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位熱心的社區工作者,感動了無數人

- 職 業 故 事 -
我常常夸棟哥是個實在人,他倒不否認,只是還會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我不是會說話的人,但是我明白一個道理。我是一名黨員,就是要沉到群眾中去,要跟他們一起干,一起哭,一起笑。老哥知道自己不是很討喜的人,不會說漂亮話,但我跟小哥們在一起,能聊到一起,能為他們做點事,我就很開心!誰要是敢欺負他們,我就跟誰急!”
在最具“深圳速度”特色的南山區里,有一位常駐沙河街道白石洲東社區的社區工作者,大家喜歡喊他“棟哥”。
記得第一次見棟哥的時候,他穿著一件純白色的T恤,拿著掃把就在新建的暖蜂驛站里面掃地。近幾年,深圳積極落實關心關愛新就業群體的舉措。南山區沙河街道暖蜂一條街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如雨后春筍一般“拔地而起”,佇立在穿梭商街的快遞員、外賣員們心中。林林總總的暖蜂驛站有很多,能得大家之心就不多見了。棟哥所在的暖蜂驛站就是深受大家歡迎的。你可別覺得“吹過頭”了,你若是到這逛一逛,便會知道這一切毫無修飾。
白石洲東社區是小商戶、城中村、外來務工者的集聚之地,背靠著名景點深圳之窗,緊挨深圳地鐵1號線,不論是交通還是生活都是成本低快捷便利的“風水寶地”。人多商家多,自然而然就聚攏了一大批快遞、外賣網點,快遞小哥和外賣小哥已然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做好這一群體的治理與服務工作,就成了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了。
南山區十分重視新就業群體,在社區黨委書記的鼎力支持下,棟哥專職負責起了這個工作。起初的工作也沒那么好做,棟哥想為他們做點事,小哥們壓根不領情。大家都忙著掙錢,一輛輛電瓶車呼嘯而過,根本沒有人愿意聽這個一片赤誠的人說一句話。那打破僵局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棟哥仔細復盤后斷定:要做好他們的工作,先要從了解他們開始。
棟哥觀察到,快遞員一般是早上八點就出發去送件,差不多11點到12點會回到網點稍作休息(高峰期除外);外賣員則是早上10點到下午兩三點在外配送,午餐基本上就是下午兩三點間對付了。如果想要見到他們,只能是靜待晚上六七點后的時間段,這種“守株待兔”的方式不見得多么明智,但這是他唯一想到的辦法了。
棟哥爭取每天在上班期間干好份內工作,下班后就駐守驛站找各位小哥們聊聊天。也不知道守了多久,總算跟好幾個小哥都混了個臉熟。下次再見時,大家都會互相打招呼了。
有一天,驛站門口來了一位送完餐的小哥,他站在門口探頭探腦,似乎在猶豫著什么。棟哥在驛站里看到,就開門迎了上去,問他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小哥用手指了指驛站,靦腆地問:“這里是什么人都能進的嗎?”
“當然,這個就是為你們而建的驛站。”棟哥一邊說著,一邊開門邀請他進去。
這個小哥的出現提醒了棟哥,他意識到要先打消小哥們的顧慮,暖蜂驛站的宣傳推廣還要繼續加強。于是他常邀小哥們來驛站坐坐、聊聊,也逐漸完善驛站的喝水、充電、空調等功能,漸漸這里的人氣就旺了起來。
2022年,在疫情沖擊下,要做好一系列事無巨細的基層治理工作,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棟哥在市里和區里的支持下,以暖蜂驛站為依托,組建了一支由快遞員、外賣員群體參與的小哥志愿者服務隊,讓小哥們“各顯神通”。小哥們開著自己的三輪車、電動車主動幫助社區運送相關物資,發揮著專業優勢將物資配送到居民家。他們特別能吃苦耐勞,長達幾個小時的奔跑,也不喊累。在小哥們的參與下,社區的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當然,故事并不是毫無坎坷。這一支志愿者服務隊在努力助力社區基層治理的同時,也面臨著生活的各種挑戰。有的小哥是“無一瓦遮頂”,有的小哥是“無一文入賬”.....盡管生活如此多波折,但大家還是克服困難、無私奉獻。看到疲憊不堪的小哥們回到驛站以后連個躺的地方都沒有,棟哥心疼不已。他想盡辦法聯系到了廠家,自掏腰包采購了一批折疊床,還借來了好幾臺立地大風扇。于是,滿頭大汗的小哥們總算有了一處可以休息的地方了。
棟哥總是笑著說:“我就見不得我們的小哥受委屈,跟他們在一起工作和奮斗,我就很開心!”
