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光影交錯中,從電影看74年上海都市生活的變遷
從“十里洋場”到“初心之地”,再到如今的“魔都”,豐富的文化和獨特的氣質,使上海成為影視作品最愛拍攝描摹的城市之一。
電影如何呈現上海變遷?7月16日,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做客學習讀書會,與讀者一起欣賞10部反映上海市民生活、極具上海特色的影片。

石川(右)從電影出發,帶讀者回顧74年上海走過的歷史。
從《戰上海》到《愛情神話》,從上海解放到步入新時代,電影勾勒出上海在74年時光中走過的歷史道路、不斷更新的城市面貌與變化萬千的市民心態。
在《戰上海》的號角聲中,影迷見證了“上海解放”的內外戰斗。解放以后,新生政權如何守護城市?《霓虹燈下的哨兵》取材自“南京路上好八連”,進入上海的解放軍如何抵御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影響,從而保持自身的優良傳統?這部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的影片,是一部生動堅守艱苦樸素傳統的教科書,在當時引起了舉國轟動。

《戰上海》海報
進入改造時期,《不夜城》反映出上海民族資本家的兩面性,既有被外國資本壓迫從而愛國進步的一面,也有對工人階級進行殘酷剝削的一面。時代的改造過程中伴隨著眼淚與痛苦。《今天我休息》則被視為上海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后的結果,它建構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好社會形態,極具浪漫的理想主義氣質。
與之對應,由著名導演桑弧執導、著名演員陳強主演的影片《魔術師的奇遇》,則完整呈現了1960年代的上海城市景觀。它以一位歸國華僑的目光游覽上海生動的街景,呈現出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以及市民的健康生活。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是中國首部自制立體電影,首映影院上海東湖電影院也成為全國首家立體電影院。
隨后,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潮流拉開距離。電影《小街》的出現,反映出第四代導演楊延晉以抒情的方式,對時代悲劇進行了獨特的時代反思。電影人重新呼喚人的權利、價值和尊嚴,要求重新確立人的情感和人性的溫暖。
改革開放以后,導演桑弧獻上喜劇《她倆和他倆》,以巧合、誤會等喜劇手段,制造出輕松笑料。既體現出逐漸開朗的社會風氣與樂觀主義氛圍,又表現出年輕人建設“四化”、追求物質生活,以及對于愛情和婚姻不同的態度。
這一股積極向上的風潮到了《股瘋》的1990年代,倏爾成為“焦慮”。上海不但面臨經濟地位的重建,市民也需要重新找回自信、尊嚴和對城市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影片以夸張的表現帶來了極強的反思意味,引人深思轉折中的得到與失去。

《股瘋》海報
進入新世紀,張一白導演帶來的《夜·上海》,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凸顯出被本地人忽略的城市氣質。在流光溢彩中城市樣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誕生出一系列的問題:人和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現代人的理想生活又是什么樣?
上海市民生活同樣在“向往-失落”、“成功-挫敗”中展開,而上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也在生活方式的駁雜多樣中得以展現。在一定程度上,同樣由外來客導演邵藝輝打造的《愛情神話》正以這樣的答案回答了上述問題,交出了一份屬于當代上海的答卷。

《愛情神話》海報
“電影從現實中取材,每個時期的城市樣貌、市民思想都能在光影交錯中找到痕跡。” 石川認為,電影就像一面鏡子,在電影的發展歷程之中,上海的文化底蘊、時代畫卷徐徐展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