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調研手記|與民共建“楊浦源”濱水空間,一月余收到反饋1480件
【編者按】
楊浦依水而生、因水而興,是當前上海中心城區內擁有最大水面積、最高水面率的行政區。
“如果早晨起床能到家門口的河邊健健身,吃過晚飯去散個步、遛個娃,那就好了。”生于此、長于此的楊浦人,心心念念能在家門口找到風景宜人、休閑健身的好去處。如何將水資源稟賦開放給百姓,打造家門口的濱水公共空間,成了重要課題。
區建管委以“‘楊浦源’濱水公共空間構建”為典型案例,深度“解剖麻雀”,激發人人參與,著力為老百姓打造家門口的生態水岸。
與民共建“楊浦源”,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濱水新空間
——區建設管理工作黨委書記、區重大辦主任 劉安
楊浦依水而生、因水而興,是當前上海中心城區內擁有最大水面積、最高水面率的行政區,具有豐富的水資源、水生態稟賦??傞L29公里的楊樹浦港-虬江水系,是貫穿于楊浦城區的獨立水系,跨越9個街道,串連了校區、園區、社區,具有獨特的水岸形態。但76%的岸線為專用岸段,權屬多為居民區、高校、部隊以及產業園區等,存在貫通開放度不高,公共服務功能不強,環境景觀不佳等客觀情況,與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本文圖片均為“上海楊浦”微信公眾號 圖
當前,楊浦正全力推進城市更新,全面提升環境品質。面對水系周邊高密度的居住人口、就業群體,面對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空間需求,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釋放更多的公共資源?如何將楊浦的水資源稟賦開放給百姓?打造家門口的濱水公共空間,成了新時代踐行綠色發展的重要課題。
為此,區建管委認真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作為提升區域水環境品質的指導和遵循,結合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以“‘楊浦源’濱水公共空間構建”為典型案例,深度“解剖麻雀”,激發人人參與,著力為老百姓打造家門口的生態水岸。
把“準”,“百姓期盼”就是調研方向
“如果早晨起床能到家門口的河邊健健身,吃過晚飯去散個步、遛個娃,那就好了?!?/p>
生于此、長于此的楊浦人,心心念念能在家門口找到風景宜人、休閑健身的好去處。區建管委認真梳理百姓所愿所盼,明確群眾的期盼就是我們調研的方向,全面梳理楊樹浦港-虬江水系水岸現狀,精細排摸,形成底數,尋求突破。

據調查,楊樹浦港虬江水系兩岸約29公里岸線主要分為三類岸段。一是居民小區岸線,長約10公里,水岸功能多以小區內部通道、車輛停放、消防空間為主。二是單位、部隊內部岸線,長約7.2公里,分布長海醫院、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二軍大等大型單位和部隊。三是公共岸線,長約6.3公里,部分與市政道路人行道、高架橋下空間合建,近年來雖已建成楊樹浦港(周家嘴路-平涼路)西岸、東走馬塘(四平路-黃興路)南岸橋下空間等局部濱水空間改造約3.8公里,但水岸特色性尚不顯著。另有2.5公里雖已貫通河岸步道,但環境品質不高。

近期,隨著大橋、平涼地區城市更新力度不斷加大,位于楊樹浦港-楊樹浦路西北側的“楊浦源”濱水空間初步具備改造的基本條件,亟需系統思考,制定路徑,為全面提升水岸環境,推動貫通開放形成經驗、做法。
求“真”,溯源歷史體現水岸特色
“我出生在高郎橋邊的矮房子里,如今動遷了,住進了高樓,但再回到這里,心里還是小時候的記憶。”在訪談中,一位年過半百的阿姨說起楊樹浦港,眼里閃著光。
“楊樹浦港”的名字,是楊浦區名的由來,她是陪伴楊浦人成長的母親河,是楊浦的緣起。楊浦早期的居民依水而息,近水而作,流域內保留著豐富的地域風貌,也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楊浦人的記憶。

