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Light人物 | 美國三院院士Evelyn Hu

2023-08-03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 編者按 |

這是一篇極具人文氣息的采訪。受訪人Evelyn Hu教授是美國三院院士,頂級女科學家,師承“物理學第一夫人”、“中國居里夫人”吳健雄女士,在哈佛大學發起了量子計劃,是納米加工領域的知名科學家與教育家。

在采訪中,她的一句話令人動容:當我來到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我意識到我最具滿足感的時刻是能夠將自己延伸至學生身上的時刻,我非常樂于見證學生的成長與進步。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我缺失的那些東西”。

Evelyn Hu教授是哈佛大學的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工程院、藝術與科學院三院院士,IEEE、APS和AAAS等學會會士。Evelyn Hu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吳健雄教授,之后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隨后成為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教授,并擔任該校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的主任、以及加州納米系統研究所的所長。此后,Evelyn Hu教授加入哈佛大學,擔任其量子計劃的聯合主任。Evelyn Hu教授是納米加工領域的先驅,為微納尺度上的高分辨率圖案及刻蝕做出了重要貢獻。她聯合創辦了Cambrios Technology公司,獲得了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教育家獎、美國科學促進會終身導師獎等重要獎項,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格拉斯哥大學, 赫瑞-瓦特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采訪嘉賓:Evelyn Hu 院士

采訪人:萬雅婷、郭宸孜

翻譯人:林裕財、萬雅婷、郭宸孜

致謝:郭宸孜致謝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項目[No.20211214]

原文信息:Wan, Y., Guo, C. Light people: Prof. Evelyn Hu’s adventure: from semiconductors to quantum – from industry to academia. Light Sci Appl 12, 157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3-01192-5

—— 1 ——

Q:您在納米制造領域取得了諸多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在納米材料上進行高分辨率的圖案化和電路蝕刻。您是如何開始從事這個研究方向的?

A:簡而言之,是出于興趣,它始于我在貝爾實驗室的第一份工作。與我在研究生階段主要涉及加速器物理和粒子物理的研究有所不同,貝爾實驗室的這一份工作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我需要從零開始學習。幸運的是,我能與一群杰出的同事一起工作,我們對如何研發制造更小結構的方法非常感興趣。我們相信,通過在材料上雕刻納米結構,這些結構在物理特性方面與其體材料將有完全不同的性質。這啟發了我對納米尺度蝕刻和精密光刻的興趣,推動著我們不斷創造具有不同特性的微納米結構。

—— 2 ——

Q:您能分享一些關于納米尺度氮化鎵晶圓和量子點的應用前景嗎?

A:它們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在我看來,更多的前景來自于對新材料的調制、控制和信息利用。眾所周知,Shuji Nakamura等人因氮化鎵的研究而榮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氮化鎵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材料,在Nakamura之前,很多研究人員已經認識到了氮化鎵是一種重要的新材料。然而,材料本身的困難導致這個領域一直止步不前,直到Shuji Nakamura及其同事的長期堅持,才促進了氮化鎵這個領域的重大發展。這引發了我們對材料的思考:如果有人突然發現一種方法,可以合成之前無法合成的材料,那么世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已經看到氮化鎵的革命性變化:利用廉價、低損耗的發光二極管和激光器,實現了可見波段的發光,從而實現了顯示、信息傳遞以及裝飾等應用的可能性。氮化鎵不僅實現了紅光、綠光、藍光(完整白光顯示),還具備在紫外波段發光的潛力。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用任何新材料進行類似的探索。如果將一種材料以某種方式制成量子點,那么我們有望控制其發射的波長和壽命,從而實現更高效的光學器件。

