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史學大家許倬云:我不在書齋里,我在人中間

2023-07-11 1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7月10日是許倬云先生93歲生日。2020年,許知遠老師去了美國匹茲堡許倬云先生家中,采訪了老人家。那時候正值疫情,多少人不得出家門,沒有了工作,親人朋友都無法照顧周全,困頓其中。許先生在那期節目里,將諸多坎坷之下內求平靜的一生呈現于人前,像是一縷春風,又似一貼良藥,撫慰、指引了多少迷途與空茫。

許倬云先生一生著作頗豐,93歲仍立新說。幼時的戰爭經歷,讓他有了一般知識分子不曾有的豐厚的人生體驗,因此對生命格外敬重,關心民間疾苦。這一點也始終顯現在他的著述、言行之中。許先生曾說,我不在書齋里,我在人中間。

《萬古江河》:三年前的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

又是一年高考申報志愿、高校錄取的日子。2019年7月9日,清華大學首封錄取通知書發出,隨寄還有時任清華校長邱勇給新生的贈書《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在致新生的信中,邱勇先生寫到,《萬古江河》是一本視野開闊、見解獨到的中國歷史文化力作,“作者許倬云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在書中他用平實暢達的語言講述了中國文化成長發展的故事,字里行間既有宏大的歷史脈絡,又有對日常生活的細微描摹,讓讀者在回顧數千年歷史的過程中,深切感悟中國文化的精神氣質,從歷史文化中汲取力量?!?/p>

許先生寫《萬古江河》,以江河流域的擴大比喻文化的進展,有兩個明顯的特色。其中之一,是把“中國”這一概念理解為一個不斷擴大、與周邊世界相互融合、直到成為世界體系一部分的過程。實際上,全書共八章,除了前兩章分別為《古代以前:中國地區考古略說》《中國文化的黎明》,尚看不出來“特色”,之后的章節分別呈現“中國的中國”“東亞的中國”“亞洲的中國”及“世界的中國”,其敘述框架,一目了然。

既是不斷擴大的過程,也是與周邊文化不斷融合的過程。后者其實從根本上杜絕了中國歷史敘事中常見的“唯我獨尊、四方來拜”的邏輯底色。古代那么多的地方,不同的人群發展著他們不同的過日子的方法,誰也不是“上”,誰也不是“下”,誰也不是“中”,誰也不是“外”。地球是個圓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中心。各處都有自己尋找的方向,都有自己過生活的方式。

誠然,即使在提及漢唐這樣的盛世時代,《萬古江河》也不是只有“中國”這一單獨主角。“從表面看,唐代之盛,儼然天可汗,中國的羈縻州府,遍布于北邊及西邊。胡人酋長,幾乎無不接受中國封號,中國往往也動員這一族打擊那一族。然而,深刻的觀察,這一段中古的中國歷史,已經納入東亞與東北亞的列國體制,中國不能自外于周邊的列強,中國也不過是其中角色之一。棋局上多角競爭,迭興迭衰,中國并不是唯一的主導力量?!?/p>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高遠視角,許先生在寫作之時尤其關注中國與當時世界其他主要國家之間的對比,包括同為世界古文明的中國古代文化與兩河古代文化的發展比較、秦漢帝國與幾乎同時期的羅馬帝國的比較、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國的比較、明代中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的比較、清朝政治經濟文化與當時歐洲情況的比較,以及中國維新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這種比較的視野,使得許先生的中國歷史,幾乎一直都在一個不斷展開的世界歷史的背景下敘事。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書中,許先生貢獻的,也不僅僅是歷史知識,更是思維的錘煉與見識的拓展。

《萬古江河》特色之二在于,這本書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地理變遷、農業商貿、技術醫藥、民俗生活、思想信仰等等。這其中,許先生尤其著眼于一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內容。

為什么要寫古人的生活細節,許先生曾在多個場合論及。他認為,"一些小零碎的事情,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風俗信仰都有點關系,但史書里卻不交代。這些零零碎碎的小東西,也有人寫,但都是筆記。這里一段,那里一段,通常不被人注意......既然老百姓要問老百姓生活上的問題,作者作為一名歷史學者就應該有所交代。這是寫作《萬古江河》的最初動機。"

與關注民俗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萬古江河》中幾乎只字不提帝王將相,也沒有任何對于某個特定個人的重墨描述。許先生曾在課程里說:“生活中,我從不在意那些地位高的人,我不在乎?!逼溲孕幸恢?,可見一斑。

