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帶熊父母去旅行:我看過的風景,是他們一輩子到不了的遠方丨鏡相
鏡相欄目首發獨家非虛構作品,如需轉載,請至“湃客工坊”微信后臺聯系
作者丨潛秋云
編輯丨柳逸

封面圖源:視覺中國
中產擅長以消費標榜品質生活,在他們看來,旅行是不可或缺的家庭必要項目。而對廣大生活在縣城、農村的家庭來說,出游則是一項從不優先考慮的選擇。甚至很多父母一輩子的生活半徑都在那個村莊或者縣城,更不必提帶著全家出遠門了。
小時候沒機會,長大了換成我們帶父母旅行。在家里,我們常見到的兩代人相處模式或許是看電視、吃飯、打掃衛生、玩兒手機。難得的一次出門,不僅兩代人的價值觀相互碰撞、一路雞飛狗跳,孩子們也會偶然發現父母的另一面——爸媽的脆弱、不安、頑強與心愿,這些都在旅途中集中地展示在了我們面前。
旅行過后再問一遍,你真的足夠了解自己的父母嗎?又有幾個年輕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人家是帶著熊孩子出門,我是帶著熊父母”
還沒走完夫子廟,凱爸凱媽就嚷著要回酒店,理由是太累了逛不動。為了此次出門,凱媽專門換了雙新皮鞋,沒走兩步就硌得腳疼。凱爸也附和,中午沒睡午覺早就頂不住了,趕快回去休息吧。阿凱看著疲倦的父母,不得不放棄了晚上老門東的賞燈計劃。可是一回到酒店,兩人又生龍活虎起來,看電視刷抖音聊閑天,完全沒有了睡意。
在南京的最后一晚,阿凱已經被磨得沒了脾氣。臨走前,他想著帶父母去大眾點評排名前幾的餐廳體驗一把地道江南菜,老爸非要說想吃方便面,老媽則一路嘴硬說不餓。沒辦法,就當是早點休息明天有精力趕飛機。三天的旅行不知他已經崩潰了多少次。
媽媽一路逛,這也揣那也摸,一讓買就死活不要;爸爸走到哪里掃興到哪里,所有付費的景點一律不去,即便強買上票進去了,也輕飄飄來一句“這有啥看頭”;媽媽腸胃不好,啥也不吃就要喝粥,爸爸則抗拒所有新鮮事物,就認準了山西刀削面,其他都吃不飽……兩人都有一籮筐要求。
阿凱心想,再也不想和你們出門了。
同樣的感受也發生在黃麗身上,老媽和三個親戚最近來深圳看她。她請了2天假打算帶著親戚們在大灣區幾個城市好好轉轉。結果第一天接機就開始鬧不愉快:寶安機場太大,出飛機攏共一條道姨姨舅媽都能走岔,找這個找那個各用了半天,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找行李。黃麗卡著點來等了一個多小時還沒見到人,打幾個電話催她媽,人家反倒先生上氣了。
出來后天氣太熱,四處都是人,媽媽參觀黃麗出租屋后數落一通“是豬窩”……反正沒她能看順眼的地方。吃飯時,“眾口難調”回歸了它的本意——廣東吃食寡淡,親戚們嘴上說啥都行,黃麗自作主張點了她覺得不錯的炒米粉、撈河粉,結果一餐下來長輩基本沒動筷。為了遷就彼此,能看出她們臉上勉強掛著和平。作為旅行的組織者,黃麗四天三晚下來疲憊不堪:真沒想到在家好好的怎么一出門就氛圍不對勁兒了。