另一方面,盡管氮化鎵已經高度商業化,但它仍然存在很多應力和缺陷問題。例如,通過在碳化硅中去掉一個硅原子,我們就能得到一個硅空位。雖然最初我們認為這些缺陷是有待消除的,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待問題,這些缺陷本身也蘊藏著大量的機遇。這也是我現在研究的重點。除了能發射不同波長的光外,這些缺陷的光子信號還反映了材料中的凈電子自旋狀態。在量子力學中,自旋向上和向下的自旋狀態構成數字信息,即0和1。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旋狀態,控制材料的極化,并創建具有上下自旋的陣列,那就可以用于信息處理。問題是,如何在室溫下控制常規材料的電子自旋極化。一類方法是通過這些特殊的量子色心(在這里,光信號是自旋極化的指示器),我們可以用光初始化、并讀取自旋極化。這一進展很令人興奮,因為它改變了我們看待自然的方式:自然的每個部分,包括缺陷,都是我們可以嘗試、改進和使用的。現在我們開始利用這種量子信息,運用疊加和糾纏的概念,極大地豐富了調制信息的能力。未來還有許多其他的發展可能性。例如,如何創建這些缺陷、如何控制它們、如何理解它們以及如何將它們構建于系統之中。

—— 3 ——

Q:您認為量子點最終是否有望應用于智能終端等場景中?

A:當然可以,并且正在逐漸實現。雖然量子點一直被認為具有潛力,但也有人擔心它們的可擴展性、可制造性、壽命和穩定性等問題。然而,現在我們已經看到量子點在商業電視機等領域的應用:通過精細調控色彩等特性,提升了視覺體驗。為了進一步提升設備性能,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和控制材料,使其能夠在極端溫度下工作,并進一步改進光譜純度、降低電阻率和能耗等方面的性能。通過這些努力,量子點有望在智能終端等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

—— 4 ——

Q:您能分享一下使用碳化硅半導體為電池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的看法嗎?

A: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隨著設備需要在更高的頻率、功率和溫度下工作,我們迫切需要更多的突破和進展。我在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UCSB)長期共事的Umesh Mishra教授已經在氮化鎵領域取得了商業功率器件的成功。作為高頻和高功率電子器件方面的專家,Mishra教授創立了許多公司,包括Transphorm,一家高性能氮化鎵功率轉換產品的先驅公司。與氮化鎵類似,碳化硅也是一種寬禁帶材料,可以生產四英寸和六英寸的多晶型晶片。碳化硅還具有在電動汽車和商業應用中實現高速切換和控制的潛力。此外,這些寬禁帶材料也可以應用在空間、激光雷達、遠距離感應和衛星通信等領域。

—— 5 ——

Q:您對第四代半導體有何期望?您認為繼氮化鎵、碳化硅、鉆石等之后的潛在光子材料是什么?

A:對于下一代半導體的討論十分熱烈,我們對半導體的理解也在不斷拓展。過往在談到半導體時,我們通常會提到硅、砷化鎵和氮化鎵等典型的半導體材料。但現在,我們可以合成各種具有半導體特性的材料,這些材料具有能隙、導帶和價帶,同時具有各類不同的性質。除了典型的發光和導電性能之外,有些半導體材料還具備例如鐵電、鐵磁等其他特殊性質,并且可以通過不同的控制和調制方式實現。我們開始利用這些不同尋常的效應(如電光效應、電磁效應、功率磁效應),并將它們融入器件中,以實現多功能器件。這些器件不再是純光學的(如激光器),或純電子學的(如晶體管),而是可以用多種方式進行調制和控制的器件。我們現在擁有一個全新的合成半導體世界可供使用。

此外,一些半導體材料表現為二維材料。例如,具有高電導和熱導性的石墨烯以及其他二維材料,如過渡金屬二硫化物、二硫化鉬、二硒化鎢等。這些材料具有能隙,并且可以是單層或數層厚度,這為它們集成到器件中提供了巨大的潛力。當用單層厚度的物質拉伸時,應變或變形會改變其能隙,從而改變這些材料的行為。許多這些半導體材料已經顯示出了光發射特性,并具備有長壽命、強鍵合的激子。這些二維材料在光學器件應用潛力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 6 ——

Q:您曾經將自己的研究描述為“在納米尺度下玩色彩”。主要的挑戰和動機是什么?

