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哲學新書聯合書單|誰的問題

《哲學的價值:一種多元文化的對話》(Taking Back Philosophy: A Multicultural Manifesto)
[美]萬百安 著,吳萬偉 譯,東方出版中心,2023年6月
知名漢學家萬百安教授在此書中倡導走出西方中心主義的藩籬,開啟多元文化主義的對話。他以論辯式的書寫,揭示、批判了西方高校中哲學教育所蘊藏的美國沙文主義、種族主義,主張平等地看待中國哲學、印度哲學、非洲哲學中的價值,因為在每種文化的最優秀哲學中,都能發現同樣的價值觀;同時結合了美國反智主義、精英主義的背景探討了哲學在人文學科中的特殊角色,以及哲學高等教育之于現代社會的價值不僅局限于教授學生追逐利潤、掌握更好的職業技能。如其所述:“哲學就像冰川:它移動得非常緩慢,似乎哪兒也沒去,但從長遠來看,它會徹底改變你生活的世界。”

《自然法與普遍法歷史:黑格爾法哲學講座》(Naturrecht und Universalrechtsgeschichte. Vorlesungen nach G. W. F. Hegel)
[德]愛德華·甘斯 著,[德]約翰·布勞恩 編,黃鈺洲 譯,商務印書館,2023年4月
本書由德國當代著名法學學者約翰·布勞恩耗時三十年根據19世紀德國著名法學家愛德華·甘斯現存所有“自然法與普遍法歷史”講座學生筆記整理而成。原書一經出版便被評價為是當今德國古典哲學研究領域的“巨大收獲”,是“所有從事黑格爾及其弟子研究之人的幸事”。本書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黑格爾,也將帶領我們認識愛德華·甘斯這位不應被遺忘的法學家,同時填補黑格爾與馬克思之間一處重要的研究空白。

《現象、實體與識:<成唯識論>的哲學論證》
章啟群 著,商務印書館,2023年5月
本書以《成唯識論》文本為依據,以中印佛學發展為歷史線索,并參照相關梵文文獻,用20世紀的哲學視野,從形上學、存在論、認識論三個方面,系統整理了唯識學的哲學思想理論,并著重做了以下工作:從六個核心問題論證唯識學與現象學理論上的根本差異,為唯識學與現象學的比較研究清理了一些重要基礎理論問題;從四個方面展示了《成唯識論》存在論與海德格爾存在論的不同,揭示兩種哲學理論的意趣和旨歸,呈現兩種文化、文明鮮明、異樣的人生底色;將唯識學形上學與中西方哲學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唯識學的種子論不僅具有世界萬物生成發展和本質的唯物論傾向,也具有理念、意志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和動力的觀念論傾向。本書作者期望以此探索出一條漢語佛教哲學研究的道路。

《鮑德里亞的藝術哲學》
萬書元 著,商務印書館,2023年5月
讓·鮑德里亞是法國當代著名思想家,其著作《消費社會》《物體系》等都曾在國內風靡一時。然而,雖然其作品大多已經被譯介到國內,國內研究者也發表和出版了不少鮑德里亞的研究論文和著作,但這些研究往往只停留于孤立而表面的考察,“缺乏深層的開掘”,對鮑德里亞其人其思缺乏一種綜觀式的全面認識。本書即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鮑德里亞研究的這一空白(包括對鮑德里亞的藝術哲學、空間哲學、荒誕玄學等的研究),“勾勒出鮑德里亞的藝術哲學思想與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之間內在的脈絡”。

《全球時尚史》(Fabriquer le désir: Histoire de la mode de l'Antiquité à nos jours)
[法]奧黛莉·米耶 著,王昭 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3月
時尚是最不理性的消費,是誘惑的工具,更是每一次重要社會演變的標記。從古希臘雅典人的腰帶到奢侈品牌配飾,從古羅馬系帶涼鞋到中世紀鞋履,從英國亨利八世王后的衣櫥到納粹的審美烏托邦……作者奧黛莉·米耶通過經濟、審美、社會與文化的多重視角,用心書寫了一部全球時尚史。這部以時尚與奢侈品為主題的歷史書,并不是服飾潮流的簡單編年史,它深入挖掘了服裝、飾品與化妝品如何參與社會進程,并揭示了它們被一個社會接受或否定背后的深層原因。

