[7] 國家衛生健康委
[8] 王廣州. 中國人口負增長問題再認識[J]. 晉陽學刊, 2023, (2):19-28.
[9] 王菲.“三孩政策”:生育政策演進及挑戰研究[J].國際公關,2022(20):98-100.
[10] 宋健,陳文琪.育齡夫婦生育意愿的滿足情況及家庭特征的影響——基于生育三維視角的實證分析[J].人口研究,2022,46(05):3-18.
[11] 邱幼云.三孩新政下城市已婚女青年的生育意愿及影響因素——三個理論假說的中國檢驗[J].中國青年研究,2022(03):22-30+21.
[12] 劉金菊.中國城鎮女性的生育代價有多大?[J].人口研究,2020,44(02):33-43.
[13] 金英玉.日韓新加坡鼓勵生育政策對中國的啟示[J].吉林金融研究,2022(12):39-44.
成員: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周文卿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陳心愉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熊程心子
指導老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徐迪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王朝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