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西這座小城,把玻璃“吹”向全世界


提到山西,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醋。但看過《喬家大院》的人,一定會對“晉商”印象深刻。
晉商,顧名思義即為山西商人,他們大概是中國最早走進商界的那批人,其歷史最遠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晉商以經營鹽業、票號為主,發展達到鼎盛,一些大戶人家擁有的財產富可敵國。《喬家大院》講的便是清朝咸豐年間,山西省祁縣喬家在生意場上的沉沉浮浮。

喬家所在的祁縣,地處山西省晉中市,是晉商的重要發祥地,縱橫歐亞大陸鼎鼎有名的“萬里茶道”,祁縣便是開拓者。晉商依靠著自己遍布江南的票號,將中國主要產茶區收購和銷售攥在手中,經由“萬里茶道”銷往俄羅斯、荷蘭,及其他歐洲國家和地區。
從歐洲返程,晉商并沒有空手而歸,他們把國外的玻璃制品,以及制作工藝帶了回來。祁縣,在票號之外,又多了一門產業落地生根——玻璃器皿。

圖源/中新網
擅長無中生有的祁縣人,從不慎摔碎的玻璃中找到了新的商機。從玩具琉璃咯嘣起,到吹制油燈罩、馬燈罩,再到生產出品類齊全的日用玻璃器皿……幾百年過去,玻璃器皿在祁縣大放異彩。
目前,祁縣共有玻璃生產企業50多家,上下游企業200多家,擁有288項專利,2個中國馳名商標。每年生產超過20億件的玻璃器皿,包括酒具、茶具、咖啡具等10大系列8000多個品種,70%的產品遠銷海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祁縣玻璃器皿的年產值達到23億元。
在國內,60%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產自祁縣,80%以上人工吹制高腳杯也來自祁縣;茅臺、五糧液等高端酒具,以及風靡一時的星巴克貓爪杯都產自祁縣;在祁縣,從事玻璃器皿行業的人有3.5萬,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1人。
01
無法取代的人工吹制
生活中天天都會用到的玻璃杯居然是吹出來的?
初聽到時,頗為震驚。細細了解后,才發現,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稱得上是一門絕技。
在玻璃生產工廠里,人工吹制玻璃車間絕對是最火熱的,車間內的玻璃熔爐需要一直加熱在1500℃。
吹制玻璃前,需要先將吹桿預熱,方便在玻璃熔爐里取料時沾上玻璃溶液。取料是關鍵的第一步,全憑工人的經驗和手感去操作。用料多少根據要吹制的容器決定,如果容器不大卻取多了料,那吹出來的成品就會太厚、美觀度差。
吹制時,工人需要一邊吹,一邊迅速地轉動吹桿,讓玻璃坯在模具中均勻地受力成型。而一些異形的玻璃器皿,則是沒有模具的,完全倚仗師傅的個人技藝。

編圖源/山西經濟與科技頻道輯

圖源/中新網
杯身有了雛形,再取一些料,準備拉挺——這是人工吹制玻璃高腳杯工序中最難的一環。玻璃溶液一旦接觸空氣,冷卻速度非常快,拉挺工人必須一手不停轉動玻璃杯,一手拿鉗子又穩又快地進行拉挺,技術高明的工人不會讓一只杯子在手里停留超過10秒鐘,且對挺的長短、粗細有十足的把控。

圖源/有趣的制造
接下來就是制作杯底座,打磨杯口等工序……普普通通的石英砂經過高溫熔化,以及工人的妙手匠心,變成了一只只晶瑩剔透的玻璃杯,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當然,在現代化的生產中,自動化的生產設備祁縣也是有的,一條全自動生產線每天可以生產玻璃器皿14到15萬只,產量驚人。這部分的產品,主要面向有統一標準、規?;a需求的產品。

圖源/山西經濟與科技頻道
而人工吹制,更像“私人訂制”,那些造型獨特的玻璃器皿,也是機器無法制作的。
在一次人工和機器的比拼中,1分鐘內,人工僅吹制完成6只玻璃杯,機器則有45只,但對比下來,人工吹制的高腳杯重量更輕,杯口更薄,挺更細。

