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如何面對監督:既然能移出群,也就能重新請進群
8月12日,浙江日報《一線調查》欄目對杭州西湖九溪景區旅游廁所存在“臟亂差”現象做了報道,景區隨即開展廁所專項整治。次日浙江日報對整改內容做了跟進報道。
新聞媒體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西湖景區盡到了整改責任。此事自此結束,可謂皆大歡喜。
但沒想到的是,事情有了反轉。采寫報道的記者近日發現,自己被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記者群的管理員移出了微信群,原來的媒體聯系人也不再回復記者任何微信。
西湖對于杭州的意義,實在無需多言。當地媒體敢于對家門口的第一塊門面“動刀”,勇氣可嘉,更體現了媒體的責任感。擁有如此敢言敢為的媒體,實為杭州及杭州市民之福。另一面,西湖九溪景區在廁所臟亂差被媒體報道后,立即整改,也讓人欣慰。
也正因此,景區管委會事后將記者移出群的行為,就變得格外匪夷所思。若是不接受記者的輿論監督,或者認為記者的報道有失實和錯誤之處,何不光明正大地指出批評,或向媒體上級主管部門反映?
默默將記者踢出群,暴露了景區管理方復雜的心態。明知躲不過輿論監督,卻又在內心里無比糾結,在不情不愿、半推半就之間,一記昏招就此誕生。
抱有如此心態的,恐怕不止西湖景區管委會一家。平心而論,面對輿論監督,一些部門有些“不自在”“不愉快”的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比起批評,甜言蜜語的夸贊自然更受歡迎,這是人之常情。但身為管理部門,就要有足夠的勇氣和度量,坦蕩地應對來自各方的批評和監督。
這里頭也有兩種情況。一類是被監督部門對輿論監督持抗拒態度,我行我素。如此一來,兩者間的矛盾往往會激化,引發不必要的后果。一類則是不知該如何處理與輿論監督的關系,缺乏危機公關的能力,以致進退失據。顯然,西湖景區管委會的情況就屬于后者。它本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將整改工作落實到位,臨了卻又節外生枝。只能證明,在應對輿論監督這件事上,景區管委會缺乏正確的認識,更沒有形成共識。
當下,山東、海南等不少地區都明確要求加強輿論監督。要求雖有不同,但共通點是:只要是建設性的批評意見,政府有關部門就無需畏懼和抗拒,而應將其當作不斷進行的動力。其實,從政府部門到各行各業,這一論斷都行得通。可說易行難,西湖管委會充滿自我矛盾的表現,就是例證。
輿論空間是開放的,“移出群”的對策,只能是掩耳盜鈴。不過,輿論空間也是寬容的,既然能“移出群”,也就能重新“請進群”。據最新消息,管委會方面已于今天前往浙江日報社,“向《浙江日報》道歉了”,并稱將虛心接受批評,針對問題做好積極整改。
這才是接受輿論監督的正確姿勢。多年前,西湖景區推倒圍墻免費開放,引來國人的無數點贊。如今,面對輿論監督,相關部門也應該盡快推倒心中的那面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