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澎湃思想周報丨“白人飯”與現代糊弄學;高溫下的脆弱與援助
“白人飯”與“現代糊弄學”
近月來,與“白人飯”、“吃飯糊弄學”、“維持生命體征餐”相關的討論與視頻悄然增多。在飲食文化如此豐富的國內,號稱“能冷食絕不開火,能整食絕不切開”、令人毫無食欲的“白人飯”為何能受到青睞?
在“三聯生活周刊”的文章《暑期家長偷懶指南:如何用“白人飯”糊弄娃》中,作者靜思表示:“作為有一個被各種美食、地方小吃喂大的中國人,我們對食物是有要求的。尤其是給孩子吃的食物,即便午餐不是一天中的正餐,我們也秉持著老祖宗‘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的古訓,希望孩子能有一頓肉蛋奶蔬果主食、碳水脂肪維生素不缺的午飯……但是,在美國生活這些年,他們的午餐文化“教育”了我、改變了我——不就是一口吃食嗎,何必大費周章去準備。”

作者隨后寫道,外國人對于午餐吃得非常糊弄:作者的同學,身高1.9米、身材纖細、30歲出頭的John的午餐不過是兩吐司加一片薄薄的火腿以及幾塊彩椒;拿一盒沙拉、一杯飲料、一個蘋果、一盒酸奶當午飯的大有人在;在馬路邊、咖啡機旁、休息區的沙發上、甚至站著吃的人也不在少數。當被問及為何吃得如此簡單甚至將就時,作者收到了這樣的回答:一方面國外的傳統習慣確實沒有那么重視午餐,打發一下也無妨;另一方面,有些人(尤其是腦力勞動者)會刻意吃少一些,以此減輕大腦負擔,希望讓自己的大腦保持清醒,不影響下午的工作。
當作者開始以“白人餐”為標準,為孩子準備帶去夏令營的午餐后,還感到有些自責:給孩子準備這樣的午餐,是不是太湊合了?對比日劇、韓劇里精美的便當,白人餐顯得單調又無趣,但作者隨即寫道:把那些精美的飯菜拆解開來看,就和白人飯一樣——都是纖維蛋白碳水維生素。既然本質一樣,又何必拘泥形式呢?更何況,當家長已經是一件苦差了。
事實上,與靜思有著相同的心態的人不在少數。在“燃次元”的文章《當代年輕人的“糊弄學”大賞》中對“白人飯”的火爆有著以下評價:“白人飯”火爆背后,映射出的是現在年輕人對生活積極中略帶一絲“頹廢”的態度。直白來講,也可以說是“糊弄”。 27歲的互聯網從業者張恒的觀點或許能代表許多工作者的心態。張恒這么說道:“時至今日,作為一名打工人,如果還不懂“做飯10分鐘,半小時解決一頓午飯”的可貴之處,或許只能說明,你還不夠“躺平”。一天24小時,去掉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屬于我自己的休閑時間往往不過3、4小時。而如此珍貴的個人時間,如果三餐都精致考究,那閑暇的時候就是在做飯、洗鍋,洗鍋、做飯的循環中度過的。一方面為了“奪回自己的時間”,另一方面,受此前居家辦公的影響,我越來越難以兢兢業業地搞好每天的3頓飯。很快,我就從每日三餐精簡為兩餐,甚至,如果我足夠懶,還可以變為一餐。而為了縮短做飯時間,我是能冷食就冷食,能不開火就不開火。”
對于這樣的情況,作者炸糕在“知著網”的文章《打工人愛上“白人飯”:向苦而行,不歸途還是新大陸?》里寫道:食物中的生活氣息全然無存,打工人的“白人飯”只為生存而吃。食材種類求少,烹飪工序求無,一個西紅柿就能打發的“白人飯”便從世界菜肴品類中脫穎而出。時間不支持通勤,薪水不鼓勵美餐,“白人飯”就這樣在午休時間成為打工人心頭的一塊寶。文中有留學生表示,“白人飯”作為午飯吃得簡單,是因為“白人”們晚飯的時間足夠充裕,晚飯的菜品也極為豐盛。但網絡上把“白人飯”當作午飯的打工人,很可能也以差不多的一餐來糊弄晚飯。一些網友甚至將自己的“維持生命體征餐”戲稱為“豬食”。
作者繼續評論道:“工作已經無處可逃,生活依舊無處可覓。不過,或許他們從未放棄反抗現狀。當年輕人以‘糊弄’為自己的飲食生活命名,對某種不糊弄的、正常甚至精致的飲食生活的追求也就彰于其中。而當打工人以“豬食”“白人飯”形容自己的餐飯,他們也就隱身于‘豬’或‘白人’的符號之下,在客體化自我的蔭蔽下求得少有的自尊與寬慰。”
