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莫言、王安憶、畢飛宇都在讀米蘭·昆德拉?

據法國媒體報道,作家米蘭·昆德拉于當地時間7月11日在家中去世。這位20世紀偉大的小說家,終年94歲。
他的一生創作了許多備受人們喜愛的作品,如作品《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超過30多個國家出版。
有人說,他是這個世界上,擁有最多讀者的作家之一。
同時他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學青年,如莫言、王安憶、畢飛宇、李歐芃等都受到其影響。
作家莫言曾說“我只看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和《告別圓舞曲》,很喜歡。跟拉美、美國作家不太一樣。他的小說中的諷刺有一點兒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味道。昆德拉的小說在結構上也很有特點,除了情節故事還穿插了大量議論,可以說沒有議論就沒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議論精辟、深刻,表現出昆德拉與眾不同的思考。”
作家王安憶說過:我最喜歡米蘭·昆德拉早期作品《玩笑》,里面有一種女性才有的痛苦而溫暖的情感。在世界的男作家里面,只有昆德拉才具備了這樣的柔情和矛盾。沒有哪個作家像昆德拉那樣做了對個體的感情的關懷,這些都會讓人感到溫暖,這也是昆德拉的文學價值之一。
法語翻譯家,作家,評論家余中先這樣說道:“在世界走向多邊化,文化也趨向于多樣化的當今社會,我們更能在昆德拉的作品中讀到一種文學模式上自由表達的小小聲音。而這小小的聲音,則體現出了昆德拉那獨特的也富有普遍意義的審美價值。”
作家畢飛宇這樣寫道:“……我看見了一個洞明世事的老人,在他聽見命運之神敲門的時候,他拉開了他的大門,滿腔的無奈與悲憤,他對命運之神大聲說:'別問我!我什么都不知道!'無知,是憤怒的方式,是悲憫的一聲嘆息,是不可調和的壓抑性沉默。然而,絕不是'難得糊涂'。”
法語翻譯家,學者王東亮說,閱讀昆德拉是愉快并且益智的,他通常能使讀者大開眼界,層層剝離出我們慣常熟視無睹的某些事物的真相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閱讀昆德拉同樣是令人難堪的,他總是無情透視著生命的本質、人性的本質,讓讀者不得不直面自身的存在,無路可逃。
法語翻譯家,作家,評論家許鈞這樣評論:“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們會發現有一個重大的問題擺在每一位讀者面前:我們的世界到底是兩元對立的,還是多元共存的?對昆德拉而言,小說是拓展人的存在的可能,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昆德拉揭示了對立兩元所產生的必然境遇。我們要走出對立的兩元,去尋找,去開拓每個人生存的可能性。愛情如此,生活如此,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法語翻譯家,學者董強認為,作為現代小說,昆德拉的作品價值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他強調個體,強調人的感知,他作品中的人物不管是做什么的,都有自己的血和肉。
作家Btr認為歷史會重演,而某些經典文學作品會像牛扒一樣經歷一個“熟成”的過程,就好像《堂吉訶德》變成皮埃爾·梅納爾的《吉訶德》一樣。在2020年代重讀昆德拉會有類似的體驗,因為他寫的從來不只是特定時空下的故事,而始終在揭示歷史的洪流之下“存在”尚未顯現的面向,以及生命中可以慶祝的那些“無意義”之輕。重讀昆德拉,你也許會感嘆,荒誕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
為什么大家都在讀米蘭·昆德拉?
因為米蘭·昆德拉如同一面鏡子
映照著當代人的困境
在他的作品中
觸及到了很多極具討論價值的問題
而他的作品里不提供答案
這給了我們一種審慎的安全距離
如果你迷戀“人間不值得”,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人群中孤獨的“局外人”,
如果你遭遇背叛,
如果你正在遭遇內卷之苦......
那么從他的書中,你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一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均將在昆德拉的文學世界中多面呈現。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編輯丨廖茹畫
實習生丨江翼鵬、曾順航
原標題:《為什么莫言、王安憶、畢飛宇都在讀米蘭·昆德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