A:“色彩”實際上是指通過控制發射波長來傳遞信息。顏色的多樣性意味著我們可以傳遞更多的信息。在光學顯示中,這點非常明顯,因為更多的顏色意味著更多的亮度調制、強度調制等,從而傳遞更多的信息。但在顯示之外,顏色也可以被視為信息本身。假設我們能夠同時傳輸不同顏色的信息,而每種顏色具有很窄的光譜寬度。這意味著我們有潛力同時傳遞大量信息。我們的研究目標是在器件和系統上為計算、通信和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提供信息,無論是以視覺形式還是以電子形式。“玩”的部分體現在,我認為整個研究世界應該是有趣的,就像我們在玩耍一樣。我們用創造性的想法來改進材料,就像我們在玩游戲一樣。

至于“納米尺度下”的部分,我想強調材料的尺度對其物理現象的影響。總之,“在納米尺度下玩色彩” 主要是探索如何利用自然界中的材料,以創造性的方式塑造這些材料,以便獲取更多的信息和構建更強大的信息系統。這個過程應該是有趣的,就像我們在玩耍一樣。

—— 7 ——

Q:您現在是哈佛量子計劃的聯合主任,量子在您未來的研究中會扮演什么角色?您對哈佛量子計劃有什么藍圖?

A:事實上,量子一直是我過去幾十年的研究重點。當我還在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時,我就開始研究量子點和量子阱。它們具有獨特的特征和量子力學行為,例如態密度。我與同事一起探索了創造獨特環境以獲得耦合光-物質相互作用的想法,例如量子點電子態和腔的光子態之間的強相互作用(例如微盤和光子晶體腔)。這些專業知識使我得以從不同材料的量子點轉向色心,并解決一些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如何設計與原子大小的發射體(例如色心)強耦合的腔,以及如何將這些發射體放置在腔的正確位置上以實現耦合。自2000年以來,我一直在從事量子信息系統的前期支持研究。

哈佛量子計劃不是我個人的藍圖,我很幸運能夠與一群出色的同事合作。在我加入哈佛之前,他們已經在各種量子問題上開展了一系列初步工作,包括冷原子陣列、冷分子陣列、量子材料、拓撲保護材料、金剛石中的色心等等。我們享受著彼此的合作,一起申請研究經費,學生們也自然而然地相互交流。因此,我們自然地發展成了一個非正式的中心。后來,我們一群人開始游說哈佛給量子研究重要的角色。2018年,我們獲得了種子基金用于成立哈佛量子計劃。這筆種子基金讓我們更緊密地合作,共同組織研討會、博士后項目,并資助通過常規部門入學的研究生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這也給了我們前進的動力,讓我們能夠推進并成立獨立的博士學位項目。

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完成了很多工作。我們制定了一項新的量子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計劃,并在2021年年底獲得了哈佛全體教師的批準。這個學位計劃不屬于物理學、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或應用物理學等傳統學科。它的成立是為了讓大家認識到,要在未來的量子信息系統中取得進展,我們需要匯集來自所有這些專業領域的知識,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和學位。

圖1:哈佛量子聯合主任:John Doyle, Evelyn Hu, and Mikhail Lukin

—— 8 ——

Q:這一計劃的種子基金來自哪里?

A:我們的種子基金來自哈佛大學,雖然金額有限,但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起點。之后,我們又通過向NSF、DARPA、能源部等機構申請,獲得了更多的資金支持。哈佛的種子基金并沒有完全覆蓋我們所需要的研究費用,但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并向外界傳遞了哈佛對這項工作的支持。這為我們提供了操作空間,讓各個社區能夠共同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使得哈佛的管理層認識到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業,并表示將繼續支持。這種支持不僅包括招募新的學生,還包括招聘在量子領域做出貢獻的人才。由此,我們能夠與那些非常開明的慈善家進行交流。他們的捐款為我們提供了更大的平臺,以進一步資助學生并尋求不同類型的合作。

—— 9 ——

Q:在很短的時間內,您的一些研究思路孕育了Cambrios科技公司。您能介紹一下這家初創公司嗎?初衷是什么,進展如何?

A:Cambrios正是在學術界工作中,激動人心、回報豐厚和令人喜悅的那一部分。Angela Belcher博士在成為我的博士后之前已在UCSB獲得了博士學位,她在材料和生物學領域有著堅實的背景。正是她一些重要的洞見,引發了使用生物模板制造人造材料的想法。其中,納米尺度的圖案是由生物實體定義的。這個強大的想法催生了Cambrios的創立。雖然Cambrios后來關注的領域與這個想法非常不同,但是生物模板的思路啟發了我們探索制造舒適、大規模、卷對卷透明導體的新方法。因此,這也讓我意識到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學會靈活應變,因為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帶來很好的效果。

—— 10 ——

Q:您是吳健雄教授的得意門生,她被廣泛稱為“物理學第一夫人”和“中國居里夫人”。她對您的職業生涯有何影響?有沒有和她一起的難忘時刻?

