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部分國際學校成中文教育困難戶?危害何止不懂《長安三萬里》

國際學校中文教育薄弱引發的危機又何止看不懂《長安三萬里》,尤其是以應對國際課程大考為使命的AP、A-Level課程的國際化學校。最近電影《長安三萬里》大熱。很多國際教育圈老師和家長反映,跟在國際學校讀書的孩子一起看時,發現孩子看不懂,也不喜歡。在國際學校跟老師說英文,跟同學說半中半英,小學、初中階段根據要求必須上國內義務制課程,學了一些簡單的詩詞和古文,到了高中進入A-Level、AP,完全沒有語文課,像《長安三萬里》這樣有大量盛唐文人墨客和古典詩詞的影片,他們不明白句詩表達什么情感。孩子遺失的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根,還有未來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力。因此,我們有必要來探討一下中文教育在國際學校的現狀和中文教師的處境。
01 沒必要開中文課?教師處境尷尬,A-Level、AP學校成了重災區?
其實說到底,還是跟外國大學申請有關。用IB成績申請大學時,會需要提供六門課的成績,其中必須包含母語課,所以IB高中會開中文課,學生對中文也會比較重視。不過用A-Level和AP課程申請大學時,學生往往都選跟自己在大學打算就讀的專業相關的課程,這樣在申請時就能證明自己對相關領域有興趣,也做了充足的準備。
而選擇通過中文課程拿高分去申請大學的,可能會讓大學認為含金量不高,甚至覺得這個學生有點投機取巧。所以,到了A-Level和AP階段,國際化高中大多覺得沒必要再開中文課程。這不僅意味著學生受中文教育的年限較短,難度還低于國內高中、IB課程出來的學生。也意味著在這類學校,中文老師的職場發展有限。
從學校的角度看,聘請對大學升學沒有多大幫助的老師是一種負累,畢竟學校需要控制成本,高中生也需要把時間花在刀刃上。所以即使有中文老師,也往往停留在高一教IGCSE,循環往復地教,難以像英語、數學、科學、經濟等學科那樣受學校重視,給予更好地教研和培訓。
在外籍人子女學校的中文老師,有時也會有類似的感受,中文課的地位和教學水平往往取決于外國校長的態度和中文老師的能力。因為在這類學校,中文是校園里的外語,也不需要跟著義務制教材走,可以有任課老師自編,有時甚至會變成校本特色課等選修課。
而在另一些外籍人子女學校里,絕大多數是拿著外國身份的華人,要是在后者這樣的學校,文科重點都放在英語、美國歷史和文學、歐洲歷史和文學上,而邊緣化中文學科,那學生可能就真的會疏遠和忘卻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根基了。而對于老師來說,在這樣的國際學校,中文老師的晉升可能也就到組長為止了。
由于不少國際學校的家長深感孩子中文能力不足,于是采取一邊讓孩子繼續在國際學校上課,一邊讓孩子讀外面的中文輔導班,反過來再接受國內語文課培訓。甚至還會讓孩子降低年級,把之前的書面語、成語、典故、詩詞補一補,然后再接觸更深的古典名著、現代文學的熏陶。
然而,老師容易找得到,可孩子不一定愿意繼續學,因為申請外國大學和去了外國以后都用不到?,F有的夾中夾英的表達,已經夠應付他們同學之間以及未來和外國華人之間的對話了,尤其在年級越來越高,課業越來越重的情況下,孩子不愿意也沒時間,繼續跟著校外老師學中文。于是,他們的中文表達力和理解力也就停留在這個水平了。

02 中文課影響孩子今后的人生,缺憾注定揮之不去
從功利性上講,學好中文和中國歷史文化對回國以后的生活、工作很有用。前陣子,一直在國際學校就讀的“星二代”黃多多因為在朗誦繪本時一連讀錯好幾個字,引發廣大網友吐槽。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國外大學畢業,主動或被動回國,他們對語言掌握的程度以及表面下的“冰山”——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人情世故的理解程度將直接關系到他們是否能找到工作、勝任工作、開拓事業。
因為相當多的中國人并不喜歡自己的合作伙伴說話洋腔洋調,思維習慣太過西化。因此,為了避免以后格格不入,中文和中國歷史、文學不能太早放棄。外國大學的錄取不看中文能力,那是因為他們想招的是滿足他們需要的人才。很多孩子大學畢業后回國發展,可是以國外標準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不是國內想要的人才?所以,還是那句話,教育是為了一生,而不只是為升學。
從非功利性上講,中文課學過的內容會幫助孩子在生活的某個瞬間突然領悟人生的真相,與很久之前的文學作品和作者產生共鳴。
在墜入愛河時,就明白了李清照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難以忘懷時,忍不住念出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愛錯了人才明白“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脫也”。
在壯志難酬、不如意時,才會明白辛棄疾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也終于理解白居易聽到琵琶曲后那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受。
也須在人生起起落落時,忽然記起蘇軾也同樣跌宕起伏的一生,和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以及“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結語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如果我們的教育切斷了孩子與中國之根的連接,那他們回來時,就很難再續上;不回來時,也就必須要另尋他處,去尋求其他民族的連接和接納。所以孩子可能會只顧眼前考大學,但作為國際學校和家長,還是應該為他們計長遠。在學校,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氛圍學習中文和中國古典文化,提升中文老師的地位;在家也可引導孩子在家多看看中國名著,從現代看起,或者從孩子喜愛和容易理解的小說、歷史故事開始,循序漸進。只有這樣國際學校才有可能達到最初創建時向家長承諾的“雙語雙文化”的理想目標。
作者 | ABB,曾在滬粵多家教育集團擔任管理崗位。目前主要在國內外投資收購、品牌和項目引進、托管運營等方面,從事教育領域的商務拓展和資源對接的工作。
圖源 | 網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