《赫爾德的社會政治思想:在啟蒙運動與政治浪漫主義之間》(Zwischen Aufkl?rung und politischer Romantik: eine Studie über Herders soziologisch-politisches Denken)
[加]巴納德 著,李柯 譯,華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年6月
巴納德教授以本書給當時的赫爾德闡釋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作為捷克裔學者所寫的解讀著作,本書得以完全拋開主流德語論述的精神抱負以及包袱,按主題編排,條分縷析赫爾德的社會政治思想,同時顧及赫爾德所處的思想背景及其對后世繼承者的影響,還原出一幅更真切的赫爾德形象。赫爾德與啟蒙的關系更近,思想的流動性和調和性也更強,因此,斯拉夫政治思想中的赫爾德才是近乎原貌的——這話或許最好地點明了全書的題旨。

《正義與批評》(Justice et Critique)
[美]約翰·羅爾斯 等著,曹冬雪 譯,譯林出版社,2023年5月
《正義與批評》是1991年三位學生對約翰·羅爾斯的采訪稿,這次對話可看作羅爾斯口述的自傳,極其珍貴。這位極少談論自己的政治學家在此次對話中,不僅追溯并梳理了自己思想的發展過程;還幫助我們理解了政治哲學是如何嘗試讓社會與自身和解的,也讓我們更加明白這種嘗試為何如此艱辛。《自由與平等》是雷蒙·阿隆在法蘭西公學院最后一堂課的講稿。在這節課上,阿隆對自由進行了分類,并評估了自由的內容,反思了自由與平等之間的關系;他還對圍繞自由、不平等、公民身份和權力的各種利害關系提出了質疑。《偉大的異鄉人》首次收錄了福柯在近十年的時間里(1963—1971)的數次訪談、電臺講稿、教學及會議發言。在這些講話中,福柯談到了自己與文學之間復雜、充滿批判而又富有戰略性的關系。

《黑圈:科耶夫思想傳記》(The Black Circle: A Life of Alexandre Kojève)
[美]杰夫·洛夫 著,孫增霖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我思Cogito,2023年6月
亞歷山大·科耶夫是俄裔法國哲學家,對20世紀眾多法國哲學家產生過重要影響,其黑格爾研究至今在哲學界發揮著作用。這部思想傳記完整地詮釋了科耶夫的作品,包括大量未發表的內容,展示了一個挑戰現代社會的重要思想家的精神歷程。本書的特點之一是強調了科耶夫被忽視的俄羅斯根源,將他置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思想文化背景下,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索洛維約夫、費多羅夫等人對科耶夫的影響揭示出來。這部思想傳記結合了哲學史、文化背景和嚴密的文本分析,通過對科耶夫關于黑格爾的論著及其被忽視的晚期作品的論述,在當代語境下重新探討了科耶夫思想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是英語世界關于科耶夫較新也較全面的一部論著。

《拉康派論情感》(Les affects lacaniens)
[法]克萊特·索萊爾 著,吳張彰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貝貝特,2023年5月
本書是從拉康派的角度論述情感的問題,拉康派的臨床工作一直以來之所以受到批判,就在于其被認為“不重視情感”,而本書恰好是對這一批判的有力回應。本書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情感的問題,對于拉康派的臨床和理論工作,對于情感的深入理解都極具啟發性。本書的風格并不晦澀,作者和譯者都是拉康領域的重要研究者,且在精神分析實踐領域有豐富的執業經驗,書中行文思維縝密,邏輯清晰,可讀性相當高。