后來,棟哥轉念一想,還能挖掘一下志愿者服務隊的其他什么功能呢?于是他向小哥們征集大家的特長,用一個登記簿記錄著。這個本子可了不得!要是驛站的門板壞了,圓通的小哥可以用最低成本進行維修;要是驛站的空調年久不制冷,美團的小哥可以自帶工具進行免費清洗;要是驛站前的花草盆栽有需要,德邦小哥可以提供一些土壤養料幫忙照顧;要是遇到重大節日,小哥志愿者們可以買菜做飯,和社區工作者們相聚一堂共度佳節......

“棟哥,我幾個月的工資沒著落了。”一個外賣騎手在跟棟哥聊天時吐露了近期的一件麻煩事。棟哥一聽,立刻著急追問事情緣由。原來,騎手原來工作的站點要轉手給新站點,轉讓手續繁瑣,雙方各自推諉拒不認這些原站點騎手的勞動關系,自然也就沒人愿意負擔起這些騎手的拖欠薪水。棟哥覺得自己是社區工作者,應該可以去跟這些負責人好好辨個是非。沒想到連負責人們的面都沒見到,還得知這種案例很難維權成功。
“撞了南墻心不死”,棟哥就是這樣的人。他偏不信這個邪,買了一本勞動法,每天閑暇之余就在那里鉆研。那一段時間,棟哥整個人蒼老了很多,白頭發滋滋冒出來。那位被拖欠工資的小哥十分心疼,便也勸慰道:“算了,我不要了。”
棟哥搖搖頭,斬釘截鐵地說:“我一定不能讓你們給別人白欺負了。再說,你這個案例也不是個例,總要想辦法解決的。我能力有限,就盡力而為,我也安心。”
這個案例成了棟哥心里一根深刺,他開始關注法律維權的工作,一直致力跟工會鏈接到公益律師的資源。努力總算不白費,驛站終于入駐了一位公益律師,他會定期到驛站為大家答疑解惑。如有小哥再遇到類似案例,也可以用驛站墻上的聯系方式尋求專業人士的助力了。棟哥后期還計劃開展一些“以案說法”的系列活動,他決心要把這種維權意識宣傳推廣。
我常常夸棟哥是個實在人,他倒不否認,只是還會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我不是會說話的人,但是我明白一個道理。我是一名黨員,就是要沉到群眾中去,要跟他們一起干,一起哭,一起笑。老哥知道自己不是很討喜的人,不會說漂亮話,但我跟小哥們在一起,能聊到一起,能為他們做點事,我就很開心!誰要是敢欺負他們,我就跟誰急!”
這些話總讓我感觸良多,每每想分享的時候,卻又絮絮叨叨說不出韻味來。直到后來,我遇見了棟哥的直屬領導——社區黨委書記,他告訴我:“做小哥的工作,就是要貼近他們的生活,做到他們的需求上。你不能耽誤小哥掙錢養家,也不能墨守成規地按照老舊模式做工作。群眾工作有時候就要跟他們打成一片,融入他們的生活,唯有真心才能換真情。”
一個社區朋友說他曾把棟哥的事跡說給同事們聽,大家都覺得是在講虛構故事。書寫至此,倒也不怕不能取信于眾人,只為請你還是要相信:世界這么大,我們身邊還是有很多好人的。
注:文中出現的人物均為化名。
原標題:《這位熱心的社區工作者,感動了無數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