A:從我很小的時候起,吳教授就對我的職業生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一位在物理學領域有著杰出貢獻的女性科學家,吳教授是我父母的英雄和傳奇榜樣。巧合的是,她來自上海附近的地方,而我父母恰巧也是在上海長大,之后來到美國留學。吳教授的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哥倫比亞大學,而我恰好也在紐約長大。因此,我的父母一直希望我有機會與她共事,而我很幸運能夠實現這一愿望。總的來說,她在我考慮職業之前就引導了我的選擇。

和她一起度過的難忘時刻有許多。從她的宇稱不守恒實驗中,我可以想象她的早期職業生涯充滿激情,行動迅速和精力充沛的情景。當她聽到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的想法時,她迅速產生了如何進行實驗測量的想法。盡管她自己的實驗室設備有限,但她設法去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的前身,Ernest Ambler教授的實驗室里合作完成了這項工作。

我是她職業生涯晚期的學生,當時她處于人生不同的階段。然而,盡管她年事已高,她的奉獻精神仍給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記憶。當時我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做實驗。在加速器研究中,我們必須等待很長時間才能安排實驗、搭建探測器。時間一到,我們必須立即開展行動,并經常需要連續工作36小時。盡管實驗非常艱苦和耗時,但每當實驗設備搭建完畢時,吳教授都會親自前來參與實驗,與我們一起共事。這些與吳教授的合作時刻對我來說非常珍貴。

圖2:Evelyn Hu教授在攻讀博士期間

—— 11 ——

Q:您最初為何決定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

A:自小我父母就一直強調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學生會花很長時間考慮是否要攻讀博士學位,但對我來說,我早就確定了自己要攻讀博士學位的決心。因為我熱愛學習,熱衷于不斷深造。對我而言,繼續學習從來不是一個問題,我并不是因為想獲得博士學位而攻讀博士,攻讀博士只是我學習過程的自然延伸。

—— 12 ——

Q:即使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后,許多人也會選擇進入工業界或與科學不太相關的職業道路。那么,是什么促使您決定從事教職呢?

A:學術界當然不是唯一的選擇,對許多人來說甚至不是最佳道路。很多人可以在學術界以外的領域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改變科技和世界。但是,對于我來說,留在學習環境中并與學生互動是很棒的體驗,我一直認為自己會走上從事大學教職的道路。在獲得博士學位后,我先去了貝爾實驗室,我非常幸運能夠在那樣一個資源豐富、人才濟濟的環境中工作。即使學術職位是我一直渴望的,但當我獲得教職時,我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離開。實際上,我花了幾年時間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最終決定前往UCSB。對我來說,從事學術工作的一個重要動力是享受教學并與學生共事。否則,其他環境可能會讓我感到更快樂和更滿足。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很感激有機會與貝爾實驗室的杰出同事和朋友們一起工作的機會,但即便如此,我仍然感到內心缺失了一些東西。當我來到UCSB,我意識到我最具滿足感的時刻是能夠將自己延伸至學生身上的時刻,我非常樂于見證學生的成長與進步。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我缺失的那些東西”。

—— 13 ——

Q:貝爾實驗室和UCSB對你最重要的影響是什么?

A:它們都讓我懂得了合作的力量和樂趣,這是最重要的影響。在貝爾實驗室,我很幸運遇到了Larry Jackel和Rich Howard,他們成為了我最杰出的合作者及好友。UCSB也是同樣的情況。當我加入UCSB時,它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但我們的儀器設備非常有限。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一群有遠見的人。我們有做光學表征方面的專家James Merze;有諾貝爾獎得主Herbert Kroemer,他籌建了大學里第一臺分子束外延(MBE)設備;我們有來自Rockwell的砷化鎵器件設計師Steve Long以及從事光電子學領域的Larry Coldren。我們引進了Art Gossard、Pierre Petroff、John Bowers和其他杰出的同事。我們一起工作,致力于創造有影響力的新研究和教育項目。

貝爾實驗室和UCSB教會了我合作的力量、共同愿景的力量以及在研究和教育中協作的力量。如今,當初很多通過這些項目培養的學生已經成為教授和這些領域工業界的領導者,他們繼續以合作的精神前行。這些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我將一以貫之。

圖3:Evelyn Hu教授在貝爾實驗室期間

圖4:Evelyn Hu教授在UCSB的團隊

—— 14 ——

Q:您在UCSB最難忘的時刻是什么?

