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軟體機器人、數字孿生等,先進制造領域今年3人獲科學探索獎

7月17日,第5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48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每位獲獎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獎金。澎湃新聞注意到,此次共有3位來自先進制造領域的科學家獲得該獎項。不過,這也是歷屆中先進制造領域獲獎人數最少的一屆。
上述3人分別為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機器人研究所教授谷國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交叉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陶飛教授,大連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博。
谷國迎39歲,現為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機器人研究所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德國洪堡學者。2006年和2012年分別于上海交通大學獲學士和博士學位,曾在上海交通大學和德國Oldenburg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
其主要從事機器人學與軟體機器人技術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十余項,在Nature/Science子刊、國家科學評論、IEEE Trans.、Adv. Mater.、中國科學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現任IEEE T-RO和IEEE RAL的Associate Editor,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器人分會副總干事和上海市機器人學會秘書長等。
此前的2018年,谷國迎等人在機器人領域頂級期刊《Science Robotics》發文,他們研制了首個由介電彈性體人工肌肉和靜電吸附腳掌構成的軟體爬壁機器人(自重2g,身長85mm)。該軟體機器人具有與生物體類似的垂直爬壁、水平爬行、原地轉彎能力和敏捷的環境適應運動能力,在豎直狹小空間中的探測、搜救和墻面清理方面展現了潛在應用前景。
2021年8月,谷國迎等人也曾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發文,報道了一種集成肌電控制與觸覺反饋的軟體神經假肢手,能夠幫助截肢受試者恢復多種手部靈巧操作功能、觸覺感知反饋和閉環控制能力。與商用剛性假肢相比,軟體神經假肢手具有諸多優勢,如固有的順應性、輕便、低成本以及嵌入式的柔性觸覺壓力傳感等。
陶飛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北航國際交叉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航黨委人才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曾任北航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北航高新技術辦公室主任、北航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基礎研究處處長。其主要從事智能制造與裝備、數字孿生、數字工程、制造工業軟件、綠色可持續制造等教研工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等項目負責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1)、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機械工業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等。現任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等。
值得一提的是,陶飛團隊是國內外數字孿生領域第一個登上Nature雜志的團隊。陶飛等人近日曾撰文提及,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數字孿現實世界的生已深入滲透到全球數字經濟各個領域,成為人類構筑數字空間,并借以改造變革性模式。
陶飛等人回顧,2017年,其團隊在國際上發表了首篇數字孿生車間文章,聯合多個高校和科研機構提出了數字孿生五維模型、數字孿生模型構建理論、數字孿生標準體系、數字孿生成熟度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結合工業應用需求,探索了數字孿生五維模型在衛星/空間通信網絡、船舶、車輛、飛機、能源、制造車間、復雜裝備、醫療、智慧城市等十多個領域的應用。這些成果形成了一定國際影響,并增加了我國在該領域的話語權——2021年我國創辦了Digital Twin國際學術期刊。
陶飛等人聯合山東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教授團隊,還共同提出并設計了一個數字孿生工業軟件平臺的參考架構——makeTwin,嘗試給出數字孿生工業軟件發展的中國思路和參考架構。
據透露,目前makeTwin的參考架構尚需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研發團隊計劃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數字孿生工業軟件白皮書》。
王博為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結構強度與輕量化設計”創新團隊負責人。現任大連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兼國防科技研究院院長、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大連理工大學基礎力學教研室主任。
其在工程力學、計算力學領域,主要開展結構強度與穩定性、結構與多學科優化、自主CAE軟件研發、復合材料與結構設計、耐撞性分析與設計、結構強度數字孿生技術等研究,研究工作密切結合航空航天運載器、飛行器和發動機等先進裝備的自主研發,自主軟件和大部分先進設計技術等科研成果得到了直接應用。作為負責人主持了數十項國家項目和企業委托科研任務,包括973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機”重大專項等。
“科學探索獎”設立于2018年,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共同發起。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十個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的杰出青年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每年遴選不超過50位獲獎人,今年實際資助48人,這也是首次未滿額資助。至此,“科學探索獎”已資助來自10個學科領域的248位青年科學家。他們分布在26座城市、90所科研機構,平均年齡41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