在《當代年輕人的“糊弄學”大賞》一文中,幾位受訪者談到了除吃飯外的糊弄學:“旅游特種兵”、“糊弄式”打卡;剪頭發不考慮發型,“變短”就行;“糊弄式”相親,互相“飆戲”……這些受訪者當然對認真生活的人抱有尊重,但面對著生活、工作、家庭、社會評價、人際關系等多方壓力,“糊弄”或許成為了一種解脫。當“糊弄”成為對待一切的方式,人們也將失去對生活的聯系,而這背后或許蘊藏著許多的辛酸、無奈,與身不由己。
引用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bFwyfHyXDdtvjLImUVMagg
https://mp.weixin.qq.com/s/CzgqCLZksgD_fIl6F9fFfQ
https://mp.weixin.qq.com/s/iC6wob9q14atEVl0oI96KA
全球高溫下的脆弱與援助
7月初,一股強烈的熱浪席卷了歐洲,各國分別面臨不同程度的高溫考驗。意大利的部分地區受到反氣旋“Cerberus”影響,預計當地氣溫將突破40攝氏度。意大利氣象學會(Itali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會長盧卡·梅爾卡利(Luca Mercalli)教授表示,屆時部分地區的氣溫可能超過40甚至45攝氏度,接近歐洲歷史上的最高氣溫紀錄。在2021年8月11日,西西里島錫拉丘茲省的弗羅里迪亞鎮的氣溫高達48.8攝氏度,這是迄今為止歐洲地區的最高溫度。

當地時間2023年7月12日,西班牙馬德里,一名女子在馬德里里約公園的噴泉中降溫。
熱浪也席卷了法國、德國、西班牙和波蘭。在西班牙,今年夏天的第二波熱浪可能導致該國南部一些地區的氣溫達到44攝氏度。紅十字會敦促人們格外小心,并提醒人們留意那些最容易受到高溫影響的人,尤其是兒童和老人。該組織呼吁人們記住保持水分,避免攝入咖啡因和酒精,需要特別注意嘔吐、神志不清、皮膚發熱、干燥和昏厥等中暑跡象。
西班牙國家氣象局(Aemet)表示,周一伊比利亞半島許多地區的氣溫可能達到38攝氏度,南部地區升至40攝氏度,瓜達爾基維爾山谷部分地區升至44攝氏度。希臘也極有可能受到高溫的影響,據雅典國家天文臺預測,希臘的平均氣溫將達到42攝氏度至43攝氏度。專家預測極端天氣可能會引發森林火災。希臘的衛生、勞動和公民保護部門在7月10日罕見地發布緊急警告,呼吁雇主確保員工在中午至下午5點之間不要在戶外工作,并建議老年人和易受影響人群多喝水、控制食物攝入,并待在室內。
雅典市宣布,將從7月11日起在早8點至晚8點間,為市民開放專門的空調空間。此外,雅典還在城市周圍設立了150個飲水站,為大量流浪動物提供援助。希臘科學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對熱浪進行命名和排名,以便讓政策制定者和受影響的民眾更好地應對熱浪帶來的危險。自去年受熱浪影響后,對極端天氣的預防措施變得越發緊迫。研究發現,2022年夏天歐洲共有61672人死于高溫,2022年也是歐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意大利、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最高。相關研究顯示,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加劇了熱浪的嚴重程度,使得熱浪出現頻率增加。根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沒有全球變暖,2022年歐洲的熱浪幾乎不可能發生。
