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博物館“預約難”等困境,如何破解?
暑期來臨,博物館參觀熱持續走高,包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內的文博機構近期頻頻因為參觀預約難持續引發公眾關注。國家文物局辦公室7月14日晚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在完善預約機制一項中,切忌“一刀切”,適當增加門票投放量或預約名額,保留電話預約、線下購票通道等。
伴隨著“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等特展的開幕,上海博物館近期也迎來暑期參觀高峰。針對如何緩解“預約難”,如何滿足觀眾對展覽講解的需求,上博日前也發布了參觀新規。館方同時呼吁,觀眾在參觀前適當做“功課”,參觀時充分利用免費的導覽資源和多元化導覽服務,可令觀展變得更有意義。
動動手指,把名額讓給有需要的觀眾
據悉,上海博物館目前每日參觀人數額度10000人,并且在7月7日至8月20日期間的每周五增設每場額度2000人的夜場。從6月20日-10月8日,上海博物館實行全預約制入館參觀。散客可提前7日預約,團體參觀須提前7-14天進行團隊預約。據統計,自6月20日“實證中國”開幕以來,20多天里上博的參觀量已超過16萬人次。

7月14日,上海博物館入口處,觀眾排隊有序入館
相較北京一些熱門文博場館“預約難”“刷票難”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火爆局面,館方表示,上海博物館的預約名額雖然也很緊俏,雙休日尤為熱門,但是只要市民能夠提前做好出行規劃,提前預約,基本不會出現預約不上的情形。
“我們每日參觀人數額度10000人,從統計數據中發現,實際日場到場人數約為7000人,其中約20%的額度是可能被浪費的,無法如期參觀的觀眾如果能提前取消預約,這部分額度是可以在每天7個預約時段內動態釋放的。”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說,因此她呼吁,無法赴約的觀眾記得及時取消預約,把參觀名額讓給有需要的觀眾。

上海博物館展廳內,觀眾觀展現場
上海作為一座旅游熱門城市,也有很多外地來滬旅游而沒能提前預約或臨時途經上博想進館參觀的觀眾,他們往往因預約不上而焦急地等候在館外,館方也溫馨提醒這部分觀眾,可及時關注預約平臺,間歇性地刷新下預約平臺,還是有機會可以刷到動態釋放的余票。
據悉,此次館方也首次出臺了新規對預約未取消爽約2次的觀眾進行相應的“懲戒”措施,其賬號會在30天內被凍結預約資格。

5月7日夜,上海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展廳外的隊伍。(資料圖)
而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眾或文博愛好者,在要求文博場館提供高質量服務、營造良好觀展體驗的同時,也是有責任貢獻一份力量,督促自己不妨動動手指,在無法赴約的情況下及時取消預約,讓更多人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文化資源。
關注老年群體,適當保留線下參觀通道
由于不少場館大多通過手機或網絡預約參觀,事實上,一些老年觀眾、中小學生因此往往受到限制。國家文物局辦公室7月14日的通知也要求,各地博物館要因地制宜、科學研判,合理實施預約、限流、錯峰等機制,優化調整門票預約制度,切忌“一刀切”。要進一步優化預約流程、暢通預約渠道,保留電話預約、線下購票通道等,滿足中小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不同群體預約需求。
正如此前一些媒體報道所描述的,不少游客這些天體驗了旅游景區、文博場館的預約難、搶票難。社交平臺上有外地游客反映“人來了票沒約上”,還有業內人士笑稱“北京旅游從業者成為搶票‘機器’”。因各景區預約放票時間不一,網絡上還流傳著一份份“搶票日歷”,精準提示具體搶票時間……但“國博門票3分鐘售罄”“旅行社因為沒有景點門票而勸返游客”等情形還是頻繁見諸網絡。
“全部實行預約制,雖然對多數人來說操作輕松便捷,但對不熟悉網絡的老年群體來說卻相當于新的門檻。”一些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預約制下,對于大量免費場館,消費者“先約了再說”的行為不同程度存在,此時不僅應把爽約票及時回填票池,還應做好測算評估,根據爽約票占比適當擴大門票的投放量。
據蘇州博物館公共教育部的工作人員此前對媒體介紹,2022年,蘇州博物館60歲以上入館觀眾達73630人次,占總人次的5.34%。蘇州博物館特別推出“文藤花開博愛夕陽”——老年友好博物館服務項目,“想要通過這個項目推動博物館適老化服務水平全面提升,讓老年觀眾享受到更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
據悉,早在2020年12月,蘇州博物館就發布了關于老年人參觀優待政策調整的公告。根據這一政策,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參觀蘇州博物館無需預約,憑有效身份證件在入口閘機處完成核驗,即可入館參觀。
這一針對老年觀眾的做法無疑是值得不少博物館借鑒的。

