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阿斯巴甜事件后的代糖將向何處發展?
7月14日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消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世界衛生組織和糧食及農業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最新發布了無糖甜味劑阿斯巴甜對健康影響的評估報告。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根據人類癌癥(特別是肝細胞癌)方面的有限證據,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對人類可能致癌(2B類)。聯合專家委員會重申其每日允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40毫克。
需要指出的是被列入可能致癌物的名單,并不一定等于“吃了就要得癌癥”。做這些分類,是為了警示人們,在職業防護和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控制,乃至避免接觸那些可能增加癌癥風險的物質。
世衛組織的動作將代糖推到了輿論的旋渦。那么什么是代糖?阿斯巴甜被列為可能的致癌物后,代糖行業未來將向何處發展呢?
人類對甜味是剛需,代糖未來市場規模或達到千億級別
《上癮五百年》中寫道,糖不僅是一種調味劑,還是一種安慰劑,它能夠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讓人產生快感。
人類對甜味的渴望幾乎與生俱來,這種渴望得到極大滿足,卻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到了當代,隨著制糖技術的進步,蔗糖廣泛普及。如今,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甜蜜的煩惱”開始出現,過量食用蔗糖會導致齲齒、肥胖癥等多種疾病。
那么能否要“甜”,也要健康?代糖由此出現,天然和健康是代糖的核心標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食品開始推出減糖版或者無糖版順應新時代消費的需求,本質上則是用代糖替代了原來食品中所使用的蔗糖,讓人們得以實現“甜得很健康”。

除了認知的轉變,代糖興起還在于比起使用蔗糖,代糖的成本更低。
通常情況下,代糖的性價比以價甜比來度量,定義蔗糖的甜度為1,阿斯巴甜、安賽蜜和甜菊糖甜度為200,三氯蔗糖為650,紐甜高達6000,實現相同甜度時,代糖成本不到蔗糖的10%。代糖的出現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這是代糖替代蔗糖的核心因素。

以無糖可樂采用的高倍甜味劑三氯蔗糖和安賽蜜為例,根據含糖可樂和零度可樂中代糖的使用情況和代糖目前市場報價,分別計算出含糖可樂和零度可樂代糖的成本情況,含糖可樂成本約為每升 0.65 元,采用高倍甜味劑的無糖可樂每升約為 0.08 元。
市場空間上,2019年7月,國家衛健委已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 》,提倡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高于25g。全球食糖年消費量約1.75億噸, 我國食糖年消費量1500萬噸以上, 而目前中國的人均攝入量遠高于上述標準,可達到50g。

在此背景下,代糖將逐步在各行各業取代白砂糖,以滿足消費者的味覺需求。以每人每天從50克糖攝入降到25克來計,白砂糖的市場將有一半被代糖所取代,以國內目前的消費量計算,屆時代糖消費量將達每年1000萬噸。若按10000元/噸的價格計算,代糖產品的市場規模或將達到千億元。
從風口跌落的赤蘚糖醇:產能大幅提升后,價格一路下滑
伴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業內多家公司享受到了行業發展紅利。
Tech星球文章指出三年疫情不少行業受到影響,但頭部代糖企業卻逆勢增長,差不多都在2021年前后吃到了紅利。元氣森林此前公布數據,2018-2021年,元氣森林銷售額增長率分別為300%、200%、309%和260%。

