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市民說|困在出租車里

上海,刷手機的出租車司機。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我日前剛從美國回到上海。跟朋友小聚,相約去看《八角籠中》。大眾點評上買票順便打了車,感覺比在美國方便不少。不久車到了,上車后司機倒沒急著開,而是一臉狐疑地看著我:你是?
我楞了一下,回過神來,把手機遞給司機:“我是叫車的人呀,你這輛不是尾號847的宋先生,去虹梅廣場?”
司機說是他沒錯??伤麆偛烹娫捖撓迪聠蔚念櫩停瑢Ψ秸f搞錯了,這是怎么回事?
我恍然大悟。因為我四年多沒回國,之前的電話早就廢棄不用,估計已換了新主人。我的大眾點評又是多年前注冊的,因此導致bug。
跟司機解釋后,我覺得也不是什么大問題,催促他開車。畢竟電影要開始了。然而,司機一臉無奈地讓我看他的手機,原來要輸入我舊手機的末4位號碼,系統才允許他開動,否則將視為擅自離開候車區域的違規操作。于是,司機無辜地看著我:“你還記得你那個手機最后四位嗎?”
這可把我難住了。過去十年,我基本飄在國外,只有假期回來。期間換了多少手機號,我自己都忘了,甚至叮囑過一些朋友,不必保存我的號碼。大腦空白之余,聯系了兩個老友,他們果然也沒有備份我的手機號。
這時,同行的朋友說,要不司機師傅您用軟件回撥給這個賬戶對應的號碼,問一下他最后4位是什么?司機說,那人家估計也不樂意吧,以為是什么詐騙呢。
眼看電影開始了。我靈光一閃:既然叫車平臺的本意是共享經濟,把空余的私家車利用起來方便乘客,而我又已坐上了這輛車,那直接給司機付現金,讓他開不就行了?忽略平臺,我現在的處境就跟路上搭便車無異,有什么好發愁的?
我這么跟司機一講,他也茅塞頓開。對啊,活人還能給尿憋死嗎。既然系統不近人情,就繞開系統,回歸最原始的現金交易唄。不過,系統倒也沒那么傻。如前所述,司機若不輸入手機末四位,就不能擅自離開。于是,司機嘗試關機下線,但隨即意識到,關機前我得先取消訂單,不然就成了違約。而且我們動作要快,確保取消后,司機立刻下線,免得有其他單子進來。計劃妥當后,司機還說,算上平臺費這一趟16元,我給他15塊現金就好。
我說這沒問題啊,美滋滋翻找之前的頁面,取消訂單。我的快樂不僅在于能趕上這趟電影,還在于我和司機大哥用最樸素的方式,繞開了系統繁瑣的控制,彰顯了個體那渺小而倔強的能動性。在我點下“取消訂單”的一瞬間,這種自由意志的快感達到了頂點。
“取消成功了!”我興奮地告訴司機,像匯報火箭成功發射一般激動。
“太好了……???!”司機一臉無奈,原來在我取消成功的一剎那,系統瞬間給他安排了另一單。
我試圖掙扎一下:這單咱可以不接嗎?
司機無奈:不行啊,不接又違約了。
于是,電影開始5分鐘后,我又站在路邊打車。腦海里不斷回放著司機最初的困惑、焦慮、大聲密謀時的興奮,以及最后無可奈何的歉意。我感覺,接下來這兩小時的電影,很難比得上出租車里這5分鐘帶給我的震撼。
司機和我,原來根本無法擺脫系統。我們的小聰明,被一行代碼輕松拿捏。
我想到一個網絡短劇,叫“這場交易里沒有贏家”。說的是一個網約車司機找了一個網約修車工,因為修車工技藝不佳,司機便以差評威脅,不停以語言辱罵,甚至抽修車工耳光;等到車修好了,司機接了一單,正好又是那個修車師傅,后者也如法炮制,以差評威脅司機不準繞路。后來車開著開著拋錨了,修車師傅罵罵咧咧正要抽司機耳光,司機卻反應過來,是修車的沒修好車,于是兩個打工人在車里互抽耳光。

“這場交易里沒有贏家”截圖。
我的經歷當然沒有那個短劇那么戲劇化,而且我和司機選擇的是合作(對抗系統),而非短劇中的兩位被系統規訓自相殘殺。但有一點是類似的,系統作為一種超然的存在,似乎不可察覺、卻又無處不在。十年前的我很難想象,為什么有一天我和朋友坐上了一個司機的車,明明和司機情投意合,最后卻不情不愿被趕了下來。車里就三個活人,我到底是被誰趕出來的?
??抡f,權力不是一種所有物,而是無處不在地彌漫于一切關系網絡當中。這個智能社會中,平臺或系統某種程度上使這種不可見的權力關系可視化了。無論顧客,還是司機,都不能掌握行車的決定權。我們更像兩個皮影,乍一看有著自行其是的自由,實則一舉一動都在系統操弄的范圍之內。
聽我說了這些,朋友說,“你看,當時還不如按我說的,讓司機通過系統打電話問現在用你手機的人,他的末尾號碼是多少。我們稍微解釋下來龍去脈,他還是有可能幫一下的。”
我想了想,沒錯,回頭看來,這似乎是唯一的辦法。當時沒采用,既是顧慮別人可能不幫忙,也是被誤以為可以繞開系統的興奮感迷惑了,沒想那么多。
但換句話說,朋友的策略之所以可行,實質是因為在系統框定的范圍中,盡量委曲求全、便宜行事;而我和司機大哥則明顯圖謀不軌,妄圖挑戰系統,以至于一敗涂地。
遲到十來分鐘,到了電影院。發現跟我們一同遲到的游客倒不急,還好整以暇地對著電影票自拍起來。我莫名涌上一股心酸:在一個主體性被系統按在地上摩擦的時代,難道我們的能動性就只剩下掏出手機拍美食、拍書和拍電影票了嗎?
這時朋友提醒我,喂,我們后面打車過來才11塊,剛才那個司機怎么好意思要你15塊呀。
好家伙,那個老司機枉顧戰友情,最后還想坑我一把。
但這種久違的欺詐感,怎么還讓我莫名感覺有些人性的溫存。
(作者李漢平系歷史學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