蘇州博物館展覽現場

蘇州博物館展覽現場
充分利用免費和多元化的導覽服務
繼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文博機構相繼出臺關于規范館內講解秩序的通知后,上博日前也發布新規,規定未經館方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帶隊在館內進行講解、教學等活動;單位或個人如果確因工作需要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需報上博先進行審批。

上海博物館“實證中國”展覽現場
隨著博物館參觀熱潮和研學熱的掀起,一些依附于文博的“產業”也如火如荼的開展,比如一些黃牛“囤票”的,也有一些針對博物館的有償講解在社交媒體做“廣告”的,收費少則88元,多則一兩百元。
“我們未授權任何第三方進行營利性講解服務。”館方表示,這些講解服務良莠不齊,有一部分人講述的信息較為準確,但也有一些是信口開河,以未經考證的“傳說”“野史”來吸引大家,容易對公眾產生誤導。同時也存在一些講解人員直接打著“上博”的旗號,對博物館聲譽造成不好的影響。

“與時偕行——金石傳拓技藝”特展展覽現場
對此,湯世芬表示,上博為觀眾提供了多元化、多層次的導覽服務。其中有免費的微信導覽,以及收費的智慧導覽和語音導覽,涵蓋了常設展和特展。她呼吁觀眾在觀展前可以相應地做些“功課”,在觀展過程中則可以充分利用上博免費的導覽資源和多元化多層次地導覽服務,如此才能讓參觀博物館變得更加有意義。

上博免費的微信導覽(截圖)
上博免費的微信導覽均由上海博物館的專業研究人員編寫文物說明,并錄制語音講解。觀眾只需要用微信掃描說明牌上的二維碼,可獲得重點文物的文字介紹、圖片、語音講解等信息。智慧導覽以平板電腦為載體,通過語音講解、視頻介紹、手繪故事、動畫解析、游戲互動等形式幫助觀眾立體了解文物背景、解讀歷史瑰寶。目前內容包括了79件上博常設展的文物講解和“實證中國”特展講解。傳統的語音講解內容涵蓋了常設展廳和“實證中國”“玉楮流芳”特展,一套設備可以聽遍上博所有展覽。
博物館如何更好滿足觀眾的觀展需求?
針對當前國內多家博物館密集發布關于規范館內講解秩序的通知,有觀眾表示支持,希望能還博物館一個清凈的觀展環境,也有觀眾表示要正視需求,不能簡單“一禁了之”。

國家博物館內參觀展覽的游客
當下,隨著公眾審美能力的提高和文物知識的越來越普及,觀眾對于參觀博物館的深度體驗和對獲取知識的深度、專業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許多觀眾都不滿足于停留在淺層次的信息獲取上,尤其對于一些重要的,館方花心思策劃的大展、特展有著更高期待,希望可以獲得更多的深度解讀和闡釋,這些都無可厚非。

兒童研學團參觀上海博物館的展覽(資料圖)
有文博專家坦言,不管是熱衷于研學的親子家庭還是有著一定知識積累的文博愛好者,觀眾對于講解有著旺盛的需求,供需之間的矛盾客觀存在,也因此一些社會講解才會有生存的空間。“一些熱門文博場館的講解資源不充裕,如何平衡維持博物館參觀秩序和開放講解等問題也都由來已久,只是在假期會更尖銳地爆發出來。”
有觀點表示,近年來,“博物館熱”的出現,與公眾的廣泛參與密不可分,簡單化禁止互動,并不可取。“博物館作為一個公共文化傳播機構,最大的魅力正在于其公共性和開放性。相關確有相應知識儲備的社會人士,只要不是提供講解服務,只要不影響博物館的正常秩序,并非不能在不‘歪曲史實’的基礎上表達個人的見解。”也有觀點認為,在講解資源還不是很“富裕”的情況下,讓能講、善講的“社會講解力量”通過一定的門檻,依法依規發揮輔助性作用,無疑是值得鼓勵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