黃麗帶親戚們在佛山順德體驗美食(作者供圖)
有人說,旅行是對生活的短暫逃離。可當你帶著生活(父母)去旅行時,那就堪稱一場渡劫了。熟悉網絡、擅長查閱信息的年輕人往往是這場旅行中的主導者。帶著父母時,他們身負責任感,所以父母偶爾的出格行為能讓子女時刻感受到自己“教育不當”。
“人家都是帶著熊孩子,我是帶著熊父母” 臨出門前,小雪就囑咐爸爸不能帶打火機,會被沒收。她爸大手一揮,哪有那么嚴重,你看我能不能帶進去。果然,一進安檢打火機就讓人摸出來了。飛機上,他爸搖著個肚子艱難挺進,一路大聲用家鄉話吐槽“飛機上咋這來小這來悶”,惹來不少異樣的眼光,小雪趕緊小聲提醒。
老爸知道東西是免費的時一直問空姐要,垃圾隨手就丟。從太原去廣州一共3個小時飛機,他一會兒一個事兒,下載的象棋游戲更是不顧場合地一直公放,被其他旅客反應了好幾次。“用現在的話說,我爸「爹味十足」,而旅行放大了他所有的缺點。”
小雪說這一路上都是她照顧爸爸,一進廣州,爸爸進了空調房睡大覺,安頓小雪給他去買飯;出門老爹也不顧形象,光著膀子再搭一條濕毛巾,有陰涼處隨地就坐;看見彩票站就往里鉆,一轉身就找不到人;還對路上的外國人指指點點,說人家“黑人咋這來黑”。
盡管是第一次旅行,嚴格意義上也算不上旅行,是送她上大學。盡管已經過去了10年,小雪回想起來時仍尷尬不已。

「去南京」成了媽媽最期待的大事
中產家庭的生活姿態很富有,即便是不便旅游的疫情三年,近郊露營、民宿打卡也成了人家的新選擇。而對于出身普通的“小雪們”,家境不允許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有除學習、家務外的額外選項。
來自農村的阿凱小時候總不理解,為什么節假日其他小朋友父母會帶著他們去動物園玩兒,而自己永遠是“五一種玉茭子,十一收秋曬谷”。所以表哥發出結婚邀請時,他想都沒想直接替父母做了決定,去。
表哥大學畢業后留在南京生活,娶了本地媳婦兒,婚禮要先在女方家辦一場。作為男方家屬,表哥給了十個人的名額,可熱情卻遭到冷遇。連上阿凱一家三口人也還是湊不夠——在外面人吃馬嚼都是花錢處,親戚們寧愿省下錢來添給孩子,也不愿大老遠出趟門。
阿凱滿心歡喜,打算參加完婚禮再帶著父母把南京、蘇杭二州都逛逛,圓了他們的心愿。他父母也早早把要參加侄兒婚禮的消息透露給了街坊四鄰。還沒出發時,村里逢人就問“啥時候走呀”。那年過了年之后,「去南京」成了他媽媽最期待的大事。
黃麗也為親戚們的到來準備了良久。她在深圳已經飄了四年,其中三年都是疫情,家里一直勸她回家找對象,她不肯。今年開放后,蟄伏國際醫療行業的她終于等到了小陽春,賺了不少。她想趁機把爸媽接過來旅旅游,再去香港澳門出出境,見見大世面。老爸沒空,老媽舍不下1500一個月的工資,勸說了好幾次她媽才答應請假。連帶著同村的嬸子舅媽姨姨,旅行小隊擴大到了5個人,都說麗麗出息了想去看看。

圖源:視覺中國
為此,黃麗提前加了幾天班以便調休,訂了昂貴民宿能一大家子不拘束,還安排了廣州佛山的景點,全是地鐵站附近,不用怎么走。萬事俱備,只待老家人大駕光臨。盡管雙方都太熟悉了,黃麗還是頗為緊張。
這是增進感情的好機會,也是難得的展示自己“混得還不賴”的時候。
無獨有偶,小雪和準婆婆的旅行籌備期也充滿忐忑,只是因素來自外在。2022年11月,單位安排小雪去珠海航展出差,小雪心想未婚夫媽媽正好閑在家里,索性帶她一起增進一下關系。她一路的焦慮都是害怕隨時變幻的出行政策。因此,她查好了攻略,問好了各地酒店和12345。
兩年多沒怎么遠行,她也想出去好好放松。她拿上拍立得,給婆婆買好飛機、門票,準備了各色的花裙子,想著“這趟下來還不把你拿下”。只是她沒想到,還沒上飛機婆婆就開始興奮地拍拍拍,一路邊拍邊發抖音,叫也叫不住。因為不是親媽還不敢直接說,她預感到這次出門可能沒想象中那么樂觀。
回想起十年前第一次離開老家,小雪和爸爸也是這樣。她第一次買行李箱,第一次換上智能手機,馬上就要出省,在飛機場拍來拍去,父母倆的幸福在候機大廳彌漫著。