A:在UCSB有很多令人難忘的時刻,比如能夠聘請Umesh Mishra、Arthur Gossard和Pierre Petroff等杰出的學者。獲得QUEST獎(量子電子結構科學技術中心)也是一個重要的成就,這是美國國家自然基金委建立的第一批科學技術中心之一。我仍然記得與James Merz一起在凌晨4點熬夜寫提案的情景。此外,我們還成功建立了加州納米系統所(CNSI),這是UCLA和UCSB之間的合作項目。最后,成功聘請Shuji Nakamura也讓我們在氮化鎵領域建立了最強的學術研究項目之一。這些時刻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中,令人難以忘懷。

—— 15 ——

Q:是什么促使您決定加入哈佛大學?

A:我非常熱愛UCSB,我仍然與在那里的同事保持著密切聯系。然而,在UCSB度過了大部分的學術生涯后,我覺得應該嘗試一些不同的東西,以探索更多關于自己的可能性。同時,我父親在紐約,隨著他年齡的增大,能夠離他更近對我來說變得更加重要。此外,當我考慮加入哈佛大學時,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剛剛成立不久,該學院的本科項目正在快速發展。這為我提供了機會去教授許多不同的課程,包括應用數學。我所教授的班級規模也從小到大,甚至有時超過200人。

因此,到一個新地方能很大程度地解放自己,并有機會嘗試新的事物,讓我能夠擺脫既定的思維定式,不受我自己或他人對我的期望的限制。我很喜歡探索新事物的感覺,這也是我決定加入哈佛大學的原因之一。

圖5:Evelyn Hu教授在哈佛的團隊

—— 16 ——

Q:哈佛大學的許多學生稱您的課程是他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您是如何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對您的課程產生興趣的?

A:對于微積分課程,吸引學生對課程感興趣并不是問題,因為這是幾乎所有科學專業的必修課。但對于一些通識教育課程,例如電氣工程導論,情況可能就不同了。這門課程通常有200多個學生,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可能包括音樂、歷史和政治等其他學科的學生,以及一些非常出色的大三和大四學生。因此,如何吸引并激發所有學生的興趣就成為了一個挑戰。我喜歡這門課程,因為我喜歡向那些認為自己對數學或工程不感興趣或不擅長的聰明學生介紹這些令人興奮的概念。在課程中,他們還必須完成一個項目,進行一些電子實驗或產品的制作。看到他們的轉變和成長給我帶來極大的成就感。因此,為了吸引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我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和課程。我重新設計了應用電磁學課程,涵蓋WiFi、雷達、天線和半導體物理等內容。在新冠封鎖期間,我與其他教授合作開設了一門新生研討課程,主題是從工程科學角度學習新冠疫情,學生可以進行實驗來測量氣流以及口罩的效率。通過這些努力,我希望能夠激發學生們對工程科學的興趣,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和探索世界。

—— 17 ——

Q:您覺得在課堂上教授本科生和在實驗室里指導研究生有什么區別?

A:我認為兩者的核心都是揭示科學和研究的魔力,讓學生欣賞并跟進,發現自己可以用這種魔力去做什么。然而,在課堂上教授本科生和在實驗室里指導研究生之間存在一些區別。在課堂上教授本科生時,時間是有限的,通常只有10-14周。本科生還同時面臨著其他課程、社團活動以及競爭性需求等各種壓力。這意味著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深入發展某個主題或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個別需求和優點。而在實驗室里指導研究生時,我有更多的時間與每個學生進行交流和合作,幫助他們培養獨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引導他們發現事物,找到他們自己感興趣或不感興趣的領域,并與他們長時間合作。

—— 18 ——

Q:您更喜歡傳統面授課程還是在線課程?

