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一支棒冰7角錢沖上熱搜,平價冷飲去哪里買??
最近,一則“上海20年冷飲店賣7角一根老冰棍”的消息沖上熱搜——對比去年備受關注的“冷飲刺客”,7角錢的單價十分親民。
消息傳播后,不少市民困惑:7角錢一根的老冰棍出自楊浦區一家冷飲批發店,但在便利店、商超賣場等零售渠道,單價1元以內的冷飲并不多見。“平價冷飲”會不會只是噱頭?
社區批發店,難找嗎?
“其實,上海的冷飲批發店不少,只不過門面比較普通,大部分在社區里,消費者,特別是年輕的消費者不太熟悉。”冷飲行業從業者李為說。他掏出手機,在大眾點評輸入“冷飲批發”4個字,立刻顯示出一長串名單,“需要注意的是,社區批發店以個體經營戶居多,經營成本、進貨渠道、產品種類、定價方式有差異,消費者可以參考評價后再選購。”
從名單看,這些社區冷飲批發店遍布全市,有的甚至沒有名字,只是直白地掛著“冷飲批發”的店招。在網友評價中,“價廉物美”是最頻繁的字眼,還有人專門整理了平價冷飲批發店“寶藏地圖”。其中,楊浦區國和路、虹口區祥德路、黃浦區普育西路、徐匯區虹橋路、嘉定區豐登路、松江區泗涇夜市等都有批發店入選。

點評網站收錄了很多冷飲批發店的信息,還有網友發布了筆記
記者按圖索驥,來到位于虹橋路上虹二小區內的冷飲批發站。批發站的大名叫上海昊泳食品經營有限公司,不過小區居民都管它叫“批發店”。五店里有6個冷柜零售,還有一個小窗直通-20℃的冷庫。如果有成箱的訂單,冷庫里的工作人員會把冷飲遞出來。
到店不過5分鐘,陸續來了六七撥消費者。“這里價格實惠。”居民陳阿姨說,“10支起批,批發價是零售價的7折。我們家最喜歡光明冰磚,外面賣5塊,這里只要3塊5。”

在批發店,消費者也習慣了一次性采購一大包冷飲
老板景光寶年近古稀,健朗善談,“這家店大概是上海最早的社區冷飲批發店之一,已經開了30多年。冷飲批發店的門檻不算高,所以全市數量不少,但競爭也很激烈,因為不能只拼價格,還要拼品牌、品質。”
30多年與冷飲打交道,他對各種品牌和品種如數家珍,即便是這些年興起的“網紅”產品,小店也賣。“總的來說,消費者既喜歡新產品,又喜歡經典產品。”景光寶說,30多年前做冷飲批發,產品選擇很少,只有光明、金雞幾個老字號,之后多了和路雪等外資品牌,再接著是伊利、蒙牛等國內新品牌,這些年又多了八喜、中街、鐘薛高等。每次新品牌或新產品上市,都有消費者嘗鮮,老產品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最后賣得好的,還是那些性價比高的產品。”
以他的小店為例,光明牌棒冰總是銷量冠軍。市場價1.5元至2元的產品,批發價1元上下,居民喜歡,附近的超市也會找景光寶進貨,“超市會同時選其他品種,但如果沒有光明棒冰,就不一定來我這里了。”粗粗估算一下,每年夏天,小店能賣掉七八十萬支光明棒冰。
與光明棒冰同樣受歡迎的,還有老字號的其他經典產品,包括白雪冰磚、娃娃雪糕、三色杯等。景光寶為此特地設置了一個“光明專柜”,方便消費者選購老字號產品。
不過,市場也不“唯價格論”,并不是越便宜的產品就越有市場。景光寶發現,自家小店的客戶群非常認品牌,“比如,今年光明和正廣和聯合推出了橙汁棒冰,也就是老上海人說的‘橘子水棒冰’,市場上有類似口味的產品,價格可能還比光明正廣和的便宜,但消費者就是買賬老字號。平時推薦新品時,也是有品牌的產品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景老板說,光明冷飲的幾款新品性價比高,都賣得很好
社區里的冷飲批發店直面消費者,把握市場動向很重要。30多年摸爬滾打,景光寶覺得核心還是性價比,“價格不一定最低,但產品一定要好。”
越來越多的品牌似乎也意識到社區批發店的潛力,紛紛布局。記者走訪時看到,同一家批發店里,不同冰柜上打著不同品牌的廣告,用的冰袋也來自不同品牌,它們大多是各品牌的推廣投入。光明冷飲相關人士也透露,在上海,與他們有合作關系的社區冷飲批發店或小店已經超過3萬家,“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商超賣場便利店等,我們越來越發現,產品要到消費者中去。”
30分鐘送來的冷飲,能填補空缺嗎?
從市場供應看,社區批發店只是一種渠道。對很多消費者來說,商超賣場和便利店是“想買就買”的場所。之前曝出的“雪糕刺客”也與這類渠道有關:有的渠道以高價冷飲居多,有的渠道標價不明顯,消費者隨手拿一根冷飲,結賬時卻發現價格“野豁豁”。
這個現象今年有所改觀。
記者走訪了多家便利店,發現冷飲明碼實價的現象大為好轉。去年,某品牌連鎖便利店的冷飲標價牌位于冰柜一角,字體小且密,消費者識別困難;但今年,該品牌的冷飲標價顯眼多了,貼在冰柜面板上,清晰明了。

