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倉簡史:在這里,看真實的老西安與百年市集
城墻上俯瞰西安
博物館里仰視西安
而在西倉
卻能讓你融入活生生的西安
常有朋友提起西倉,之間也去過三五回,不過關注點從來都不是在花鳥蟲魚上,那些神出鬼沒的舊書攤才是最愛。此去經年,不曾想在大家都淪為手機黨的現在,西倉竟如此之火,不僅有了“不知道西倉,就不算地道的西安人”的說法,還被坊間冠以“市井天堂”的名頭,實在是文藝又懷舊,而每逢周四、周日逛檔子的場面更是堪比春運,這倒讓人想深究一下西倉背后的歷史。

在西安城內的廟后街中段北側,由西倉東、西、南、北四條巷子圍成的方形區域便是明清時期官府糧倉——永豐倉的所在,因與和平路的敬祿倉東西相對,而被稱作“西倉”。
永豐倉始置于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位于華縣東北渭水南岸廣通渠口,初名廣通倉,隋煬帝大業初改名永豐倉,為當時京師附近的重要糧倉。后世渭水南移,倉址隔在渭北今陜西大荔縣境。
在原隋唐長安城中,今西倉一帶是在皇城的西北隅,唐末長安城縮建后,這些昔日的衙署區才逐漸形成居民區。在宋元時期,這里設有“奉川驛”,主要負責向外傳達公文,為來往官員提供食宿等工作。“奉川驛”在《元奉元城圖》中有所顯示。
明朝初年永豐倉被移至西安城內布政司西北,為西安府正倉,貯納本府所征賦糧,歸西安府管轄。據嘉靖《陜西通志》中《明西安城圖》所示,西倉一帶設有永豐倉及屯田道。具體位置永豐倉偏西,屯田道偏東,永豐倉和屯田道設在一起則是因為這兩個機構的業務內容互相關聯。
永豐倉儲納所征賦糧,調解市場物價,屯田道則是明朝陜西分掌屯田事務的官署,由布政司里的參政、參議分守,負責派管糧食儲備、開荒屯田、生產糧食、水利等工作。


永豐倉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清代,附近還設有常平倉和廣備倉。雍正年間改永豐倉歸糧道管轄,嘉慶《長安縣志·衙署志》記載:“永豐倉在城內保寧一坊,屬糧道。”倉窯為橫長方形建筑,東西長約280米,南北寬約200米,四周筑有高大的倉墻。同時據《明清西安詞典》介紹,在西倉的四條巷道里,西倉南巷因為地處永豐倉門前,曾叫做西倉門,1981年更名為西倉南巷。
在清光緒十九年的《西安府圖》中,不僅有永豐倉的標示,在它周圍,還出現了東、西、南、北四條巷道,不過,屯田道在這張圖里已難覓蹤影。“西倉”與“西倉門”相對于東倉和東倉門而得名,咸寧縣所轄區域內的敬祿倉(在今東倉門附近)位置靠東,稱之為東倉,永豐倉相對靠西,稱之為西倉。西倉作為國家的倉庫,由旗人軍隊重軍把守,附近的校場則定期進行軍事操練。

清末,西倉作為官府糧倉的職能雖已有所減弱,由于旗人遛鳥、斗蛐蛐的習慣,進入校場后,他們的跟班便提著鳥籠、舉著蟈蟈在外等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鳥蟲為主的自由集市,沿西倉周邊的巷道展開。
賣藝、雜耍、剃頭、小吃等各色討生活的生意人逐漸聚集于此,慢慢形成了氣候,熱鬧異常。校場周圍設有欄桿,閑人不得入內,這欄桿被稱之為“檔子”,因此逛西倉也叫“逛檔子”,關于逛檔子還有說法源于“擔子”或”上當“,可作為參考。
民國初年,西倉集市得到較大發展,鳥蟲市規模壯大,服務對象也由原來專為旗人服務擴大到為全城的花鳥蟲魚愛好者服務。在民國時期直至解放以后,這里仍是糧食部門的倉庫,一直保留到現在。

解放后的國有經濟時期,集市活動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尾巴”,導致商販停止個體經濟活動,西倉集市就此中斷,直到1978年以后才逐漸恢復。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除花鳥蟲魚之外,文玩雜項、古舊書畫、服裝飾品、生活用品、二手交易等也逐漸進入視野,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由市場,并且一直保持著逢周四、周日開市的傳統。
仔細算來,西倉作為糧倉所在地,已有六七百年歷史,而作為花鳥蟲魚市場存在的歷史,也已經有百年之久。西倉集市從出現到成熟,有著厚重的民間歷史和文化風俗的沉淀,造就了西倉成為西安城市記憶的一部分。逛檔子的習慣不僅被很多老西安人保留了下來,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它甚至成為了很多外地人來西安必到的打卡之地。

現在的西倉,不僅集合了有趣、文藝、市井生活、老西安......等標簽;同時還擁有:假貨、臟亂、擁擠......以及因為非法捕鳥、販鳥而導致的“不文明”等問題。雖經整頓,但改變依然有限,此前我們和去過的小伙伴們聊了聊,大家的看法也截然不同:
駐馬在西倉,眉間滄桑的時光是兒時的見證,回憶在喧囂之后的安靜中醉臥巷口,笑看人生百態。
西倉,一個有趣的地方。
從擺攤的角度來看,我覺得西倉就是假貨橫行的地方,例子就不舉了,很多;對附近居民來講,喜憂參半;對經常逛早市的人來說,每周多了一個好去處,雖然不一定每次都去買,但他們就是愛去。
想了解西倉的真實故事,比如老人因西倉建立起的友情,攤位能賺多少,攤主的鎮店之寶是什么,如果變成文創市集是不是年輕人就會變多......
早市容易堵車,堵堵堵堵堵堵......
三月三,趕檔子。西安城的奧義所在,不是雁塔碑林鐘鼓樓,而是這西倉檔子。從內褲到古玩,囊括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陳列古今五百年奇葩癖好。貓狗崽、鳥雀籠,插標賣首的山楂櫻桃丁香樹,妙手回春的現場除痘神功,喧囂完爆宇宙中心,工作日一來,又如海市蜃樓般無影無蹤。
00后去西倉不?很有必要調查一哈。
長長長長的窄街擺蒲了各種各樣的攤,擠半天也難走到頭。市井接地氣,無論是生活必須品還是不常用的,在此都能找到。閑的、有嗜好的、找用品配件的……都在此。比清明上河圖更熱鬧紅火。

百年集市,來去何方,前路依然未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