A:我認為大多數人都更喜歡傳統的面授課程。在面對面的教學環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們的反應,與他們互動,并即時作出回應。相比之下,遠程教學讓人們更難積極參與其中。但是,在必須進行遠程教學的情況下,我非常感激有很多極具天賦的助教能夠幫助我。他們通過開展破冰活動,提出開放性問題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我甚至嘗試過進行帶有實驗的遠程課程,并最終找到辦法與學生一起完成實驗部分。遠程教學中的小組互動很有優勢,通過與學生互動,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并讓他們感到參與和歸屬。我通常會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并讓他們參加小組項目,而不是個人完成作業。如果時間允許,我會要求學生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分享一些關于自己的信息。我通過小組合作和開放性問題的提出,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信任。當我們回到面授課程后,我也會繼續嘗試這樣方法。通過更多地分享關于自己的信息,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信任會增加,他們也更有可能敞開心扉學習。

—— 19 ——

Q:作為一個在全球范圍內廣受贊譽的學者,您贏得了許多獎項。這些獎項對您意味著什么?最讓您感到自豪的是哪一個獎項?

A:對我而言,這些獎項意味著被他人認可和贊賞,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也深知我能夠獲得這些獎項是因為幸運,并且還有很多其他同樣值得這些獎項的人。我非常感激那些提名我并支持我的人們,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要專注于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而不是僅僅追求特別的獎項。對我而言,每一個獎項都是珍貴的,我很難選出最自豪的一個。但是,教學獎項對我而言有特別的意義。在教學中,學生是最公正而嚴格的評論家,所以我必須努力確保與學生之間有暢通和高效的交流互動。我有幸擔任Mildred S. Dresselhaus講座的第二位講者。Mildred S. Dresselhaus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女性科學家,她在社會和學術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我的老朋友和長期榜樣。這個系列講座是為了紀念她而設立的,因此,能夠在這個系列中發表演講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因為我真的很想向她致敬。

—— 20 ——

Q:您對正在求學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有什么建議?

A:我可以提供一些個人建議,但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況有敏銳的認識。首先,我建議你明確自己在職業中最看重什么,哪些方面會讓你感到最滿足。有時,明確這些并不容易,因為你可能會陷入思維定式。其次,你要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當你擅長某件事時,它就不會給你帶來那么大的壓力,你也就不會過于關注。因此,我們總是傾向于關注和改進自己的弱點(當然這也很重要)。然而,我們必須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與眾不同、具有哪些優勢。有時候,你需要一個可信賴的人來告訴你這些。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優勢,找不到可以發揮自己優勢的機會,可能會進一步阻礙我們的發展。

—— 21 ——

Q:如果您能回到過去,會給年輕的自己什么建議?

A:我會建議自己更加大膽,嘗試更多的事情,勇敢冒險。但我不確定年輕的自己是否會聽從這些建議。

—— 22 ——

Q:您總是勇于跨出舒適區,探索新的研究領域,也非常有創意。我們如何才能保持創意?如何跨出自己的舒適區? 

A:我沒有確切的答案,要有創意就意味著需要對不同的想法持開放的態度。但即便如此,也無法保證創意信手拈來。對于如何跨出自己的舒適區,老實說,我不確定我在完成研究生學業后嘗試新事物是否算是一種勇敢跨出舒適區的行為。我想這更多是我希望參與社會互動的一種嘗試,與學習相關,而不是勇氣。所以,除了要對機會敞開心扉,嘗試不同的事物以外,我沒有其他答案。

—— 23 ——

Q:您在學術生涯中最有壓力的時刻是什么?您是如何處理壓力的? 