某便利店去年的冷飲標價字小難識別(左圖),今年大有改觀
不過,在品種方面,便利店冰柜里的中高價產品比例要比社區批發店高得多。粗粗估算,6元以下的品種已經屬于低價,占比卻只有20%左右,10元上下的冷飲占了大頭。
李為說,市場經濟下,很難批評便利店,“便利店與社區批發店、商超賣場不一樣,租金高,冰柜容量有限,勢必要提高坪效,會選擇利潤更高的產品。”他坦言,在便利店明碼實價的情況下,消費者只能“用腳投票”,“不買定價不合理的產品,通過市場反饋給生產企業、經銷商壓力,推動他們調整選品和定價策略。”

批發店的門面背后,往往有間空間不小的冷庫
好在市場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有精明的消費者發現,可以通過即時電商選購平價冷飲。
“最近,我們每10個訂單中,有8個訂單涉及冷飲、冷凍飲料等冰品。”美團買菜小木橋路站點站長周喜帶著記者走進站點的冷凍區——為了應對節節上升的冰品需求,站點從內到外按照溫度高低,辟出了冷藏庫、冷凍庫。最內部的冷凍庫-20℃,各品牌的冷飲碼得整整齊齊,“我們的倉儲空間比較寬裕,能提供的產品種類要比便利店多得多,當然有平價冷飲。”在這個站點提供的冷飲中,有好幾個品牌的棒冰,最便宜的單價1.5元,如果遇上促銷,單價不到1元。根據站點的服務半徑,消費者網上下單后,通常半小時內可以收到冷飲。


周喜所在的站點僅棒冰就有好幾款,配送小哥的配送箱里也頻繁出現冷飲
不過,與便利店相比,即時配送不支持單支售賣,得按箱買。“但目前冷飲的包裝不大,一箱也就五六支,消費者接受度很高。最近已經接到好幾個單次購買三四箱的訂單了。”站點的理貨員忍不住插話說,從訂單地址看,除了居民家中,還有不少來自周邊寫字樓,“到了下午茶時間,就會有訂單,應該是白領們買回去分享。”
外賣跑腿業務同樣連接了消費者與平價冷飲,而且將產品從平臺自營拓展到第三方商戶。“我一般用‘京東到家’,產品不局限于一家店,可以比價。”在曹家渡某寫字樓上班的鄒女士演示,她在平臺輸入“棒冰”二字后,頁面立刻顯示出附近銷售棒冰產品的商家,光明、伊利、和路雪等各品牌產品都有。

京東到家能為消費者對接不同商家,還能線上比價
記者調查發現,“即時配送冷飲”儼然成為生鮮電商和外賣跑腿平臺的標配,叮咚買菜、盒馬、美團、餓了么、京東到家等均已入局,并且都為冷飲設計了特殊包裝,包括保溫袋、冰膜等。京東到家還協同商家對上線的冷飲產品調整陳列方式,在門店設置冷餐交接區,減少短時配送對冷飲的影響。
叮咚買菜的一名騎手告訴記者,這些舉措對配送冷飲很有效,“作為騎手,我們收到配送訂單上會特別標注冷凍品。如果消費者表示不能及時收貨,我們會帶回站點,晚點二次派送。目前為止,沒有接到過消費者反饋冷飲化了。”