帶媽媽去海底撈“當城里人”,她卻差點掉淚
關于旅行,錢鐘書在《圍城》里寫過,是“最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行”的。一路舟車勞頓,什么意外都能遇見,處處要花銷,這時不僅考驗自己,也檢驗著旅伴的另一面。和父母旅行時,往往也是兩代人價值觀念碰撞最密集的時刻。
婚禮結束后,表哥帶著老家親戚逛了新街口,還在時髦的海底撈答謝大家,想著讓他們也體驗一把城里人的滋味。服務員把粥遞到嘴下,把躬舉到90度,還一個勁兒上來給你添菜下菜、噓寒問暖。凱媽實在消受不了,又不會說普通話,只能尷尬地應承著。
農村人你來我往的人情讓她不適應消費得來的服務。看著服務員小妹站了一中午,她心里過意不去,想到侄兒剛來南京時的不易,就差點掉了眼淚。她撈了幾片牛肉遞給人家,任服務員怎么推辭也沒用,要求她必須吃完。整個過程里,小凱和表哥哭笑不得。回去后,凱媽見人就說海底撈的好,“那西瓜都是小尖尖的,一會兒來一個,就差把你貢仙(給先人上墳時吃的)起來啦!”

圖源:視覺中國
旅行也打破了父母的很多觀念。黃麗的同事今年春節帶父母去西雙版納旅游,順便坐大巴車走出國境去了趟緬甸。這里號稱“佛塔之國”,6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樹立過大大小小上百萬座佛塔,全民信仰佛教。走在緬甸街頭,能碰到一茬一茬的僧侶穿著黃色袍子。
“這么小年紀就出家了,一輩子當和尚呀!”
同事的媽媽60多年來第一次走出國門,僅僅兩天,她的世界觀全部被打碎。她不敢想象寺廟居然能極盡奢華,用黃金玉石搭建;她看到街心孩子光腳踢球,笑聲卻充滿整條巷子;她還注意到路邊那些以家庭為單位的流浪群體。媽媽每到一處總要發起一番感慨。以前她總聽人家說出國旅游,以為國外都是高樓大廈,這一趟過年小游令她在思想上轉變了不少:原來哪里都有過得好的和不好的。
小雪和婆婆的旅游,也全程驚訝不已。不是婆婆太摳,而是小雪太摳。為了僅有的時間能帶婆婆去更多地方,小雪安排了堪稱特種兵式的旅游線路。珠海漁女、情侶南路、日月貝劇場、圓明新園,這里剛拍完照那里就立馬叫滴滴去下一站,完全沒顧上婆婆能不能走得動。老人家愛到處照相,還時不時要打個視頻電話給老家親戚炫一炫,小雪立臂伺候,等待是這場旅行唯一的主題。

小雪和婆婆在珠海圓明新園(作者供圖)
消費觀上,兩人很合不來。小雪95后,出身農村,父母沒有穩定工作,找了體三代的男朋友,別人都說她好命高嫁,以前她不以為然,這趟出門她看出來了。婆婆走到哪里買到哪里,前腳路過玉石攤她剛叮囑了婆婆千萬別買別被騙,后腳婆婆就爽快付款了價值999元的“南紅手串”。是送小雪的,說一保平安二求子,把她氣得夠嗆。
也是,婆婆60年代生人,那時人家的父母就是雙職工,從沒挨過餓。作為家里老大,她就能最早騎上自行車,穿上商場買的時興衣服和皮鞋,還吃過巧克力。往后再倒30年,小雪的童年都不見得能享受這些,她父母則更不必說。
兩代人的差距,或者說兩個階級的差距在短短五天中展露無疑,她也對“門當戶對”這個詞有了更直觀的理解,理解后有點莫名的失落,或許是來自內心無處安放的自卑。

