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社會常見的城隍廟,到底祭祀的是什么神?與水溝關系密切

城隍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古裝劇中時??梢姵勤驈R的身影,古代民間故事中也常有提及,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吳令》寫的便是吳縣縣令與城隍之間的故事。那城隍廟里供奉的究竟是些什么神?可能諸位不一定了解。其實,城隍廟與水溝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城隍信仰的起源
東漢鄭玄《禮記》注曰:“水庸,溝也?!币簿褪钦f古代的水溝被稱為“水庸”。《周禮?郊特牲》記載:“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此處的“蠟”指的是歲末祭祀的名稱,伊耆氏則是堯,“天子大蠟八”說的就是堯于歲末祭祀八位神明,而其中的第七位便是水庸神。清朝孫承澤《春明夢余錄》稱:“水則隍也,庸則城也。”也就是說,所謂的城隍神,其實就是水庸神,城隍廟是起源于對溝渠的信仰。
當然,城隍起源于水庸神只是當前學術界廣泛接受的一種說法,除此之外還有丁山先生的“城隍起源于祝融說”,以及鄭土有、王賢淼兩位先生的“人鬼說”。
二、城隍與城隍廟的發展
也許有讀者會疑惑,如果城隍神為水庸神,那么城隍廟供奉的是水庸神嗎?當然不是。其實,城隍神的形象也并非一成不變的。
許慎《說文解字》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庇衷唬骸俺?,以承民也?!庇纱丝芍?,城隍的原意為保護城市的城墻與壕溝。據學界當前最廣為接受的說法,城隍信仰最初起源于早期農業生產時期對田間水溝的崇拜,水渠就像昆蟲和風雨雷電一樣,都對農業生產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人們信仰并向其祈求以保證農業生產。至于洪水泛濫期間,溝渠更是有排水的作用,保護一方平安,自然也演變成信仰。

后來,由于古代城市的發展,人們在聚落周圍挖掘壕溝以防止猛獸與敵人的侵襲,并不斷拓寬,此時的城隍信仰便由水溝變為防御的壕溝,直到城墻出現。城墻出現后,用于防御的壕溝也演變成了護城河,于是護城河便連帶上城墻一起,成為了新的城隍。
到了和平時期如漢朝,戰亂較少,城墻與護城河的作用極少發揮出來,因此城池便從城隍的神位上脫離,取而代之的是著名的歷史人物。趙與時《賓退錄》卷八云:“(城隍)真州、六合以為英布;和州為范增;襄陽之谷城為蕭何?!庇⒉?、范增、蕭何都是漢初的名將。
不過,之前的歷史上雖然有城隍神,卻并沒有城隍廟,我國關于城隍廟的最早記載是宋朝趙與時《賓退錄》中所記載的“蕪湖城隍祠,建于吳赤烏二年”。在赤烏二年(239年)之前的史料中都未能找到關于城隍廟的記載。

魏晉南北朝之前的城隍并未被賦予特殊的神力,直到北齊慕容儼開始,城隍才真正與神的形象聯系起來?!侗饼R書?慕容儼傳》記載,天寶六年,北齊慕容儼鎮守郢城,被南朝梁軍包圍并截斷了水陸供應,為了擺脫困境,慕容儼在城隍神前祈禱,結果江上竟然風浪涌起,沖破了梁軍隊的水路封鎖,因此時人都認為這是城隍神的“冥佑”。城隍從此開始被賦予了特殊的神力。
同時,由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于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佛教被統治者大力提倡,因此佛教中的輪回說和鬼神說也使人們有了“鬼”和“冥界”的概念,于是認為冥界也和陽間一樣有著類似官府的管理機構,便把城隍廟當作陰間的官府,后世城隍廟增加牛頭馬面、黑白無常也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