民國二年(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的東區局部,各種地名標注十分詳細。而Yangtszepoo也已成為片區名。
在走訪檔案館、訪談沿河居民、查閱文獻資料中我們發現,楊樹浦港沿線密布著高郎橋、上??偣谝晦k事處等百年工運記憶;二鋼廠、厚生紗廠等百年工業記憶;還有太平報恩寺、三益里建筑群等區域地緣文化特色。尤其是位于近代工業第一路楊樹浦路與楊樹浦港的水陸交匯處的“楊浦源”區域,16000平方米的場地內涵蓋了3處歷史保護建筑,2座歷史保護橋梁,曾經滬東最早的救火站、水上救援警署均坐落于此。
“這是場地本真的記憶風貌,若能通過公共空間改造,將水岸風貌與個性展現出來,把場地特征和場所精神挖掘出來,老百姓的記憶就有了載體。”區建管委干部們的心中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

務“實”,逐點突破形成解題思路
怎么干,這是當前最迫切的問題?!皸钇衷础钡膱龅貎燃谐休d了歷史特色,同時也留下了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制約著濱水公共空間建設開放。問題根結在哪兒?如何解開?區建管委順藤摸瓜,做到“四個摸清”,逐一突破,形成“六個方案”:
一是摸清場地規劃。調取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摸清規劃用地指標和要求,把水岸環境的改善、公共岸線的貫通開放,放在楊浦“四高”城區建設的大勢中去謀劃,指導方案的制定。
二是摸清土地權屬。調閱場地地籍、房屋產權信息情況、走訪原住民,全面梳理場地內遺留戶實際情況。
三是摸清市政配套。召集燃氣、上水、電力、電信等市政配套單位,收集管線圖紙資料,全面梳理老蘭州路地下市政配套管線、架空線以及公交停靠站點情況,為道路功能調整打好基礎。
四是摸清場地周邊擬實施項目計劃。走訪水務、交通、綠化市容等部門,摸清場地地下及周邊擬實施的初雨調蓄池、深井停車庫、地上休閑配套項目計劃,合理統籌地上地下、左右兩邊工程方案與工期。

我們擬細化制定土地整理、房屋騰讓、道路功能調整、公交始末站遷移、“楊浦源”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整體風貌景觀提升“六個方案”。并且將隨著主題教育的不斷走深走實,具體形成“措施清單”與“責任清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逐一突破制約濱水空間建設的堵點和難點。
激“活”,人人參與激發水岸活力
走一走,體驗新建的濱水岸線。在工程項目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邀請老百姓參與體驗,許多真實的想法會在彼此交流中迸發。今年3月22日,區建管委舉辦“楊浦區濱水空間環境品質提升公眾開放日暨人民建議征集活動”,邀請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區黨組織、居民代表30余人實地走進剛落成的“蘑幻森林”濱水空間,介紹正在建設的楊樹浦港景觀樣板段三期,推介規劃中的“楊浦源”濱水公共空間的風貌,以建成空間、在建空間、規劃空間為載體,邀百姓親身感受水岸空間的新變化。

講一講,分享水岸河畔的小故事。在“楊浦源”方案設計過程中,區建管委搭建平臺,與設計師團隊一同,邀請沿河不同年齡層的居民代表講一講楊樹浦港邊的生活趣事,說說母親河的蝶變之路。最終分類整理,抽象轉化為設計元素,展現在濱水公共空間景觀的設計方案中。

聽一聽,征集老百姓最真實的需求。近期,區建管委“線上+線下”立體式開通“‘楊浦源’濱水公共空間”問卷調查與民意反饋通道,征集對公共空間建設需求,聽聽群眾最想說的聲音。民意通道開通短短一月余,共收到有效反饋1480件,通過數據分析,形成老百姓對“楊浦源”景觀風貌、功能安排、設施場所、娛樂活動的“需求畫像”,不斷擴大水岸共建的“朋友圈”。

(原標題為《與民共建“楊浦源”,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濱水新空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