作為代糖供應商的三元生物也在那幾年一起水漲船高。2018-2022年,三元生物凈利潤分別為:0.68億、1.36億、2.33億、5.35億、1.64億。
元氣森林另一赤蘚糖醇供應商保齡寶,也在2021年實現4倍凈利潤增長。保齡寶近三年財報顯示,2020-2022年,保齡寶營收與凈利潤分別為:20.55億,0.5億;27.65億,2.02億;27.13億、1.33億。三年盈利近4億元。
不僅代糖赤蘚糖醇生產商吃到紅利,另一家代糖企業金禾實業也是賺得盆滿缽滿。其主要生產第四代、第五代高倍甜味劑安賽蜜、三氯蔗糖。金禾實業近三年財報顯示,2020-2022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7.19億、11.77億、16.96億,三年盈利近36億元。
但廣闊的空間也使得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行業或即將進入供應過剩的階段。
以赤蘚糖醇為例,市場之所以對赤蘚糖醇“情有獨鐘”,得益于其是綜合考慮口感、安全性之下最符合當下消費需求的代糖種類。
因此,盡管赤蘚糖醇的甜價比(甜度/價格)很低,意味著更高的生產成本,但部分消費者依然愿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相關產品——480毫升的元氣森林市場售價5.5元,是零度可口可樂(500ml規格,采用阿斯巴甜、蔗糖素為甜味劑)的1.6倍。消費者在喜茶、奈雪的茶消費,如將茶飲中的蔗糖替換為0卡糖,均要支付1元溢價。
也正是因為赤蘚糖醇表現突出,生產商們紛紛宣布擴大產能。2022年5月,華康生物宣布公司年產3萬噸高純度結晶赤蘚糖醇項目開始量產;8月,三元生物在原有8.5萬噸產能基礎上擴產的5萬噸赤蘚糖醇產能也已進入試生產階段。根據觀研天下的統計,僅6家頭部生產商可生產的赤蘚糖醇總產能就將達到44.5萬噸/年,而這一產能已是2021年中國赤蘚糖醇總消費量的20倍。
但在需求端,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2年全球赤蘚糖醇總需求為17.3萬噸。據天風證券預測,到2025年,赤蘚糖醇的市場需求量才接近30萬噸。顯然,赤蘚糖醇已步入供過于求階段。
在此背景下,赤蘚糖醇價格一路下滑。2021年赤蘚糖醇價格最高點曾到達3萬元/噸,拿貨還要排隊。但2022年4、5月份,赤蘚糖醇的價格已經回到1.4萬元到1.6萬元/噸。此后價格繼續走低,2023年2月時,東曉集團的赤蘚糖醇報價是1.15萬元/噸。
而三元生物的盈利能力也是大幅下滑。2022年年報顯示,三元生物實現營業收入6.75億元,同比下降59.71%;歸母凈利潤1.64億元,同比下降69.43%。出現了營利雙降的局面;并且三元生物財報顯示,赤蘚糖醇近四年毛利率分別為:43.63%、42.16%、41.56%、10.5%。
三元營利和毛利率驟降的原因除了外部競爭愈發激烈外,2022年丟失元氣森林這一大客戶或許才是關鍵原因。
三元生物在2022年年報中披露,其與元氣森林已經“分手”。年報顯示,2021年公司第一大客戶元氣森林由于赤蘚糖醇行業競爭加劇,疊加飲料市場需求不盛及自身經營變動等原因,2022年度未向公司采購原料。
值得一提的是,元氣森林與三元生物的關系此前一直很密切。招股書顯示,2020年元氣森林向三元生物采購了5456萬元的赤蘚糖醇,為第三大客戶。到了2021年,元氣森林已經升至第一大客戶。年報披露,2021年度,對元氣森林的銷售額為2.54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15.14%。
成本成為代糖企業未來競爭的關鍵
而一旦行業進入供應過剩的階段,那么成本就將成為決定企業生死的關鍵。
投資人看代糖企業,一般投資邏輯是,主要關注渠道、研發能力。有業內人士表示代糖行業的發展規律就是擴產、降本、研發新品,新品再擴產降本。成熟代糖毛利低,供應商擴產謹慎,會主動讓市場達到出清狀態,新代糖進入市場面臨審批、驗證等過程,需求也不會快速起來。
不論是金禾實業還是三元生物,成本領先均是兩家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
金禾實業的成本領先主要來自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布局,公司加工安賽蜜的核心原材料雙乙烯酮和三氧化硫,以及生產三氯蔗糖的核心原材料氯化亞砜均是自產,這讓公司甜味劑的單噸生產成本持續下行。
從產能看,截至2022年底,金禾實業三氯蔗糖產能8000噸/年,安賽蜜產能1.2萬噸/年。
從市場格局來看,金禾實業在三氯蔗糖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第二、三位的山東康寶、科宏生物,并且未來有計劃在定遠二期適時建設1萬噸/年的三氯蔗糖產線,以保證市場地位。但在安賽蜜市場,金禾實業將不得不直面醋化股份。醋化股份規劃建設安賽蜜1.5萬噸/年產能項目,完全投產后將超過金禾實業成為全球第一,不過目前仍處于試生產運行階段,規模較小。
三元生物的成本領先則主要來自于專注于赤蘚糖醇的生產及規模化優勢。相對于競爭公司保齡寶除了生產赤蘚糖醇,還生產葡萄糖漿、飼料、淀粉等其他原料外,三元生物只專注于赤蘚糖醇,因此在材料及能源單耗方面保持成本領先。其產能達到13.5萬噸,全球第一。
但其對元氣森林依賴度過高,能否尋找到替代客戶還是一個未知數。
阿里巴甜事件或加速天然代糖的發展速度
隨著阿斯巴甜陷入“致癌”風波,天然代糖或迎來發展加速期。
目前,代糖可細分為人工代糖、天然代糖和糖醇。從生產工藝來看,人工代糖主要是以化學方式合成,如糖精、甜蜜素、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天然代糖是從植物中提取,如甜葉菊苷、羅漢果甜苷;糖醇主要通過微生物發酵得來,如木糖醇和赤蘚糖醇。
其中人工代糖因成本相對較低,一直占據食品工業的主流。從目前的行業格局來看,人工代糖市場體量約為70-80億美金,而天然代糖約為10億美金左右。
天然代糖的優勢在于其來源于天然物質,更符合消費者對天然和有機食品的偏好,同時也具有一些附加功能,如抗齲齒、抗菌、抗氧化等;天然代糖的劣勢在于其甜度較低,需要添加較多的量才能達到相同的甜味效果,同時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導致腹瀉、腹脹等。
人工合成代糖的優勢在于其甜度較高,只需要添加較少的量就能達到相同的甜味效果,同時也具有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穩定性;人工合成代糖的劣勢在于其來源于化學合成,不符合消費者對天然和有機食品的偏好,同時也存在一些安全性和口感的問題,如導致頭痛、苦味等。
根據英敏特數據,2010年至2020年天然甜味劑的添加占比由8.16%提升至29.41%,雖然已有大量研究證明人工甜味劑的健康安全性,但部分消費者仍認為以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赤蘚糖醇等天然甜味劑更加“綠色、天然”。
Innova Market Insights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全球推出的含有甜菊糖的產品數量每年增長16%以上,2018年全球甜菊糖市場為6.37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11.7億美元;據醫保商會植提分會和中國海關,2020年中國甜菊糖出口額接近3億美元,近兩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行業龍頭萊茵生物22年天然甜味劑收入8.89億元同比增長40%,晨光生物22年甜菊糖收入2.06億元,近年亦保持較快增長。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人類對甜味是剛需,對白糖的取代將為代糖帶來增長空間。
2.行業紅利期或許已經過去,多個業內公司開始擴充產能,行業競爭將愈發激烈。
3.當行業進入供求過剩的階段,成本成為核心競爭力,在此階段,成本高的落后產能將被出清。
4.隨著阿斯巴甜被列入可能致癌行列,天然代糖或將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