專用包裝使得即時配送冷飲成為可能
冷飲市場怎樣創新?
多樣化的渠道讓平價冷飲能更頻繁地出現在消費者身邊。不過從源頭看,平價冷飲的供應與生產企業緊密相關。
“光明冷飲真不容易,我替他們算算,棒冰類產品只有微利甚至沒利潤,很多企業不愿意做的生意,他們堅持在做。”景光寶堅持要記者夸夸老字號。他覺得,生產企業的責任心很重要,“前幾年,棒冰出現過供不應求的局面,但今年供應比較充足,老百姓開心,我也開心。”
他直言,怎么定價,企業應該謹慎,“今年有個品牌漲價了,每種在1元左右,但銷售速度明顯降下來。如果企業通過管理把漲幅降低一些、漲價的次數少一點,也許就不是這個結果。”
對于市場上的新品,經銷商和消費者都很歡迎,但嘗鮮的勁頭過后,留下來的往往是那些高性價比的產品。“光明的大白兔雪糕上市好幾年了,仍舊賣得很好;去年上的優倍鮮奶雪糕,因為真材實料,今年很早就有消費者點名要;伊利的苦咖啡、蒙牛的綠色心情、八喜的杯裝冰淇淋,以前都是新品,現在每年也有調整,但都變成了經典。這些產品的價格要比傳統棒冰高很多,可消費者還是喜歡,建議企業多研發這類產品。”景光寶分享他的觀察。
事實上,很多企業已經有所行動。
“在我們平臺銷售的冷飲中,今年多了自有品牌,因為深入生產線為消費者定制產品,可以實現平臺與消費者的雙贏。”叮咚買菜冷飲商品開發專家郭振宇透露,在平臺所售冷飲中,今年上線的自有品牌“洛瓔冰社”表現突出,月環比增幅接近18倍,復購率很高,“一方面是推出自己的平價產品,包括綠豆棒冰和紅豆棒冰;另一方面是迎合新的消費需求,用椰汁、海鹽等消費者喜歡的口味參與競爭。由于是自己的供應鏈,所以在定價、供應量上都更有保證。”

叮咚買菜同時供應自有品牌和其他品牌的冷飲
一度主打高價冷飲的鐘薛高也在今年推出了3.5元一支的SaSaa系列,有紅豆、綠豆、牛奶、可可等4種口味。相關人士說,雖然是經典口味,但還是從原料著手,體現品牌的個性化特點,包括使用真黃油、純可可脂、添加12%以上的紅豆或綠豆等,“市場比較認可新品,從4月開放訂單以來,這個系列的產品訂貨量已經超過了2萬支。”
其實,平價產品的走俏并不是說高價產品就沒有機會。獨立數據監測機構任拓情報通統計,在去年3月至今年3月期間,線上主流平臺銷售額較高的品牌包括鐘薛高(1.41億元)、夢龍(1.18億元)、哈根達斯(1.09億元),3個品牌的產品單價都不低。 CBNData的不完全統計數據也顯示,2023年各品牌共發布70余款冷飲新品,其中51%新品單支價格在10元以上,46%新品的單支價格在3元至10元之間。
“冷飲市場的需求很多元,不同渠道、不同群體的消費習慣不一樣,品牌要做的是投其所好,精準定位。”李為分析,鐘薛高雖然有很多產品超過10元,但憑借原料、口味等特色,在線上渠道的銷售一直不錯,其高定價也包含了物流成本和營銷成本;而3.5元的新品,比較適合線下市場,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總之,市場空間沒有變小,需求更加多元,消費者越發理性,生產企業在推產品時,必須考慮到這些。”
可見,冷飲市場的競爭從未停息,只不過決定權始終在消費者手上。
記者手記:“低價”產品就是消費降級嗎?
今年,“冷飲刺客”熱度顯著降低。市場雖然不乏高價產品,但平價選擇明顯多了。但也有人覺得,市場喜歡平價乃至低價產品,是不是因為消費降級?
從實際調查看,這么說顯然不準確。正如部分經銷商所稱,市場并不“唯價格論”,而是看重高性價比。不同客群對產品的偏好不同,有人喜歡低價經典,也有人愿意嘗試高價創新。可最終留下來、站穩腳跟的,是那些消費者認為性價相符的產品。
在這些留下來的產品中,既有1元上下的“最便宜”,也不乏三五元乃至七八元的新品種。因為消費者考量的不僅是價格,而是價值。消費者拒絕的“冷飲刺客”,除了那些不明碼實價的產品外,還有那些利潤不合理的產品。
事實上,設置合理的利潤空間,甚至“薄利多銷”,是經久不衰的生意經。
在很多社區冷飲批發店,平價產品銷量最大,它們的銷售額或許不能與高價產品比,但消費者回購率高。薄利多銷之下,不僅讓冷飲批發店的生意紅紅火火,而且做大了冷飲市場。
可見,在“低價”和“高價”之間,企業的眼光能更長遠一些。冷飲市場的冷暖變化,恰恰提了一個醒:不要簡單從價格出發,給出“消費升級”或“消費降級”的結論,價格應當回歸價值,這才是理性消費者愿意選購的產品。
(原標題為《上海一支棒冰7角錢沖上熱搜,平價冷飲去哪里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