此外,在《萬古江河》里 ,許倬云也從來不講武力。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向來不喜歡講武功,因為我從小在戰爭中長大,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事情,我知道什么叫做鮮血。我不講武功,不講開疆辟土,只講文化圈的擴大。”

除了研究范疇和方法的獨特性,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也深深為許先生的文采所折服。請看《萬古江河》自序中的這一段:

“從此,大江東流,在沖破大巴山的攔阻時,奔騰叫嘯,兩岸峰高及天,神女霧掩,巫峽云遮,藤蘿垂碧,灘險水急。江水又東,出峽之勢,直瀉千里,奔入湖廣丘陵湖泊,于是浩蕩奔放,始成大器。江水又東,一路收容湘資沅醴,以及贛江、清江帶來的南方雨流和漢水帶來的中原黃土,更有雍容廣大的氣象:星沉平野,月上東山,遠樹近山,江渚沙洲,美不勝收。”

文采斐然的背后,是一位知識分子的浪漫。

生平往事:史學大家這樣煉成

幼年家教:無錫的文人傳統與戰時記憶

許倬云先生是江蘇無錫人,家里兄弟姐妹八個,他排行第七位,下面還有雙胞胎弟弟許翼云。許先生一生對故鄉故土魂牽夢繞,其間經歷從不曾忘懷。

在一檔線上課程里,許先生這樣回憶自己在無錫的所受的“家教”:“我的家庭在無錫住了幾百年。無錫有一群知識分子,從明朝開始,就是秉持著人間的正道,希望能拿這正道幫助政府,幫助其他的讀書人,幫助社會的一般人,走入正道。這些人的命運呢,有好幾個領袖是被政府處死的,一個領袖抵抗政府的不公,自己淹死在水池里。這些人拿生命換取他們心里做人的原則,這個傳統在無錫傳承下來。”

這使得在無錫讀書的人,在無錫長大的人,幾乎都記得“東林”兩個字——過日子,要按照做人的正道的原則:不欺不騙,也勸導人家不欺不騙,不要壓迫別人、不要剝削別人、不要欺負別人。“(因為)你不僅是人一一對一的關系,也有對大眾的關系,東林的祠堂里面掛了一幅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你要關心不僅是你的事、家里的事,要(關心)天下之事。”

“關心天下之事”幾乎是許先生一生的寫照。他的關心方法,在持續一生的寫作治學當中,也在從不中斷的對他人、對世界的關注中。對于中國——他的出生之地,他著作等身,聲名卓著;對于后半生與家人居住之地——美國,他在九十歲高齡,寫下了自己對這個國家近六十年的觀察:《許倬云說美國:一個不斷變化的現代西方文明》。

許先生生于1930年,那是個內憂外患、戰亂頻仍的年代,所以許先生最早的求學其實是伴隨著逃難的。這使得他早年,一方面主要跟著做國民黨海軍將領的父親許鳳藻先生學習地理、歷史和國文,另外一方面則是在輾轉湖北、四川等地的逃難途中得到見識,尤其是對于農村的見識。

許先生這樣回憶父親給自己早年的教育:“抗戰期間書本不夠,我們在戰地四年半到五年,時時刻刻準備跑路。我聽新聞、看報紙、聽大人談話,說敵人的炮聲可以隱約聽得見了,離我們20里了、30里了。敵軍在哪里,父親就在地圖上拿個針刺著,掛個紅的小釘子。今天打到這里,明天打到那里。那些地名對我而說,不是書本上的地名,是我們的軍隊在那拋血肉抵抗敵人進來......地圖對我,地理名詞對我,是具有生死意義的,這跟一般讀地理書的不一樣。這些教育,是地理跟你的生命合在一起......這些使得后來我正式上學后,歷史和地理的書不用看,眼睛一閉就知道哪個城在哪里,發生過什么事兒?!?/p>

除了地理,父親也教許先生古文?!白x到《大公報》張季鸞的社論,父親告訴我這文章寫得好,他讀一遍給我聽,讀得鏗鏗鏘鏘,一篇社論千把字吧,他讀一下、講一遍,我就聽懂了。”許先生坦言,“這些教育不是學校里可以提供的。”父親還教許先生讀《飲冰室合集》——梁啟超先生的著作集。這本書用的是淺近的白話,看起來并不困難。但父親對許先生有更高的要求:“父親說,你要開始讀古文,讀了四書,有旁邊注解,并不難懂。問我懂了沒有,我大概懂了,可不太清楚;哪幾句不懂?我這幾句就不懂。我說什么叫安己?什么叫安人?父親就說,叫你安心,幫你安頓,安身、安心,就是心不亂跑。這個教育必須有人帶路,他老人家帶了我的路?!?/p>