父母的AB面:初中就輟學的老爹原來是個歷史迷
也不是沒有好的一面,畢竟旅行是除了睡覺外剩余時間都和家里人在一起的“高質量陪伴”時段。結結實實的相處中,很多人也能看到不曾了解過的父母的另一面。
來南京之前,阿凱以為爸爸從來沒出過門,至少記憶中是。沒想到他爸說,20多年前阿凱沒出生時,他就和凱媽去過北京旅游。那是他們結婚頭一年,他媽嚷著要去,兩人坐了十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才到的。當時只去看了升國旗,買了兩件衣裳,一共照了一張像還給弄丟了,遺憾不已。
他爸還說,他大貨車的駕駛本是在石家莊學的,那會兒全山西也沒有能考資格證的地方,他和幾個村里朋友一起去的。怪不得阿凱感覺爸爸很“莽”——他的普通話其實很別扭,但走到哪里都不像是怕事兒的主,一上公交車就和司機閑聊、敢和交警問路也敢因為東西太貴說不買了,絲毫不在乎他人的目光,比阿凱想象中勇敢很多。
凱媽來到南京逛總統府時也提起了塵封的往事,感慨有時人生的選擇真是改變命運。凱媽家隱藏著一段苦難的經歷,當年她叔爺、舅爺都被抓壯丁去當國軍了,后來又被掃蕩。“要是解放軍的話,說不定現在也都是好日子”。她家世代地主,從爺爺小時候吃料子(鴉片)起才家道中落。解放后,她父親打棺材養活著一家7口。她是唯一的女兒,差點被送出去。阿凱問媽媽以前怎么不提起,媽媽反問,“以前誰問過我?”沒錯,長久扎住在農村的婦女,有誰在乎過她的身世。
旅行同樣也考驗著父母愛情。阿凱父母平日里相處的環境就是家,出來后他爸一點也沒有紳士風度,媽媽走累了爸爸還不管不顧地在前面逛;回到酒店媽媽剛沾上床他爸就讓她倒水洗襪子;凡是花錢的項目凱爸總沒好臉色,話里話外嫌老婆孩子事兒多。
阿凱看不過說了他爸兩句,他爸一臉理所應當,惹得媽媽氣急敗壞,說“下輩子也不想跟你再出來,次次都失望,就知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阿凱嘆了口氣,知道自己好事辦成了壞事。
黃麗則因為這趟旅行對母親刮目相看。在十三行買衣服,人家開口就說了不能講價。她媽媽試了后硬是砍下來20塊錢,令站在一旁的她目瞪口呆;老媽也很信任她,在家時她媽總把她數落的啥也不是,出來后或許是為了在親戚面前支持女兒,對黃麗的安排媽媽總是第一個說“沒問題”。
而且她學習能力也很強,黃麗怕嬸子姨姨們走散了,就先教會媽媽用地圖和團購軟件,她媽當晚就能幫助黃麗找第二天吃飯的地兒。“我媽當年考上中專了,姥爺怕花錢就沒讓念。”說起來也是憾事一樁,所以黃麗媽媽從小對她教育嚴格,直到把女兒送進大學。
旅行中讓小雪最為震驚的是她的父親。在廣州旅游的2天,她老爸指定要去中山紀念堂和黃埔軍校。小雪帶著他一路坐地鐵。自從進了中山紀念堂的門,她爸爸就開始喋喋不休地給小雪講述起了民國歷史,什么蔣介石家族、孫中山秘聞,還說黃埔軍校的興起與衰落。天氣很熱,他們坐完公交地鐵又換擺渡船,小雪有點暈車,一路還得忍受她爹的狂轟濫炸。