《從元宇宙到量子現實:邁向后人類主義政治本體論》
吳冠軍 著,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6月
我們身處于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許多極具“現實感”的虛擬世界正在向我們涌來。而前沿物理學視角下的微觀現實,同樣映射出令人震撼的新宇宙圖景,挑戰著我們對具身“現實”的認知。在這本書中,作者探討既在“現實”之外又在它之中的元宇宙的本質,以及量子物理是如何從根本上晃動我們對“現實”的理解。這兩者共同揭示出一個顛覆性的觀念,即“現實”可能比我們之前所理解的更為復雜,更為神奇。元宇宙的世界究其根本是虛幻的嗎?如果是,那么當你沉浸在元宇宙中,是玩物喪志嗎?我們身處其內的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為什么存在著“世界”,而非什么都沒有?吳冠軍教授將我們帶到這些問題前,在這個喧囂熱潮下,給出獨特的學術分析。本書分別開啟“未來+”“資本+”“影像+”“現實+”“世界+”“政治+”六個通道,使我們進入“宇宙+”。《從元宇宙到量子現實》不只讓我們深刻理解元宇宙熱潮的底層肇因,而且帶我們重新思考當下“現實”本身是否虛構這個本體論問題,并在物理學與政治學層面給出充滿洞見的回答。

《誰的問題:現代社會的非標準答案》
孟慶延 著,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6月
生活的意義消逝,網絡游戲成癮,容貌焦慮,房子成為人生的執念……現代人在意義與虛無、功用與價值、理想與現實之間反復搖擺,在“躺平”和“內卷”中無限循環。這并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人類進入現代之后不可避免的一種趨勢。這本書是對現代人生存現狀和情感糾結的觀察。書中盤點了15 個當下熱議的社會現象,從社會、生活、個體三個角度追溯問題及其根源,把問題置于制度、秩序、文化、傳統、習俗的背景下,從社會和時間的長河中去理解其作用機制和原理,梳理現代社會運行的基本邏輯。作者孟慶延研學社會學多年,在他看來,社會學是克服盲目焦慮的一門學問,每個人都應放下虛幻的、妄自尊大的“自己”,以一種真誠而樸素的心態去面對周遭與生活。這本書不提供關于“怎么辦”的標準答案,只提供理解自我、洞察世界的視角。通過剖析現代人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可以理解自我困惑和思維方式從何而來,并催生更多清醒面對生活的勇氣。

《對我的哲學體系的闡述》(Darstellung meines Systems der Philosophie)
[德]謝林 著,王丁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3月
本卷收錄的三個文本《對我的哲學體系的闡述》《基于哲學體系的進一步闡述》《動力學進程演繹》均出自謝林主編的《思辨物理學雜志》,這份雜志在當時影響巨大,標志著謝林與康德-費希特傳統的先驗-主觀唯心論告別,向著從“絕對者”出發的大全一體體系邁進。在哲學史上,這也是所謂的“絕對唯心論”出現的標志性著作。這三個文本共同構成了謝林著名的“同一哲學”的基本框架和結構,也構成了同時代人和后世理解謝林的基本材料。無論是費希特還是黑格爾的謝林批判,所依據的都是本卷中的兩部《闡述》。因此它們是理解德國唯心論發展內部爭辯史的重要材料。諸如“黑夜里的牛”這樣的著名批判,就是針對這兩部《闡述》的。此外,謝林在這兩部闡述中的一個亮點,就是結合開普勒定律,提出了在同一哲學框架下的“天文-地理學”理論,以對抗牛頓的“機械-還原論”傳統,因此更能鮮明體現出德國古典哲學自帶的“自然辯證法”特質。

《二十世紀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美]凱瑟琳·扎克特 編,趙柯 錢一棟 陳哲泓 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六點圖書,2023年6月
《二十世紀政治哲學》由美國諾特丹大學榮休教授凱瑟琳·扎克特主編,對20世紀的十多位政治思想家及其理論,做了簡明而不失深度的介紹,作為一本兼具專業性與普及性的讀本,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視野寬闊,論述深入。書中收入的哲學家上起杜威下迄泰勒,無論從時間地域或是理論傳統角度看,都呈現出多元而完整的面貌。每一章的介紹,涵蓋了思想人物的生平、學說和影響,并附進階閱讀文獻,幫助讀者漸次步入政治哲學的堂奧。體例明晰,主題突出。思想史教材多以年代或人物編排,本書兼取兩者的長處,以年代主題為經,以人物學說為緯,將整個20世紀政治哲學的發展歷程清晰呈現給讀者。結構完整,問題意識明確。20世紀的政治哲學本身受到科學主義和歷史主義的巨大影響,本書對這一學科線索給予了充分重視,體現出編撰者的全局視野與問題意識,引導讀者領悟不同理論學說之間的異同,把握思想發展的因果承繼。當前,全球信息交流深陷矛盾與對立,地緣政治的局部緊張演變成地區沖突;如何重拾人類文明的發展信心,建立起有效的對話與理解,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意義。本書帶領讀者回到過去一個世紀中的思想對話場域,從對二次大戰的哲學反思中汲取明智、慎思的可貴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閱讀價值和學習意義。

