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當三豐派傳人王懋資迪:看我手中劍,可斬煩惱萬千
2018-08-27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圖中人,平日里大家都叫他“王老師”。老師是敬稱,公共場合下他常以“王懋資迪”示人。王是俗姓;資,是武當三豐派里的輩分;懋,表師承關系。武當三豐派以張三豐為祖師,一脈相承至今已十七代,王老師是第十六代武術傳人。

談起去武當山學拳的初衷,他口中提到最多的詞是“武俠”。金庸武俠小說和香港武俠電影,的確影響了很多年輕人。“沒上山前,只知道武當山有個張三豐,電影里常演。和父母到了武當山之后,看到那些練武的人動作十分瀟灑,暗自喜歡,就想學拳。”王老師說,“后來我就去了我師父的武館,一待就是好幾年。”

師徒三代
學拳是個苦活,前幾個月是練壓腿、踢腿這些基本功,后來慢慢開始進行最基本的招式,之后就是練各類拳法和兵器。一般情況下,學習3-5年,便會有所小成。在武當山,每個學武之人都需掌握一門兵器,王老師學得是子午槍。習武以來,他記憶最深的是師父的教導和師兄弟之間的友誼。“我們每天練功很辛苦,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關系都很好。現在大家天南地北,愈加珍惜這份感情。”王老師告訴我,他和在武漢的師兄弟常常一起聚一聚,談談生活、工作,每年夏天他們都會回武當山看望師父。

師兄弟情深
在武當山練拳,最光榮的就要屬代表武當山出訪國外,為外國人展示武當武術的魅力。記起第一次去國外,王老師格外激動:“第一次代表武當山出國演出,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國外對于一個在武當山練武的年輕人而言,充滿了神秘。“現在想起來,那個時候真實年輕啊。現在國內環境不比國外差,不過也感激那個時候有機會去外面看看。外國人特別喜歡武當武術,這一點毋庸置疑,”他說。
2009年,王老師隨團赴瑞典斯德哥爾摩演出


王老師教拳授課
“我是2013年從武當山下來到武漢教拳,最先在公園里授課,后來在企業單位、學校上課。最后也和師叔一起開了武館。”王老師說,“武館在北上廣深很受歡迎,在武漢有市場。”開武館教拳授課,是下山后武術傳承人們的事業發展方向之一。如今,國家大力提倡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武當太極、傳統武術不斷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市場前景十分樂觀。
除了開武館授拳之外,王老師還參與了武當武術的拍攝計劃之中,希望自己參與演繹、拍攝的武當武術視頻,在互聯網上讓更多的人看見。
武術視頻的拍攝,最重要的是演繹者的狀態。拍攝的場景也十分考究,最好是在宮觀或者山水之間。

生活中,王老師是一個熱愛攝影的人,一有時間,就會到處尋找場景拍攝。PS、會聲會影等圖像處理軟件,他都是無師自通。“我熱愛攝影,也熱愛后期制作。好東西要抓住,而且要讓它更美!”

文化演出是武當武術傳播中一種最為常見和有效的方式。大型的文化活動對于武當武術傳承人而言,也是一種展示自己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對道、對武當武術、對天地萬物、人與社會的理解,都會有所提升。
武當武術文化演出
一個優秀的武當武術傳承人,不僅僅是武術修習和傳承,還要不斷學習進步。參訪學習對一個武者而言,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每個下山教拳的老師都有自己的授課方式與方法,也能夠獲得不同人的認可。其中最核心的,是對武當文化的認可,對太極的認可。”

王老師與學生們互動

參訪學習
道經曰:“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傳承不是口頭一說,是一份決心,是一份事業。王老師的武當武術視頻制作,尚未完全完成。他說這是一個很系統的工程,需要更多人的參與,他也希望所有熱愛道家文化、武當武術的朋友們能夠繼續支持與關注。
王老師(中)與本文作者(左)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