創紀錄的高溫同樣襲擊著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新墨西哥州和南加州連續數天氣溫超過38攝氏度,數百萬人收到了極端高溫警告。7月11日,菲尼克斯的氣溫已經連續第12天達到43攝氏度,可能迎來有史以來最長的熱浪。菲尼克斯市的高溫預計將持續到下周,美國國家氣象局警告稱,這將是“該地區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熱浪”。市政官員建議居民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檢查鄰居和親人(尤其是獨居者)的情況。市政府表示將著手研究如何限制與高溫有關的疾病風險,并采取必要措施。當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發布高溫預警時,該市三條最受歡迎的徒步路線將在上午11點至下午5點關閉。和往年一樣,菲尼克斯市的圖書館、教堂和其他設施開始承擔起冷卻中心或補水站的職責,為需要避暑的人們提供援助。接受過肝臟移植的以賽亞·卡斯特拉諾斯(Isaiah Castellanos)選擇在圖書館避暑,他服用的藥物使他很容易曬傷。他沒錢去看電影或參觀博物館,所以免費的公共圖書館是他逃離空調不足的家的不二選擇。

當地時間2023年7月12日,美國鳳凰城菲尼克斯天港國際機場,顯示溫度的指示牌。
在飽受高溫傷害的眾多群體中,無家可歸者可能是最為脆弱與無助的群體。菲尼克斯市的無家可歸者馬丁·布朗(Martin Brown)和他的黑色拉布拉多犬薩米在環城中心的大廳里躲避炎熱。環城中心是一家為無家可歸者開設的有空調的免預約診所,也是該市指定的飲水站。任何人都可以進來,坐下來,喝瓶裝水或吃點零食。布朗表示:“我們無家可歸,所以我們別無選擇。好吧,我們有一個選擇:我們可以坐在公園里,在炎熱的天氣里呆著,但這里可比外面好多了。”

當地時間2023年6月24日,印度北方邦巴利亞巴勞里村,工人們在高溫天氣下施工。
事實上,在這場席卷全球的熱浪中,戶外工作者同樣飽受其害。印度正在經歷一個極端炎熱的夏天,去年該國經歷了毀滅性的熱浪,影響了大量的工作者和農業收成。印度是世界上與高溫相關的勞動力流失最嚴重的國家,因為該國大多數的工作者都在戶外工作,且沒有任何保護。作者周楚涵在文章《高溫之下|高溫收入保險,印度非正式工作者們的自救策略》中指出:一種新型的收入保險機制或將為經歷極端高溫天氣考驗的印度非正規工作者們提供急需的生活保障。上個月,全球首批極端高溫收入保險項目(Extreme Heat Income Insurance)在艾哈邁達巴投入試點。 該項目是由國際非營利組織Arsht-Rock Foundation Resilience Center、印度自謀職業者婦女協會SEWA和小額保險初創公司Blue Marble共同發起的小額指數型保險。不同于普通災害保險的運作機制,指數保險的保險金是由災害風險指數的預估值決定發放的,無需等到災后證明和評估損失。也就是說,一旦氣候指數(溫度或降雨量)達到預定極端條件臨界值,保金就會被激活并在幾天內發放給參保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高溫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勞動力損失將進一步加劇。印度試點的這一項高溫收入保險作為一個先例,展現了民間團體與國際組織和企業間的新型合作模式,以及指數型保險作為應對氣候風險機制的一種可能性。
參考文章:
http://www.kxwhcb.com/newsDetail_forward_23765262
https://www.aljazeera.com/amp/gallery/2023/5/18/hard-to-be-homeless-in-this-heat-indias-brutal-summer-is-here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3/jul/10/italy-heatwave-temperatures-european-record-forecast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3/jul/11/south-west-record-breaking-temperature-heatwave-arizona-nevada-new-mexico-california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