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爭打“太湖牌”哪家強?無錫以太湖之名“牽手”西湖對話浙商
宋代文學大家蘇軾,曾在西湖邊寫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句,也曾在太湖邊大發感慨,“作堤捍水非吾事,閑送苕溪入太湖”。
如果說在古代,詩詞歌賦是太湖和西湖的共同語言,那么如今,創新經濟成為了聯系兩湖(太湖、西湖)的金色紐帶。

8月19日,首屆“太湖·西湖”企業家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辦。本次論壇又稱“兩湖論壇”,由無錫日報報業集團、浙報集團《浙商》雜志社以及紅豆集團共同發起。
這是蘇商和浙商之間的又一次成規模、跨區域的對話和互動。這一次,作為“蘇南模式”重要發源地以及中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無錫牽頭舉辦了江浙商界的聚會,并以太湖的名義和杭州西湖進行“聯姻”,成立兩地企業家聯盟。
近年來,無錫雖然擁有太湖水域面積并非最大,卻一直高舉高打“太湖戰略”,圍繞“太湖”這個超級IP大做文章。同時,蘇州、湖州等環太湖城市也不甘落后,近年來也漸次亮出“太湖牌”。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煙波浩渺的太湖,正成為沿湖都市圈融合發展、競相角逐的“新舞臺”。
以太湖和西湖之名,蘇商浙商將常態化互動
首屆“太湖·西湖”企業家論壇又被簡稱為“兩湖論壇”。
據《無錫日報》報道,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欽敏出席論壇,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看望與會嘉賓,江蘇、浙江兩地工商聯領導均出席。
無錫市政協主席周敏煒在論壇致辭中說,太湖和西湖,背后其實是一個邁向現代化的城市群。他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目前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兩湖”攜手,將在更大范圍內推動資源整合、一體化共享。他希望兩地企業家共建開放的合作交流共享平臺,更好地呼應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
論壇期間,“太湖·西湖”企業家聯盟宣布成立,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任企業家聯盟輪值主席。同時,論壇還安排了一場長三角城市黨媒研討會,致力于打造一個“永不落幕的媒體企業朋友圈”。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從主辦方獲悉,本次首屆論壇成功舉辦之后,接下來或將移師浙江,形成兩地企業家常態化互動機制。
至此,低調務實、專注實業的蘇商和敢拼善闖、擅長新經濟的浙商之間,又搭建了一個長期對話的平臺。
無錫最先開始賦予太湖城市功能
太湖和西湖是代表江浙兩地的標志性地理符號。在地圖上,若想將太湖和西湖連上線,得用放大鏡去找。公開資料顯示,太湖面積2445平方公里,而西湖面積僅為太湖的1/400。
然而,面積并不代表影響力,兩湖各有其獨特性。作為杭州的內湖,西湖獨特的城市性到了現代愈發閃亮和鮮活,早已和杭城融為一體。
煙波浩渺的太湖則是自然人文景觀的代表,千百年來一直遠離城市,而是和農業、漁業息息相關。
隨著城市的“逼近”,太湖的保護與開發愈發重要,也不僅僅是某一座城市所面臨的考題。環太湖有蘇州、無錫、常州和湖州,這四座城市的“太湖答卷”一直備受關注。
這其中,無錫和蘇州之間的“競賽”是重頭戲。蘇州雖坐擁太湖2/3的水域,是環太湖第一大城市,但在打“太湖牌”上不如近鄰無錫印象深刻。近年來,無錫率先提出擁湖發展,打造出諸如靈山、黿頭渚等著名旅游景點。
據公開資料,郭沫若曾在太湖邊留下一句“太湖絕佳處,畢竟黿頭渚”。旅游,讓多數人說到太湖第一想起的是“無錫太湖”,而不是“蘇州太湖”。
此外,無錫率先向南發展、擁湖發展,無錫新的市政府所在地的太湖新城目前已經是無錫最好的黃金地段之一。無錫還有太湖學院,以及太湖街道、太湖路等以“太湖”命名的地名、路名等。
此番以太湖名義聯姻杭州西湖,成立江浙兩地企業家聯盟,建立對話機制,可謂無錫長期以來大打“太湖戰略”的又一力作。
蘇州“幡然醒悟”,湖州欲“彎道超車”
前些年,在無錫大打“太湖牌”的同時,蘇州還更多強調其園林、工業園區,以及金雞湖。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幾年來,蘇州也逐漸開始加碼“太湖戰略”。2013年,蘇州將南部濱江新城更名為“太湖新城”,并將其作為城市發展“一城四核”的南部核心。
今年5月底,蘇州官方又發布公示,擬在太湖新城范圍增設“太湖街道”。這也是繼17年前“太湖鎮”被撤銷后,“太湖”二字重現蘇州區劃地名中。
“現在我們蘇州向南發展,向太湖發展。太湖街道的設立體現了這一主旨,反映了蘇州城市發展的脈絡。”蘇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處長莫俊洪曾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如是說。
在他看來,曾因區劃太小而按政策撤銷的“太湖鎮”代表的是蘇州傳統農業發展階段,如今新設立的“太湖街道”,則象征著蘇州現代城市文明發展的成果。
還有位于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湖州也因太湖而得名,曾經管不到太湖內任何一滴水。直到2000年江浙兩省簽署勘界協議,湖州才拿到南太湖300平方公里的水域開發使用權。
近年來,湖州將建設好南太湖提升到極高的位置。
澎湃新聞注意到,湖州2017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為2476億元,僅相當于無錫GDP總量的1/5,相當于蘇州的15%,因此湖州并沒有選擇與沿湖區域的蘇州無錫“正面交鋒”,而是另辟蹊徑。據公開報道,湖州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堅持“綠色GDP”考核,生態環境有6分,GDP只有2分。
湖州一名官員曾解釋說,長三角并不需要第二個蘇州,但需要一座富有特色的美麗湖州,這就是湖州個性城市的主動追求。
南有“南太湖”湖州,北有“北太湖”望亭。澎湃新聞記者還注意到,蘇州相城區的望亭鎮(與無錫相鄰),近年來則打起了“北太湖”的概念。近兩年,北太湖(望亭)旅游度假區搞得也是風生水起。
有意思的是,在太湖“傾斜”向何方的開放式命題中,環湖各區域、城市,在圍繞如何借力“太湖”這個超級大IP上,以更加多元的主動選擇,為中國城市間的競合提供了豐富的答案以及充滿想象力的更多可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