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3項,傳承后繼乏人如何解?
上海有著豐富的非遺資源,截至今年6月,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3項、市級251項、區級近800項,此外,還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20名、市級794名、區級近千名。
與此同時,上海非遺的傳承保護仍面臨困境。市政協委員、上海朵云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旗調研后發現,目前本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很多項目的傳承一度后繼乏人,建議對非遺項目開展綜合評估,分類施策,積極引入社會資源,在保護基礎上加大創新力度,更好展現非遺的當代價值。近日,相關建議獲提案部門的積極答復。

本文圖片均為 上觀新聞 圖
上海非遺兼容并蓄
“大鸛嘴、小鸛嘴、花棋嘴、直嘴鳥、沙大頭、翠沙鳥、紅腳鳥……”和記者聊起鳥哨話題,64歲的蘆潮港人袁菊平就打開了話匣子,報菜名般一口氣說出了十幾種鳥類的名字。這些當地人對鳥類的“昵稱”,深深印刻在他的記憶里——從12歲起,他就跟著父親和祖父學習當地的鳥哨技藝,如今能夠吹奏出近20種野鳥的叫聲。
鳥哨原名“募鳥短笛”,原為南匯沿海農民捕鳥時誘鳥的一種吹奏工具,這一技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野生鳥類保護工作的推進,捕鳥習俗已不復存在,“鳥哨”的功能已轉化為一種民間文藝表演樣式,2007年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袁菊平是鳥哨這項傳統技藝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袁菊平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要學習識別不同鳥類的叫聲,觀察大小、顏色和飛行動作等等。“別看只是小小的一段竹管,沒個三五年時間學下不來。”如今,他每周都會走進學校上課,為學生表演并教授鳥哨技藝,推廣上海本土的非遺文化。有時也會在課外活動中帶著孩子們到海邊實地體驗鳥哨并觀察鳥類,宣傳生態保護的理念。
華東師大終身教授、上海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勤建是上海鳥哨技藝的發掘人之一,已從事非遺相關研究工作20余年。在他看來,非遺蘊含著當地民眾特有的理念、氣度、神韻、情感和智慧,構成城市的文化個性和獨特的精神品位。上海非遺,既體現江南文化的特色,又受到都市文化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海派特色。
“上海非遺的特點是兼容并蓄。”在朱旗看來,上海非遺種類形態繁多,既有體現鄉村特點的歌謠、故事傳說、民間文學等,又有體現都市文化的戲劇曲藝,既有傳統美術手工技藝,也有體現民間商貿文化的特產。非遺生態和大都市五方雜處的文化環境和多元包容的文化品格密切相關。
業內人士認為,純粹從經濟價值考量,非遺的市場價值未必很高,但對于傳承上海歷史文脈、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義。非遺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價值觀念、思想情感和審美取向,傳承保護好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是我們走向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市文旅局介紹,上海自2005年起正式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普查、挖掘、整理、認定、評估、管理等各項工作,特別是針對瀕臨失傳的特色項目。目前,已公布的六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涵蓋10大門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共370家。今年將開展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認定工作,探索建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年傳承人才儲備庫”,加強對后繼人才的動態跟蹤和管理。
建立上海非遺保護機制
“雖然上海已初步構建起符合上海特色的非遺保護體系,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非遺資源仍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在朱旗看來,非遺項目單純依靠自然狀態下的傳承難以為繼,亟須更大力度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予以支持和保障。
在非遺的傳承保護中,人的因素往往最為關鍵。事實上,非遺并非是物質傳承,其核心價值和技藝完全依靠人傳承,如果傳承人消失或者喪失傳承能力,技藝也就不復存在。可以說,非遺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和人息息相關。
以前述鳥哨非遺為例,2006年,當時的南匯區非遺保護分中心在普查中發現,在沿海一帶僅剩東南角蘆潮港區域還存在一些鳥哨老藝人,傳承岌岌可危。袁菊平坦言,他曾試圖讓自己的兒子學習這項技能,但兒子并不愿意,認為既辛苦又沒前途。而此前同村掌握這門技藝的老人,有的已經故去,有的已經離開當地無法聯系上。