《不安的智慧》(The Wisdom of Insecurity)
[美]阿倫·瓦茲 著,馬勵 譯,浦睿文化|岳麓書社,2023年6月
焦慮是當今時代的一大特征。人們隨波逐流,追求各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卻忘記了自己的本心。《不安的智慧》是美國禪學大師阿倫·瓦茲寫給焦慮的人們的一份心靈指南。在本書中,瓦茲從禪宗的智慧出發,闡明了焦慮和不安的本質,直指人心的內核。瓦茲告訴我們,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分裂的心智,而要擺脫焦慮,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一顆開放的心。本書既是焦慮的人們的心靈自助書,又是一本洞悉時代弊病的診斷書。

《荷爾德林傳:來吧,朋友!到廣闊天地中去!》(H?lderlin: Komm! ins Offene, Freund!)
[德]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 著,何俊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
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一個哲學、宗教和詩歌力量相互作用下的天才,一個在生活中找不到立足點的孤獨者。作為詩人、翻譯家、哲學家、家庭教師、革命者,荷爾德林的一生都活在個人的和政治的緊張氛圍中。在各種壓力下,他最終精神崩潰,在圖賓根的一座塔樓里度過了后半生。直到20世紀,經過后世哲學家和詩人對其思想的重新闡發,他的生命和哲學的真正含義才被發現,他也由此成為德國思想界的一個神話。2023年是荷爾德林逝世180周年。德國著名傳記作家薩弗蘭斯基,用細膩的筆觸再現了這位孤獨詩人的一生。他從大量的歷史資料和記錄中透視出詩人生命中的困厄,用通俗、曉暢、才華橫溢的傳記寫作手法引領讀者接近這個世界文學和哲學經典中的未知之謎。

《逝者如斯夫:20世紀中國哲學中的“時間”觀念》
方用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
本書主要以中國現代哲學中的“時間”觀念為研究對象,中國現代哲學在“古今中西之爭”的大背景下開展,就研究內容而言,本書相應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定位,一方面向古代、近代回溯,向未來推擴;另一方面也與西方的時間觀念互鑒。在本書中,作者梳理了中國現代哲學中和“時間”相關的主要學人和基本觀點,內容涵蓋“時間”概念的引進、西方紀時系統的傳入與中國現代有關歷法、節假日等問題的思考和確立。本書的研究重點是中國現代思想界對“時間”問題關注和研究的過程,以及通過中西時間觀的比較和對話建構起的各種中國現代哲學體系中的“時間”理論。此外,本書也梳理了中國現代“時間”觀念的內在發展脈絡和基本特征。

《極端主義》(Extremism)
[美]J. M. 伯杰 著,黃屏 譯,風之回響|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文化,2023年6月
極端主義并非某一時某一地的特殊現象。它沉淀于歷史的長河,存在于駭人聽聞的新聞里,社交媒體上的罵戰中。它古老而常新,是人類社會中跨越意識形態與群族的一部分。本書作者J.M.伯杰從迦太基的屠城、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談起,直至納粹的反猶主義和今日社交媒體上遍布的極端主義言論,穿透古今東西表現各異的案例,直擊極端主義的本質,描述了身份認同運動的演變、個人和團體的激進化等,解釋了極端主義是什么、極端主義意識形態如何構建,以及極端主義為何會升級為暴力。伯杰表示,只有先理解極端主義,才能減少它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傷害。

