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失控》中文版13周年,互聯網預言家凱文·凱利的判斷失控了嗎?
我們這個時代有先知嗎?
如果有,凱文·凱利絕對算其中一位。
他的發現和言論,影響了無數互聯網人;他告訴大家,要用生物學而不是機械學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他無數次表達科技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他提出現在是屏幕之民和個體專家的時代……
如果說蓋茨、喬布斯在商業領域超出常規地推動了互聯網科技的生長,凱文·凱利在思想的領域也是超出常規地增進了人們對互聯網乃至整個科學技術的認識。
他參與創辦的《連線》雜志成為全球的互聯網從業者和愛好者了解分享這個領域新動向的窗口。如果看他在《連線》上發表的文章以及他寫過的書,你會感到凱利的眼界沒有局限于互聯網和科技本身,而是連互聯網和科技生長的土壤都看到了。
這其中最與眾不同的思想也許在于,凱文·凱利將科技視為一種生命。他的兩本最為人所知的書的名字就開門見山地表達了他的這個觀點:《技術想要什么》《失控:關于機器、社會系統和經濟世界的新生物學》(原文書名)。
那么,當談到技術的時候,凱文·凱利究竟在說什么?《失控》中文版13周年,凱文·凱利又將如何看待 AI 技術,它的發展究竟會以何種形式「重塑」人類以及人類社會?

01
在KK看來,技術究竟指的是什么?
凱文·凱利指出,技術不僅僅是人創造出來的那些機器,還包括任何從人的思想中產生出來的東西。他之所以關心技術想要什么,其實是在乎人具有創造性的思想需要怎樣的生存環境。
從這個角度,技術是人這個具有創造性生命的延伸。從技術生長的歷史,人們可以看到,技術的生長好壞跟人的處境是聯系在一起的。凱文·凱利所謂的“失控”,不是說技術的繁榮導致人類社會陷入混亂,而是指技術的生長反映了人的自由生長。(作為這本書的名字,Out of Control更符合本意的翻譯也許是:走出控制)。
在凱文·凱利看來,人的創造不是在一個集權的環境中實現的,而是在自治、分享、多樣化中運行的。人之所以能創造恰恰是因為連人自己也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創造,人的創造性不是人自己控制的結果,人能夠創造以及怎樣進行創造都不是人自己決定的,創造往往是突破人的自我控制或者突破既有的控制。
如果僅僅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創造的圖景依然可能跟失去秩序的混亂聯系在一起。然而,在凱利看到的世界中,人加上自然界仍然不是全部。人雖然具有創造能力,人自己卻是被創造出來的。人的創造性恰恰來源于創造主的創造性。凱利的這個觀點來自圣經,他相信是創造主按照自己的形像創造出人。因此,富于創造的人類世界雖然不受人自己的控制,卻在創造主管理的秩序之下。

在這個基礎上,技術就不僅是人這個創造性生命的延伸,更是創造了人的那個生命的延伸。凱文·凱利說,他之所以如此關注技術,是因為他看到通過各樣被創造出來的技術,人的各樣天賦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而這些天賦正反映了創造了人的那個生命本身的豐盛和美好。
不僅如此,人還可以從創造主創造人類體會創造的深意。凱文·凱利認為,人被創造時,被賦予了一個跟人具有創造性息息相關的素質:自由。如果人沒有被賦予自由,人也就談不上有創造能力。然而,賦予人以自由是創造人的那個生命需要擔負的一個巨大風險。
一旦有了自由,這個被造物就跟其他那些沒有自由的被造物不同,他或她就可以由自己的想法進行選擇。對比有某些方面自由的被造物,比如可以選擇或跳或飛的動物,人顯然被賦予了大得多的自由。問題是,人在做自由選擇的時候常常需要做出可能產生不同后果的判斷。
因為有各樣的后果,由人組成的社會當中也就面臨著各樣的可能,有的被某些人認為是好的可能,有的被認為不好。另外,人甚至有懷疑和否認自己是被造物的自由,這就不僅與人跟人以及人跟世界的關系有關,人可以思考自己的由來。即使面臨如此多樣的復雜,創造人的那個生命依然賦予人這樣的自由。凱利認為,人在創造時也應該照著創造主那樣的去做。

02
KK關于創造的傳統源自何處?
對于不熟悉凱利思想背景的讀者,這些關于創造的觀念聽起來可能不容易理解或者難以獲得認同。這也很正常。各樣的觀念正體現了人的自由。然而,凱文·凱利的思想也許與眾不同,但卻并非完全特別。他關于創造的想法得益于他所繼承的富于創造的傳統。
在發生一系列科技革命的歐美社會,關于人仿照創造主進行創造的說法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比如,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是為現代計算機的研制做出重要貢獻的英國科學家。他認為,創造主是在完成對宇宙的創造之中就把宇宙運行所需的一切程序都安排好了,即使人們所謂的奇跡或偶然也都在這個程序之中,這就是自動化程序的模型。
而在這一系列科技革命當中,賦予被造物以更多的能動性其實是一個共通而顯著的標志。被造物的自動化程度越高,創造的價值就可能越巨大。自動化的程度越高,意味著被造物的自主活動力越強,效能就可能越多。在相當程度上,工業革命以來新工具的層出不窮是自動化不斷進展的結果。機械化、電氣化、人工智能,一個能力不斷增加的自動化世界正在前所未有地連接著全球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然,一個聽起來有些杞人憂天的問題是,這個自動化的世界是否可能發展到與創造它們的人類作對。凱文·凱利覺得有可能。他認為,這也許是能夠創造的生命面臨的一個不可避免的代價。從他在圣經中看到的世界,凱利認為,創造者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創造帶來的不確定性。
在圣經中,創造人的那個生命通過一種人所不能想像的方式解決了這個敵對的問題。那個生命不以自己是至高的創造主,降卑成為人的樣式,被他創造的人所殺,然后又復活過來,顯給人看,讓人知道他是創造主,而且告訴人,人如果認他為主,就會跟他一樣從死里復活,永遠跟他在一起。
這一切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太遠了。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很多人還在為各種眼前的事情占據,凱文·凱利關心的話題不是每個人都會感興趣的。這的確是日常生活的一方面。但是,日常生活其實已經包括了那些看起來太遠的東西。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遠,對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些人可能很近。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這時候很遠,對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的另外一些時候也許很近。

凱文·凱利的這些思想,其實就是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積累出來的。他的思想可能會影響一兩位電影導演的日常生活,這一兩位導演在日常生活中拍出的電影可能接著影響了成千上萬人的日常生活。即使沒有這些電影,凱利參與創辦的《連線》雜志以及他的書、他的網站其實已經跟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關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互聯網、看的雜志和電影,也無不是在默默無聞的日常生活中被創造和推廣出來的。
不過,走出控制,不是一朝一夕就實現的。這不僅是走出外在的控制。即使對于凱利本人,他也是從孤單一人開始的。他所經歷的“在普通中重生”也是在走了很遠很久之后才體會到的,而從那時到如今,又是很多年過去了。
原標題:《《失控》中文版13周年,互聯網預言家凱文·凱利的判斷失控了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