A:其實每天都有不同的壓力,例如寫文章,學生遇到問題,或者實驗室出現故障等等,但那都是常見的壓力。我知道有的人可能面臨更大的壓力,但我很幸運自己從未遇到過那樣的情形。我通常通過跑步或進行長途徒步旅行來有效地緩解壓力,體育運動是緩解緊張的有效方法。

—— 24 ——

Q:作為一個女性,您面臨的壓力如何?尤其是在平衡工作和生活方面。 

A:我知道一些女性同事曾經遭受過歧視和敵意,但我很幸運地沒有直接面對過這種壓力。我認為這可能有幾個原因。首先,我是一個專注于工作的人。當你專注于一個目標時,你通常可以避免爭議和可能產生不良后果的情況。其次,我非常幸運能夠在一個了解、尊重和支持我的團體中工作。在這個團體中,我不會感到孤立,我有支持和幫助,能發揮更強的工作能力,并產生更大的影響。第三,我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意識到,擁有一個女性導師(吳健雄教授)對我有多大的幫助。她不僅是我的榜樣,也在我年輕而脆弱的時侯,幫助我避免了一些可能需要妥協的情況。我很幸運地找到了一條不必面對許多其他女性常常面臨的問題的道路。但我認為時代正在發生變化。在我所參與的重要決策委員會中,女性的比例已經逐漸增加。這使得事情變得不同,更多樣化,甚至對于所使用的語言和感受也有所改變,我感到更加輕松和自由。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我認為這需要逐漸認識自己,并決定什么對于自己來說最重要。如果你完全專注于工作,就可能犧牲原屬于家人和朋友的時間。因此,盡管完美的平衡不可能總是實現,但是你必須明確什么對你來說更重要,并做出相應調整。

—— 25 ——

Q: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寄語? 

A:在理解光子學、光的科學和應用以及光的工程應用方面,我認為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取了一個很好的標題,這使得它成為一個獨特的期刊。我希望LSA可以與讀者繼續分享這些不同領域的內容和機會,并在這個方向上不斷發展。

| Light特邀通訊員 |

萬雅婷,博士,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助理教授,2017年以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生最高榮譽 “PhD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畢業,之后5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John Bowers教授組從事博士后研究,主導了Intel 2021年成立 Research Center of Integrated Photonics后第一個審批的高校項目:量子點異質光子集成工作,并榮獲2021 CLEO Tingye Li Innovation Prize。2022年,萬博士全職加入KAUST,創建集成光電子實驗室,基于硅基異質外延集成工藝,致力于實現高性能、高集成度的硅基量子點集成光電芯片, 及其在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光計算及量子通信方面的應用,并榮獲 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和iCANX聯合舉辦的2022年全球光學未來之星獎(Rising Stars of Light)。近5年,萬博士發表國際SCI期刊論文45篇,包括在  Light、Optica、 ACS Nano、 Laser & Photonics Review 等光學領域著名國際期刊第一作者論文23篇 ,通訊作者論文 6 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10次被選為期刊封面)。萬博士同時擔任JSTQE客座編輯,JQE副主編,CLEO 委員會成員, Nature和Optica旗下等 20 種外文期刊審稿人,獲 2018 年度 PIERS Young Scientist Award,2019 年度 Rising Stars Women in Engineering, 2021年度 OGC Best Young Scientist Award等獎項。

| Light科學編輯 |

郭宸孜,博士,高級工程師。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副總編、卓越計劃高起點新刊eLight編輯部主任、卓越計劃領軍期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責任編輯。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委員會,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青委會委員、吉林省科技期刊工作者協會理事。榮獲第三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大賽一等獎、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優秀編輯、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編輯表彰、中國科學院科技出版先進個人獎、吉林省省直機關青年典型50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青年先鋒,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第二屆先進個人等獎項。主持卓越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等國家、省部級項目及基金課題4項,在 Nano Today、Science China Materials、Applied Optics、《編輯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作為共同作者出版譯著1部(《光學與光子學:美國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科學出版社),受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做報告30次。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边县| 郁南县| 石楼县| 宜宾市| 佳木斯市| 新绛县| 海南省| 板桥市| 台湾省| 嘉荫县| 涟源市| 丹巴县| 天峻县| 沁源县| 淮北市| 钟祥市| 璧山县| 宣汉县| 马关县| 莒南县| 黄冈市| 肥东县| 界首市| 牡丹江市| 建平县| 吉林市| 锡林郭勒盟| 平乐县| 廉江市| 登封市| 朔州市| 永年县| 若羌县| 嘉峪关市| 屏东县| 保山市| 巴塘县| 临武县| 三门峡市| 平和县| 阿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