這期間另外一方面的學問,則來自逃難途中的農村見聞。許先生曾在書中回憶:“我所謂的窮,指的是一間房子......大概十五坪左右,一邊是火塘,一邊是睡覺的地方,另外一邊放農具。這是我所看見最窮最窮的人家,沒有煙囪,只有一扇門,兩個窗,沒有炕,沒有床......也沒有隔間,睡在地上的稻草堆上,就跟牲口住的地方差不了多少。雖然家里就有煤,燒煤不用花錢,但煤運不出去,也賺不了錢?!?/p>

還有一段,“從萬縣到老河口,我們走過一個村子,一個活人也沒有。村民染上一種不知名的瘟疫,逃的逃,死的死,全村都死光了。村外有些新墳,村里的房子空蕩蕩。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活的老太太,但是第二天她也死了?!?/p>

對于中國內地農村的真實面貌,許先生是熟悉的。他一生為普通人寫史,也與這段同普通老百姓血肉相融的經歷分不開。

臺灣求學:群星閃耀時

1949年,許先生19歲,跟隨家人到了臺灣,進入了臺灣大學。當時的校長是傅斯年先生。本來許先生考進的是外語系,但不到兩三周,傅斯年先生來找許先生,因為他的入學考卷給校長的印象很深——數學是滿分,國文卷子和歷史卷子被閱卷老師直接推薦到傅先生那里。于是,傅斯年先生對許先生說:“你應該去讀歷史系?!边@決定了許先生一生的發展方向。

臺大當時集中了中國一批一流的學者。有古史學家董作賓先生,教許先生商周史、年歷學,還有宇宙群星的關系。許先生曾經撰文,回憶董先生對待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我跟董先生讀書,一對一,也沒有上下課的概念。老先生不知道什么是下課時間,一講一個下午,餓了,買幾個包子,一人一半。到了他講不來的課,他就找朋友來教我,這些大概都是現代的大學生很難碰到的吧?!?/p>

有歷史學、考古人類學教授芮逸夫先生,教許先生用民族觀念處理《春秋》,帶著他讀《左傳》,教他古代禮儀、風俗。許先生后來到芝加哥大學寫博士論文,用的就是讀《左傳》時做的兩千多張人名卡片,排出每個在《左傳》出現的人,他的身份的升和降,升降的時期、緣故、周期等等,這樣獲得了博士學位。還有歷史學教授李宗侗先生,教許先生讀西方城邦歷史,分析禮俗、信仰與城邦本身的關系,讓他不僅讀通了民族學,還順便熟悉了希臘歷史。

臺大的求學經歷讓許先生從此明白,做學問,不要怕雜。

臺大畢業以后,許先生到了臺灣“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稱“史語所”,做助理研究員,又在老師的帶領下,讀通了晚清經學大師孫詒讓先生的《周禮正義》。這本書以禮儀作為線索,內容幾乎涵蓋所有先秦典籍,包括甲骨文、青銅銘文、傳世的典籍、后人的解釋,等等。許先生回憶道,“我讀時,要拿一個火柴桿,拿個印色盒子。讀一句點一點,點不出來就表示沒讀通。他老人家過個一個禮拜翻翻你點的位置,看你讀通了多少。我讀了整整兩個學期,《周禮正義》從頭讀到尾?!边€有著名歷史學家勞榦先生,指導許先生讀完了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分析它們的差異。

許先生后來回憶說,“讀古史,我得到的幫助是一般學生得不到的,博士生的功課都不會這么周全”。

美國留學:比較的視野

再后來,許先生出國,去了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的東方學研究所,主要研究埃及和兩河流域的考古,也有小部分希臘考古和中國古代研究。在許先生的印象中,芝加哥大學是很奇怪的學府,不大在意學生讀什么系,學生的課程可以自己設計。他就選了經濟學、中古史、考古學、宗教學、社會學等等。看起來確實寬泛,但其實都沒有脫離“人文學科”的范疇。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學科,臺大和史語所的老師們都已給他打下基礎。

在這所西方學府中,許先生跟著漢學家顧立雅讀法國的漢學名作。這位自認為是個自由主義者、實際上性格很保守的老教授說,“這除了訓練你的語文(法語)之外,還要你看看前輩大師是怎么處理中國問題的。他的方法、眼光都跟中國的途徑不一樣”。這使得許先生跳出了以中國為本位的思想——回憶一下《萬古江河》,這個“非中國本位”的立場是不是一以貫之?