此后,城隍神繼續發展,不只有著名的歷史人物才可充任城隍?!稌x書?桓彝傳》記載:桓彝任宣城內史,“在郡有惠政,為百姓所懷”。蘇峻作亂之時,桓彝率領城中郡民與亂軍作戰,壯烈殉國,宣城人遂奉桓彝為城隍神。唐朝盛行“人之正直,死為冥官”的觀念,因此許多城隍神都是由生時正直,對當地百姓有功的官吏在死后充當的。
五代十國時期,城隍信仰受到各國統治者的認可,城隍甚至被封爵號,《冊府元龜》就記載杭州城隍被封為“順義保寧王”,蒙州城隍神被封為“威靈王”。從此開始歷代統治者都重視城隍神,城隍神上升為國家守護神,宋朝開始被納入國家祀典。
到了宋代,城隍神由生人之魂來擔當成為了定例,正是由于這一定例,城隍神這個職位便像世俗的官職一樣可以輪換。宋朝郭彖小說《車暌志》卷二中便有一則故事,記述了華亭人陳之方在半夢半醒之間看見一婦人對他說:“我城隍夫人也,今城隍當代去,次及公,故來相報。”于是陳之方一回到家便去世了。雖然只是一則小說,但仍然可以體現出當時城隍神可輪換的觀念。

隨著城隍神逐漸平民化,城隍神也更接近于人的形象,甚至出現了人性中才有的劣點。宋朝文瑩《玉壺清話》卷三中記載:寶元元年(1038年),陜州知州朱正基有一天晚上夢見一個小吏對他說:“城隍神派我來督促你修葺夷陵縣的城隍廟,希望你盡快修葺好?!碧锰贸勤蛏窬谷挥H自遣使命令民間為其修葺廟宇,實在不符合神的身份。至于宋朝洪邁的《夷堅支丁》卷一中《三趙失舟》這一故事中,城隍神更是直接遣使禍害百姓,江東總管趙士于聲稱城隍派鬼怪把和他同宗室的三人所乘的小船弄翻,如此行為更非高高在上擁有神力的神明所為,明顯帶有人的特征。
元朝時期,中央在大都(北京)設立都城隍,城隍成為國家守護神,南、北二京的城隍神更是被追封為“帝”,同時還創造出了“城隍夫人”這一神靈名號。明朝,朱元璋大力倡導城隍信仰,城隍廟遍布全國。清朝,沈陽城隍廟也被尊為庇護國運的都城隍,同時城隍廟內陳設開始統一。

民國時期,隨著科學思想的傳播,城隍信仰被趕下神壇,許多城隍廟的城隍塑像都被摧毀,城隍信仰從此一蹶不振。
三、城隍的神力
作為城市守護神,貼近平民生活的存在,城隍神被賦予的神力自然也更豐富復雜。
首先便是護城安民。既然是由城池這種護城的建筑演變而來,城隍自然得具有護城安民的神力了。
其次是祛災除患。作為城市守護神,每次平民遇到災禍,首先得求助于城隍神,因此城隍神便有了祛災除患的神力,具體表現為降雨或停雨以除旱澇,遏止瘟疫,驅除虎狼之患等。清朝鐘汪杰《祭城隍討狼文》便有“今狼為害,當藉神之力除之”。

再有就是警示監督的神力,即善惡報應,這一神力主要是封建統治者所宣傳以維護自己的統治。上海城隍廟中有一對聯——“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瀏陽城隍廟也有類似的對聯:“善者賞,惡者罰,舉念時先須自省;陽必報,陰必懲,到頭來后悔難追?!倍俭w現出了城隍善惡賞罰的神力。
當然,既然被視為陰間的官府,城隍自然也有執掌生死的神力了,古代許多志怪小說便經常提到城隍神翻閱生死簿查看陽壽這一行為。
最后是各種瑣碎的神力,如賜子、袪病、科考甚至婚姻等種種雜事,因為城隍貼近平民生活,所以各種美好的期望便都被賦予在了城隍神的身上了。

文史君說
古代生活中常見的城隍廟,其信仰起源大概率出自對水庸神的崇拜。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隍神也由自然事物向人轉變,不斷平民化,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期望。
參考文獻
黃超:《城隍信仰初探》,湘潭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王濤:《唐宋時期城市保護神研究》,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聆風)

原標題:《古代社會常見的城隍廟,到底祭祀的是什么神?與水溝關系密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