《達爾文的誘惑:藝術、進化與神經科學》(The Seductions of Darwin : Art , Evolution and Neuroscience)
[英]馬修·蘭普利 著,孟凡君 譯,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
近年來,運用進化論和神經科學分析藝術的研究呈現出一股頗具影響的學術浪潮。這引發了關于藝術、文化與生物科學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的問題,以及我們在將科學方法應用于藝術品闡釋的過程中獲得了什么。在這本富有洞見的著作中,馬修·蘭普利通過探索達爾文主義、神經科學和藝術史相互交叉的關鍵領域來設法解決這些問題。他采用科學的方法來理解藝術,產生了關于藝術起源、審美經驗基礎以及藝術和人文研究的本質的新穎而富有挑戰性的觀點。蘭普利的研究探討了藝術進化的各種模型,審美反應的理論和發展,以及關于創意作品背后的大腦加工過程的想法。他還考察了用進化論和神經科學分析藝術的倡導者們提出的論點的效度,以及它作為理解藝術和文化的一種路徑的價值。為了彌合科學與文化之間的鴻溝,蘭普利呼吁更廣泛地認知人類動機,來推動各種類型的研究。他認為,我們與藝術的密切關系永遠不能被封裝在科學知識的單一想法中。

《拉康:不顧一切》(Lacan, envers et contre tout)
[法]伊麗莎白·盧迪內斯庫 著,李新雨 譯,拜德雅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3年5月
1993年,法國屈指可數的精神分析歷史學家伊麗莎白·盧迪內斯庫將她的《法國精神分析史》第三卷《拉康傳》全部獻給了雅克·拉康的思想、著作和生活。然而,這部著名傳記甫一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爭議……時值2011年9月拉康逝世30周年之際,盧迪內斯庫深感有必要對《拉康傳》進行一個總結:既是對這位充滿悖論性的大師的遺產進行盤點,也是對各種爭議和批評的回應和進一步說明。這便是她的“拉康三傳”之三《拉康:不顧一切》。毫不意外,它的出版立刻產生了激烈的回響與震蕩,更是觸發了精神分析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場“無頭公案”。本書針對拉康波瀾壯闊的一生描繪出一個歷史性輪廓,把握住拉康職業生涯中的一些重要節點與轉折,以便我們去發現它們曾經的面貌、它們時至今日所留下的遺產。在“碎片化”的敘事風格和“妄想化”的個人痕跡中,帶你走進拉康的“另一面”,重識已成為拉康派創傷性內核的“實在界拉康”。拉康:“做我所做的,但不要模仿我。”盧迪內斯庫:“讓拉康的概念性遺產與臨床性遺產保持鮮活的唯一方式,便是不忠實于它。”

《非地點: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Non-lieux: Introduction à une anthropologie de la surmodernité)
[法]馬克·奧熱 著,牟思浩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2023年6月
“非地點是烏托邦的反面:它存在,但不為任何有機社會提供庇護。” 如果一個地點是具歸屬感、關系性和歷史性的,那么不具歸屬感、關系性和歷史性的空間則規定了一個“非地點”。這一空間類型誕生于一種超現代性的處境中,后者由歷史的加速、事件的增殖和空間的過剩所定義。“非地點”指的是因人或物的流動加速而產生的必備設施(如高速公路,火車站,機場等),以及交通工具本身,同時也包括大型酒店、超市等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它存在,但不作為任何有機社會的庇護。“非地點”不同于現代性社會中個體聚集而產生社會化的地點,“非地點”中有著超現代性的空間特性 ,通過某種象征性的契約關系,人們在“非地點”中表明身份而又獲得隱匿性的存在。作者通過對現代城市中這一地點的觀察和描述,提出了“非地點”的概念,進一步理解當下人類學和田野研究的一些側重點。