小雪的父親在廣州與建筑合影(作者供圖)
一向不愛照相的父親,破天荒地讓小雪在門口給他鄭重合了張影。小雪頗感意外,是從什么時候起,初中就輟學的老爹成了歷史學家。她仔細回想,大抵是爸爸愛看的那些電視劇和解謎紀錄片所致。“平常以為他是瞎看,沒想到真記進去了。”大學生小雪對此也自愧不如。
她想起臨上小學時,老爸有一天就把她拉過來鄭重其事地告訴她。“我和你說,中國的四大名著分別是《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和《三國演義》,一定要記住,將來考試會考。”這或許是老爹知道的唯一知識,盡數傳授給了孩子。后來三四年級學得深了,小雪家人便輔導不了她了。能考上大學,純粹靠自覺。臨走時她爸逢人就吹噓,馬上要去廣東啦,送閨女上大學。
一想到能成為父母小小的驕傲,小雪便原諒了他的粗獷。

“我看過的風景,卻是父母一輩子都到不了的遠方”
回到家后,阿凱以為母親會惦念著老爹的種種惡行持續不高興。沒想到媽媽還是和平常一樣。甚至比平常更富有活力了。她好像因為見識過外面的世界而有了探索的沖動,之前媽媽為了省錢,什么項目都不參加,還譏諷愛隔三差五下小飯館的鄰居“真會活”,現在居然跟上她們一起去隔壁縣的采摘園玩兒;前陣子媽媽還答應了老同學的聚會,一起去了趟河北,泡了溫泉。
小凱看到這些改變由衷地開心,同時也自責自己掙錢的速度趕不上父母變老的速度。時間的光標倒回三年前,他在福建一個村落里參加暑期鄉村培訓,那里好山好水,還有高低錯落的木質古建筑,算是3A旅游景區。他隨手錄了段小視頻給媽媽,沒想到媽媽發來語音驚呼“世界上還有這么好的地方,這簡直是神仙住的呀!”
那時他總覺得母親夸張好笑,現在他才意識到,很多自己看過的風景是父母一輩子都到達不了的遠方。趁自己還沒成家,趁父母還能動彈,帶他們去旅行吧。

圖源:視覺中國
小雪自從舅爺爺去世后,也有了同感。舅爺爺70多年沒離開過他們縣城,直到時日無多家人問起心愿時,才說想坐一次飛機。可惜他年紀已經很大了,坐飛機航空公司也不敢收,家里人打了不少電話才買到了一張去隔壁城市的機票,前提是還得簽下保證書,保證出了意外不找人麻煩。飛行之旅回家后沒多久,舅爺爺就走了。
他是個苦命人,中國最廣大的農民群體中最具體的樣本:生于戰亂中、經歷過饑荒、見證過改革開放,種地、娶妻、生子……一輩子被時代浪潮推著走,從沒有什么傳奇經歷。回頭看人生,值得說道的竟然是「坐過一次飛機」。這件事給小雪很大觸動,在十億人沒有坐過飛機的中國,她身邊的才是生活的大多數。
“人生就是活幾個瞬間,如果老了記住一些開心的事也算沒有白來走一遭。”
過年前陽了之后,小雪的奶奶在鬼門關走了一圈,現在恢復過來比以前更敢花錢了。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有失地保險和養老金補助,算下來也有1000元。她以前什么也舍不得買,把那點錢當棺材本還想貼補給兒女。現在想通了,橫豎是一死,能花就花了吧。
晚上她懶得動彈,買點蒸饃餅子對付一下就是一頓;禮拜天趕集奶奶也舍得置辦家什了;對小輩的零花錢更是只要有就給……一大家子因為她的改變也和睦了不少。
奶奶明年就80了,終于在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里,感悟到了生命的意義在于感受。“只要還活著,出去走走就還不算晚。”
春天來臨時,奶奶聽說村里有去洛陽看牡丹花的低價團,只需要200元,自己悄悄報名了。家里人知道后不放心,專程開車帶她去了。那天,她坐過人生中最久的一次車,看過最多的花,和從來沒見過的茫茫眾人。她看哪里都新鮮,一路舍不得停,也不抗拒小輩給她照相,盡管只有一天,她還是覺得前所未有的滿足。

目前鏡相欄目除定期發布的主題征稿活動外,也長期接受非虛構作品投稿。關于稿件,可以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有群像意義的個體故事,或反映社會現象和癥候的作品等。總之,我們希望所有值得講述的好故事都得到應有的記錄。
投稿郵箱:reflections@thepaper.cn
(投稿請附上姓名和聯系方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