許先生還跟著匈牙利人Mircea Eliade教授學習宗教學。這位教授是宗教學的開山鼻祖,還同時教授社會關系、社會學、文化學、神學等等。許先生認為自己受到的Mircea Eliade教授的影響也是兩點。第一點是,強調天地之間的觀念,認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都曾設想有個通天達地的聯結。這個聯結可能是一根柱子,可能是一個梯子,也可能是一座高塔,或是一棵可以上達云霄的生命之樹;第二點是,人都有一個“古時候”,總有一個關于遙遠古代的回憶,這個古代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起源。

除了漢學、宗教學,許先生在芝加哥大學還學了埃及學、亞述學、中東的神話學等等。亞述,指的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今兩河流域)上的一個古國,存國時間大約為公元前九世紀到前六世紀。所學如此駁雜,難怪許先生每次授課,全球各文明的古代歷史、地理、神話、宗教都能信手拈來。

在芝大,許先生的精神世界不斷被震蕩、洗刷、沉淀,然后再反復。在《許倬云問學記》中,許先生也特別提到在芝加哥大學,學校為了他上課方便,特別安排他住在神學院宿舍,使得他能夠有機會與舍友們交換宗教的討論。許先生后來回憶,“那五年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的宗教信仰打碎,再一次又一次地重建。這番經歷,我想是人生難得的經驗。今天我有什么宗教信仰是次要的問題,我珍惜的,是自己搗碎又自己拼合的反省過程?!?/p>

從美國回到臺灣,許先生繼續供職于史語所。作為當時史語所第一個回臺的美國留學生,許先生雖然身體并不方便,仍然被派往歐美各地去建立學術聯系。其中,歐洲就去了四五次,每次四五個國家,探討的話題就包括如何看待馬克斯·韋伯的研究范圍等等。這種跨國的學術性集體研討會讓許先生更加明白,一個話題之下多維度展開論述的可能及必要,使他更加強化了“比較”的思路。

“世界的問題眾多,你的思想就活潑”

盡管收獲頗豐,但美國的求學生涯其實艱難困苦,不一而足。

因為身體殘疾,許先生在入學時就被送到了芝加哥大學附設醫院駐院總醫師愛克遜先生那里。愛克遜問他,愿不愿意治療?許先生說愿意。第一次開刀,許先生以為兩個禮拜就可以出院了,結果卻是得長期住在醫院里,通常是半年躺在病床上,半年住在宿舍里。這樣的日子前后長達兩年半,許先生一共接受了五次手術。

住在醫院里,所有人,從醫生到護士,都對許先生很好,但是身體的病痛,尤其是鋸石膏之痛,令先生痛不欲生,“沒經歷過的人無法體會。鋸到要開未開的時候,血一沖下去,痛到兩眼發黑。有時候醫生要打麻醉針,局部麻醉之后再打開,只是把石膏套子打開來,還是劇痛無比?!?/p>

除了許先生,那所醫院里當時還住著很多其他不幸的小孩子。有一個漂亮的小男孩,得了白血病,許先生看著他七歲進來,再看著他十一歲時治療無效被抬出去;還有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女孩子,身材只有八九歲,但實際年齡已經20歲,還是個駝背。當她表達對愛情的渴望時,抱著同樣是病人的大男孩又哭又鬧,看了真是令人心酸;還有移植骨頭的黑人小孩,得了癡呆癥的小孩.....許先生因為跟醫生、護士關系好,在病人里年紀又大,便常常去安慰、開解這些孩子,讓他們盡量心情愉快,日子好過一點。

但許先生自己呢?身在異國,沒有親人;常年病痛,痛不欲生。他在頭兩三年常常想死,但死不了——動都動不了,你說怎么死?跳窗沒法跳,想割腕也撿不到地上的玻璃碎片。真的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在許先生后來對公眾的談話中,說得最多的苦是小時候經歷的戰亂,在死人堆里一再滾過。然而,那時候的許先生尚有親人在側,彼此保護,互相安慰。在美國的這段日子,誰來保護他?誰來安慰他?沒有!許先生后來說,“我一生很痛苦,不但身體苦,精神上也苦,兩者緊靠在一起。”這種痛苦,留學五年病床上的體會尤為深刻。

然而,再不幸的人生里,總會有些許縫隙,透過一些光亮來。那五年里,支撐許先生挺過去的,除了國內親人的牽掛、醫護人員的關照,就是身邊教授們的悉心愛護。顧立雅先生和其他的先生都會來到他的病床前,教他功課。他自己也在病床上持續不斷地思考。他說,“這些樂趣,讓我平衡了不幸的感覺?!?/p>

我讀許先生的書,心里一直有一個疑問。因為做先生課程,幸運地有了提問的機會:許先生,是什么讓您歷經苦難,卻依然保有對生命的熱忱和對人的關愛?