《馬克思恩格斯文庫》
[俄]梁贊諾夫 阿多拉茨基 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年6月
本書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文庫》俄文版的影印整理。《馬恩文庫》是莫斯科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的機關刊物,創刊目的是發表當時出版的《馬恩全集》尚未收入的馬恩文獻,也為后續《馬恩全集》的出版提供準備材料。1924—1982年,共出版了21卷,分為舊版5卷、新版16卷。舊版由梁贊諾夫主編,新版由阿多拉茨基主編。《馬恩文庫》收錄了很多極具價值的文獻資料,對于研究者從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及傳播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萬物有時》(Alle Zeit der Welt)
[德]托馬斯·哲斯特 著,寇瀟月 譯,上海三聯書店,2023年5月
“所有值得一做的事情都需要花時間。”——鮑勃·迪倫。在高節奏和高強度的現代社會中,作者希望我們能夠靜下心,遠離喧囂,在萬籟俱寂之時,專心一志,脫離每日耗費精力的慌亂焦躁,唯有此刻,才最能見識到人類的美好。注意力集中時間太短不是獲得深層幸福的基礎。本書講述了許多經歷過漫長時光的事物,它們可以在這個急躁的時代,為每個人搭一座守護寧靜的港灣。

《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楊澤波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
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以孟子研究名世,這一部《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楊先生孟子研究的總結。本書共收文章三十七篇,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提出“倫理心境”的概念,對良心進行哲學詮釋;二是創立三分法,打破以往理性、感性二分法,創立欲性、仁性、智性三分法,進而發現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三是以價值選擇關系為核心,還原義利之辨的真精神。與此相應,分為四類編排,“部之一:以倫理心境解說良心”收錄十章文章,呈現第一個方面的成果。“部之二:發現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和“部之三:還原義利之辯的真精神”分別收錄八篇文章,呈現第二個方面和三個方面的成果。“部之四:余論”也收錄十篇文章,呈現對他人孟子研究的評論。《真幸運,我找到了那個神奇的“三”》是一篇回憶性文章,有一定綜括性,收錄進來以代結語。楊教授認為孟子的“性善”就是“良知”。有學者將“良知論”比作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楊教授就是攻克這一難題,故書中論析良知的最多。另外,分析孔孟不同,把孟子還原出來放在儒學發展進程的適當位置,并把后來“尊德性”和“道問學”,心學與理學的分歧還原到孔孟那里,令人耳目一新。

《讓-雅克·盧梭與亞當·斯密:一場哲學的相遇》(Jean-Jacques Rousseau and Adam Smith: 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
[美]查爾斯·L. 格瑞斯沃德 著,康子興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5月
近代以來,西方哲學對人的思考從神人關系轉向人本身,“自我”及由之發軔的相關問題域遂成為啟蒙哲學的核心關切。本書是一部旨在梳理盧梭與斯密對“自我”及相關問題域的見解之異同的比較研究,作者從二人哲學中的“自我”觀念出發,逐一探討自知與自知的實踐、他人與社會性、作為行為主體的個體及其與社會的關系等近代道德與政治哲學的關鍵問題;這種從關于人性的基本命題推進到人類社會諸事務的理論框架的分析路徑,將二人分別代表的法國啟蒙運動與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思想截面及其肌理異同呈現在我們面前。從盧梭與斯密思想的互鑒、思想與現實交疊的兩種可能性中,我們可以理解他們各自的民族何以走上不同的現代化道路,明白二人不同的自我觀、人性觀及其歷史效應何以深刻影響了整個現代世界的面貌。

《美杜莎的笑聲》(Le Rire de la Méduse)
[法]埃萊娜·西蘇 著,米蘭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
《美杜莎的笑聲》是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埃萊娜·西蘇的代表作品,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現代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重要開端之一,它呼吁女性在文學和社會中發現自己的聲音,在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和寫作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美杜莎的笑聲”是一種象征,美杜莎是希臘神話中的女妖,她具有將男人石化的力量,同時也代表了女性的力量和創造力。作者借此傳達——女性需要找到自己的語言和文學,以表達自己獨特的經驗和觀點,并擺脫單一性別主導的文學和語言的束縛。這種寫作風格強調直覺、感性和非線性的思考方式,這是不同于男性寫作的寫作。作者認為,女性的寫作能力可以幫助她們重新獲得力量和自我認同,同時也能為整個社會帶來積極的變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