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點|了廬:關于中國畫的經典意識與大氣正氣清氣
處于隱居狀態的知名畫家了廬早年以其簡筆畫作聲名遠播,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對中國畫理論上的梳理。對于中國畫的傳承,他認為,弘揚民族文化一定要有經典意識,藝術家的作品,一定要力求大氣、正氣、清氣、雅氣,大氣不雅就成了霸氣,正氣不雅就不成匠氣,清氣不雅就成了窮酸氣。
弘揚民族文化一定要有經典意識,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尤其是作為冠以國名的中國畫,畫家筆下的一點一劃更要有經典意識。
在中國繪畫史中,雖有畫分四品之說,“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但相對于謝赫的“六法”中的“氣韻生動”而言,還只是一個在文化層面上對“韻”的要求。當代改革開放以后,中華復興的時代精神,對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氣”的精神狀態的要求就顯得更為重要。也就是說,藝術家的作品,一定要力求大氣、正氣、清氣、雅氣,至于文化層面上的雅氣,不管在大氣、正氣、清氣中都必須是兼有的。大氣不雅就成了霸氣,正氣不雅就不成匠氣,清氣不雅就成了窮酸氣。它們會實際地褻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當然,我們更應該警惕的是與大氣精神相反的小氣,與正氣精神相反的邪氣,與清氣精神相反的惡俗之氣。這些都是敗壞家業,敗壞身心的不詳之氣。所以不但冠以國名的中國畫藝術作品如此,即使書法、音樂、戲曲、舞蹈等各類具有生命狀態的民族文化藝術都必須如此。

只有大氣、正氣、清氣、雅氣的文藝作品才能與時代精神相匹配,大氣的作品令人精神振奮,延年益壽,事業昌盛;正氣的作品令人有敬畏之心,積極向上;清氣的作品令人心曠神怡,超然物外,雅氣的作品令人有一種從畫意到詩意的遷想。所以不管在什么時候、什么形式下宣傳推介各種文藝作品,還是要具有大氣、正氣、清氣和雅氣的高雅藝術,不能因個人和團體的利益而有損于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

尤其在當下信息化的時代,包括中國畫在內的各種民族文化藝術的高下雅俗的比較都已十分透明,在世人心中已有口皆碑,隨著公眾對文化和審美認識的提高,對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關注和追究的焦點越來越集中于那些藝術流派的代表和他們的優秀作品。猶如人們在對體育比賽的關注一樣,最關注的是冠軍。過去那種藝術家在各地區和各部門尚能夜郎自大的生存現象,越來越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所以不管什么人,在選擇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時候都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有經典的意識,不然的話,稍有不慎就會殃及自己的形象。所以,弘揚民族文化一定要有經典的意識。


延伸閱讀 :
了廬:中國畫是大文化的思考方式
對于中西文化的比較,都有各自的悠久歷史與高度,并都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藝術天才和經典作品。就我國目前而言,只是近代以來,由于一度的民族屈辱,造成了如今綜合國力的相對落后。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中,始終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與壓抑。其實,東西方文化根本上都有著不同的淵源和思考方式。西方藝術家強調以科學的理念來觀察對象和表現對象。比如:講究光線、透視和解剖結構等。而中國文化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大文化的思考理念,強調“宇宙大人生、人生小宇宙”。早在六朝時期理論家謝赫提出的“六法”中,就以“氣韻生動”為第一。那么“氣”是什么呢?“氣”就是指精神狀態。人講究氣質,音樂戲曲講究氣氛,而繪畫作品講究氣息。因此,魏晉時期的大畫家顧愷之就提出了作品“傳神”的最高要求。另外,比較西方繪畫,中國畫采取獨特的“散點透視”觀察方法,它使藝術家的觀察更具相對大的空間與自由,以便表現個性。

從人物畫來講,比如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三杰之一的達·芬奇,他的代表作《蒙娜麗莎》,從她的眼神中確實表現出一種女性含情脈脈的典雅美,令人陶醉、稱絕。而在我國唐朝畫家周昉《簪花仕女圖》里也有一群貴族女性,她同樣表現女性優雅的美,但是這種美不同于西方,而是和畫家同時代的大詩人杜甫的《麗人行》、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意蘊遙相呼應——可謂“一笑傾城,二笑傾國”,詩有多美,畫就有多美。那種優雅的貴族女性的美絕不亞于《蒙娜麗莎》。而且,《簪花仕女圖》要比《蒙娜麗莎》早了差不多700年的時間。還有宋代梁楷的《潑墨仙人圖》,那種玩世不恭、嬉笑人間的神態都說明了這一點。

從山水畫來看,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用各種抽象的符號把全國的山水很典型地描繪出來了。比如說,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描繪的是北方的山水,就是在關中、太行山一帶。到了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王蒙的《青卞隱居圖》,也把南方的山用中國畫獨有的抽象符號表現出來。但我們看看西方,到現在我還沒看到哪幅風景名作是完整表現阿爾卑斯山的。還比如靜物,歐洲的夏爾丹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但是我們做一下比較,元代王淵的《桃竹集禽圖》,元代任仁發的《春水浮鳧圖》,包括近代齊白石畫的蝦,張大壯先生畫的帶魚、明蝦,都要比夏爾丹的來得鮮活、生動。就雕塑而言,中國四川的樂山大佛,把近百米高的整座山莊嚴塑造為一尊佛,而不失結構形象,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又比如陜西咸陽茂陵旁的霍去病墓前一組石刻,簡賅生動的抽象形象,比起當今的現代雕塑更顯得神奇。
如何對待中國畫的傳統與經典,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取其精華,因為傳統的東西里面不可能件件都是精品。我們一定要把好的作品拿出來宣傳。第二個方面,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走向世界,要有時代性,不能把傳統的東西完全照搬,而沒有自己的東西,這也不行。
具體到操作層面上,我覺得畫家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藝術態度,創作態度一定要嚴肅,這里面也有兩個方面。其一,在學習階段,要以理性的思考方式和科學的求實精神,扎扎實實打好自己的基本功,決不能浮躁顯露。其二,在創作階段,又要以感性的思考方式和飽滿的熱情進入創作狀態,這樣的作品才能夠得“氣”,才能夠“氣韻生動”。可惜現在中國畫家中這兩點都比較缺乏,童子功都沒有打好。
其實從認識到把握都需要一個過程,認識也是漸進深化,而把握也是一個不斷熟練的過程,不是三年五年上個預科能解決的問題,以前老先生都是一輩子的事,相當認真。可惜現在的年輕人學習很浮躁,創作的時候又不進入狀態,變得像搞生產制作一樣,作品中沒有“氣”。“氣”靠養,怎么養?孟子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養浩然之氣”。這就是傳統中國畫家所要求的畫外功夫。從學習的角度說,正如前面所言,國畫因為是大文化的思考方式,所以畫家的文化修養一定要提高,這是非常根本的。另外,雖然東西方繪畫有著不同的出發點,但是在形象上的不斷修補有時也不排除借鑒西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