圖源/奮晉者說
目前,在祁縣,人工吹制,仍是他們制作玻璃器皿的主要加工方式。
02
歷經波折,終成大器
一路走來,祁縣玻璃器皿的發展并非順風順水。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原本在歐洲扎根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產中心,開始轉移到中國,明清時期便踏足玻璃器皿產業的祁縣當仁不讓地拿下了。
10年間,祁縣玻璃器皿迅猛發展,最多的時候,全縣玻璃器皿企業有160多家,年產值從1.5億元飛升至14億元,在全國玻璃器皿出口總量中占五分之一。

正當祁縣昂首向前時,2008年亞洲金融風暴讓祁縣玻璃器皿產業出口受損嚴重。再加上當時國內環保政策收緊,高污染的玻璃器皿生產也大受影響。
好在,祁縣人團結,在政府的幫助下進行了產業調整,遵循“一廠一特色,家家有精品”,在擴張的同時不忘環保和質量,祁縣的玻璃器皿產業逐步恢復健康。
近些年,祁縣玻璃器皿有過不少驕人戰績:
2016年到2018年,祁縣玻璃器皿連續3年成為國宴餐桌上的標配;
在G20杭州峰會、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博鰲亞洲論壇、卡塔爾世界杯上都能看到祁縣玻璃器皿的身影,憑著優秀的模樣驚艷四方、為國爭光;

圖源/山西經濟與科技頻道
2022年,祁縣玻璃器皿上榜山西省首批十大省級重點專業鎮;
“中國玻璃器皿之都”“中國玻璃器皿生產出口基地”“‘一帶一路’中小企業特色產業合作區”……祁縣擁有的知名招牌越來越多。
03
多路線發展
人工吹制的玻璃造型獨特、更有靈魂,機器生產的產品精準度高、更一致化。如今,在祁縣玻璃器皿的生產車間里,面對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產品,“機制+人工”的方式很普遍,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同時保證了效率和品質,還降低了企業的成本。
當生產企業的成本下降,產量上升的時候,對于咱們消費者來說,是一件好事,意味著我們可以用更實惠的價格去買到一件品質更高的產品。

圖源/山西經濟與科技頻道
現在,在祁縣,還有一部分企業開始研究起內銷?,F在國內很多年輕人喜歡購買玻璃餐具、茶具和酒具,時不時就出現爆款。
頡育麟的工廠之前因疫情影響,出口受損,國內酒店、飯店也生意寥寥,他便想試著去電商平臺開店,沒想到大獲成功。這一年來,店鋪賣出去的玻璃器皿接近千萬元,爆款產品沙拉碗賣得最好,有100多萬單。
良好的勢頭讓頡育麟信心大增,研發新產品、申請產品專利、注冊品牌……忙得不亦樂乎。
現如今,人工智能當道,祁縣的玻璃器皿生產也是率先用上了“超高科技”。
依靠人工智能從收集的幾千人拿杯子的數據,精心打造出了一款不管手大手小、勁大勁小,都能穩穩拿住的杯子,再由人工吹制出來,精密度很高,他人很難仿制。這種“獨有性”,也是祁縣玻璃器皿邁入高端市場的底氣。

圖源/奮晉者說
“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祁縣的玻璃最有名。”這是自明清時起就在晉中市流傳的一句童謠,幾百年過去,祁縣人依舊對得起這句話。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 【細說山西專業鎮】祁縣:把玻璃“吹”向世界
[2] 山西唯一上榜產業集群!祁縣玻璃器皿憑啥“出圈”?
[3] 山西這座小城,把玻璃“吹”向全球
[4] 祁縣玻璃吹的好!已“吹”向全球
[5] 祁縣玻璃器皿:技與藝的熔融新生
[6] 開網店創品牌 祁縣玻璃困境中煥發新光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