這與委員調研的結果相吻合。“世代相傳”是非遺傳承的主要方式,一項問卷調查顯示,目前上海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年輕人則認為跟當代生活脫節,加上學習難度大、耗時長,收入、待遇等都缺乏足夠的保障,入行的愿望普遍較低,很多項目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
對此,朱旗建議,對于列入保護項目的傳承人,在予以資金、政策扶持的同時,也要明確其應盡的義務,要制定嚴格的新人培養方案和考核目標,對于長期不帶徒弟、不授技藝的傳承人要予以警告和懲戒,對于年事已高、力不從心的傳承人,可設立退出機制。同時加強新生代傳承力量的扶持與培養,特別要加強非遺傳承基地的建設,積極改善非遺從業人員的職稱、編制和待遇問題,讓更多熱愛非遺的年輕人能安心專注于技藝的學習和傳承。
據介紹,近年來,上海持續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注重加強對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技能提升,鼓勵非遺傳承人所在單位申報首席技師、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專項資助,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下一步,市人社局將緊密結合鄉村振興、特色產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等,不斷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暢通技能人才成長通道,建立具有上海特色的非遺項目保護機制。
“一些具有活態傳承價值的非遺項目,如果能夠和如今的社會生活相結合,往往具有產業化的前景,但相應的投入就會比較大。”委員建議,在非遺項目的資源配置、資金扶持上,政府應加大力度,但不能“撒胡椒面”,而是要有所側重“論功行賞”,以實際的保護成果作為扶持的依據
市文旅局在答復中表示,2022年共投入國家非遺專項資金1390萬元,市級非遺專項資金697.5萬元,用于國家級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補助、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以及相關非遺項目的補助。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優化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的分配使用。
跨界合作讓非遺重生
非遺技藝在當代的傳承,離不開在保護基礎上的創新。朱旗建議,對于一些活態傳承基礎較好的項目,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充分利用非遺的文化影響力,積極引入社會資源,加大跨界融合,鼓勵守正創新,融入現代都市生活,展現非遺的當代價值。
以鳥哨為例,雖然已不再是捕鳥工具,但在社會轉型中,其仍然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最令袁菊平感到欣慰的是,鳥哨吹奏所具有的誘鳥召鳥功能,可轉化為鳥類研究和保護的輔助工具。
多年前,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鳥類研究專題小組的專家老師,每年都會到南匯蘆潮港觀察研究長江口留鳥種類、數量,記錄下候鳥遷飛時間、飛行路線等。那時,袁菊平等人會幫他們用鳥哨引鳥捕鳥,或制作標本,或打上腳環標簽后放飛觀察。“我也會把捕到的帶有腳環標記的野鳥寄給研究小組,捕鳥是為了科研,科研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鳥類。”
與鳥哨類似,跨界合作,成為許多非遺項目重獲新生的重要途徑。朱旗告訴記者,以朵云軒木版水印技藝為例,從20世紀50年代恢復相關技藝至今,數十年中創新不斷。比如,在傳統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引入現代創意,琢磨出新的技法,還和潮流品牌、郵局等合作推出香薰、藏書票等具有非遺元素的產品,都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如果沒有創新,傳統技藝是走不到今天的,更關鍵的是要開發依附于生活的使用場景。”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一些擁有非遺技藝的保護單位,也越來越多地主動聯系相關企業,嘗試跨界合作。很多企業的老板自己就對傳統文化很有興趣。在上海,通過舉辦首屆“非遺新體驗”國潮文創設計大賽,有關企業研發推出了非遺文創國貨系列產品和設計,大賽得到了全國范圍的廣泛關注,最終報名參賽作品近500件。
市文旅局介紹,通過轉型升級等方式,指導“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周虎臣毛筆制作技藝”等傳統工藝企業跨界破圈,加強文創產品開發、IP授權合作、文旅互動體驗,降低公眾參與門檻,并支持傳統工藝企業在城市更新中有效傳承與發展,擦亮品牌。
此外,上海不少非遺項目還和殘疾人群體緊密結合,為其居家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上海結合地區實際推出了不少具有當地特色,且符合殘疾人身體條件的非遺項目,通過對接項目單位,認定殘疾人非遺就業單位,還專門建立了一批殘疾人“陽光手作”非遺工作室。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各區都已完成非遺就業單位認定工作,同時,8個區已建立9家非遺工作室,2個區正在籌建非遺工作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