許先生說:“我生來殘疾,行動不便,世人覺得苦,于我都是平常,習慣了。人老了,怕戰爭,因為見過戰爭里的苦,那么多人,并沒有犯什么錯,就這么死了,而我還活著,有什么想不通的呢?你見過苦難,你不能不生出慈悲來。每一個人的苦,都是你的苦。你不能不去關心他。人活著,不能只有欲望,得有靈魂。靈魂的形成需要知識,需要經歷,更需要從知識和經歷思考和領悟到的智慧。我把我的感悟分享給大家,解不了每個人的苦,但是是個參考,是個指望?!?/p>

許先生特別提到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儒家的忠恕原則。所謂忠,就是憑著自己內心定下的最好的做人原則,盡心來為之?!澳悴荒苷f我雕刻一個藝術品,雕了一半我說我不雕了,扔了,那你這件藝術品永遠做不到。你的心也是個藝術品,經過你不斷地改,不斷地注意不要污染。拿此心變成光明磊落,拿此心不僅是對自己忠實,更要緊的是,拿自己忠實對待別人。這個忠不是忠于主人,也不是指忠于他人,而是盡心而為?!?/p>

所謂“恕”,就是以很寬尺度來衡量自己跟別人的相處之道。“我要拿很寬尺度原諒人家失誤,但是要很嚴格的尺度將心比心,理解別人。這個是做人基本原則。忠恕合起來就是仁愛的仁,兩人相處之道謂之仁?!?/p>

這種為人之道,是中華儒家的傳統,是無錫許氏的家教,也是戰爭血淚記憶里開出來的花朵?!拔铱匆姖M城的尸首,我們房子炸掉了,睡在街邊上,夜里驚醒,看見陰兵過境,那個是精神極度緊張之后的反應,幻覺。一個人的幻覺可以拉動半個城,這種在集體心理上有的,這就過分的緊張之后產生的幻覺傳染著。這些事情,讓我接近人民,接近最弱的地方,生死關頭、饑餓關頭、罹難關頭。我對生命因此特別重視,特別尊敬,也特別對別人的苦事我感同身受。”

許先生說,我不在書齋里,我在人中間。

近年來,疫情、戰亂、經濟下滑,全世界似乎都難以找到一塊安生樂土。許先生病痛之余,仍惦記著這個慌亂世界更加慌亂的人心。他勸誡世人往自己的內心求得安穩與平靜,更以自身經歷,勉勵年輕人多學廣問,不要自我設限。在混沌的課程里,許先生說,“主要的就是你心胸要開闊,要開放你的腦子,有好奇心、有好問心,不要有固執一個范圍,勿固勿必,既不要固守,也不要肯定,總是存一點可以討論的余地。前輩給我們很了不起的東西,我們吸收,但是并不一定非要全盤接收的,每個人有自己的特殊的思考過程。”

“世界的問題眾多,你的思想就活潑?!?/p>

“放開眼睛去看,張開耳朵去聽,天下沒有一個東西,不是你的功課?!?/p>

2023年,許先生已經93歲高齡。但是,經由先生口述、助理整理出版的書籍仍有三部,即“許倬云文明三書”:《世界何以至此》《三千年文明大變局》《我們去向何方》。這三本書,再加上《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雖然內容各異,但其背后透露的都是鮐背之年的老人對這個世界的一點希冀。這種希冀,其實早已經寫在了《萬古江河》的自序里。

“我們今日正在江河入海之時,

回顧數千年奔來的歷史長流,

那是個別的記憶;

矚望漫無止境的前景,

那是大家應予合作締造的未來。”

原標題:《史學大家許倬云:我不在書齋里,我在人中間》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市| 长春市| 兴山县| 开封市| 广西| 赤峰市| 资中县| 仁寿县| 双鸭山市| 于田县| 额敏县| 巴林左旗| 嵊州市| 南城县| 刚察县| 中山市| 页游| 连城县| 上蔡县| 长乐市| 平江县| 阿图什市| 甘肃省| 儋州市| 新龙县| 贵阳市| 江山市| 交城县| 大同市| 措美县| 澳门| 上栗县| 盐城市| 罗平县| 吉隆县| 荆门市| 即墨市| 中牟县| 沙河市| 元谋县| 防城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