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那些專業被撤的大學生

2023年6月11日,北京,高考志愿填報圖書。 本文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
本科四年,鄭菲學的專業是公共事業管理,臨畢業報考地方的事業編制,她才發現,自己的專業只夠格申請殯儀館的遺體美容崗位。
“我是學管理的,這個崗位不應該對口美容美發專業嗎?”她想不明白。
回想最初選擇這個專業時,老師向學生們描述說,這個專業對口公務員,優勢大。那時班里的同學都是搶著報考這個專業。在她大四的時候,學校取消了她所就讀的專業,自此不再招收新生。得知這個消息,鄭菲有些提不起勁兒,感覺“像被拋棄了一樣”。
鄭菲就讀的學校并不是唯一一所撤銷該專業的高校。4月,教育部發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全年度新增撤銷專業925個,創歷年新高。據統計,去年撤銷了27所高校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數量最多。緊隨其后,有23所高校撤銷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這兩個專業之所以被撤銷,是因為當年不少高校盲目追逐熱門,不考慮自身的辦學定位、辦學條件,沒有辦出高質量與特色,最終由“熱”轉“冷”。
而那些在被撤專業就讀的學生,他們曾抱著對未來的期許走進大學,當時代的熱潮過去后,他們的學習、就業也變得飄忽。

高考之路
讀著讀著專業沒了
2019年,趙婷成了四川一所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大一新生。第二年,學校撤銷了這個2017年才開設的專業,但沒有下發正式通知。直到發現沒有再招新生,趙婷和同學們才知道,自己正在讀的專業沒了。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習內容涉及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趙婷知道,在她前兩屆,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就算找到了,也不對口”。
去年,她就看到新聞說有學校取消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備考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同學也覺得很難受,甚至猶豫要不要繼續考。”趙婷當時也在準備考研,但她選擇跨考其他專業,最后沒考上。
除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被最多高校撤銷的本科專業。
1998年,教育部將經濟信息管理、科技信息、林業信息管理、信息學與管理信息系統5個專業合并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目前全國有六百多所高校開設。
正是因為源頭較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側重點并不相同,有的偏向經濟學和管理學,有的偏向圖書檔案學和情報學,有的偏向計算機科學。在不同的學校中,分別被設在數學學院、計算機學院、信息學院、管理學院等不同學院,授予的學位也各不相同,有管理學或工學學位等。
譚瀟是湖北一所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大三學生。在這所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屬于經濟與管理學院。譚瀟這一屆一共有兩個班,每個班二十幾個學生。
大二的時候,譚瀟就讀的這個專業分化出信息資源管理、大數據等幾個方向,應對就業市場的不同需求,而原本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被取消了。當時,譚瀟一下子蒙了,感到驚訝和難過,心里充滿疑問:這個專業就這么不好嗎,這么沒有競爭力嗎?
但到了大三,學校又重新開設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從這個專業的取消到恢復,譚瀟像坐了一趟過山車。
從熱門到冷門
在受訪的這幾名學生眼里,公共事業管理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都曾是“熱門”專業。比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僅2000年至2001年,開設院校就從57所增至130余所,到2017年,這個數字又較2000年初增加了近十倍。
趙婷的專業是城市管理,屬于公共事業管理學院。他們專業沒有細分方向,只有一個班。
高中時,她喜歡地理,但文科報地理類專業有限制,她于是選擇了公共事業管理下的城市管理專業,填報在第三志愿學校的第五個,“沒想到就中了”。
開學后,她發現班里有幾個人沒來讀,大一又有幾個同學轉了專業。當時,趙婷還沒想到未來的就業,又與同班室友處得來,就放棄了轉專業的想法。
對所學專業,她經歷了從喜愛到迷茫再到平淡的狀態波動。剛入學時,她覺得學的東西有意思,自己也能學進去。升入高年級后,她聽到并入其他系的學弟學妹關于本專業的議論,比如“學不到東西,找不到工作”。她有些氣憤,但又覺得專業確實“不如政、法、史專業吃香”。
譚瀟對自己專業也經歷了復雜的情緒變化。2020年高考后,填報志愿時,她抱著從電視里看到的,對黑客的幻想和信息攻防技術的向往,想選擇計算機專業。但她的分數不夠,被調劑到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
當時的她并不了解這個專業,只覺得未來的發展跟互聯網緊密相關,可能會成為熱門專業。
她不放心,又在網上搜索就業方向以及將要學習的課程,包括Java,Python或C語言等編程課。另外,專業課里還有管理的課程,讓她感覺技術和管理結合于一體,文理兼備。她決定根據這個專業來選擇學校,最后她被湖北一所學院錄取。
然而經過一年多的專業學習,譚瀟發現自己對編程的課程提不起興趣,而更喜歡偏管理的課。她記得有一門課叫ERP(指企業資源計劃,是指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其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這門課需要她在一個系統里操作,而她類似于管理層人員,擁有審批權限,或者錄入所要采購的物資,或者核對金額單。對她來說,這門課簡單不乏味,操作性強,又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同樣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林詩媛,對專業連同自己的未來感到憂慮。她在浙江一所本科學校就讀,今年大二。
她也是被調劑到這一專業的,在科技與藝術學院就讀,她同屆同專業的只有20名同學。大一時,林詩媛聽老師說,學校的這個專業在幾年前是“很厲害的”,有學生進入大型互聯網企業工作。她在學習上也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可是學到了大二,專業課程更多傾向于計算機編程技術,她感到學習吃力,經常理不清代碼的邏輯。沒課時,她待在自習室里強迫自己學,但最后還是掛了科。
專業每個學期都設有不同的課,但在林詩媛看來,有些龐雜卻不深入。聽聞不少學校撤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林詩媛也隱隱擔心。
她感覺,自己專業在學校也有邊緣化的趨勢,比如授課老師想組建一個計算機攻防模擬訓練,學校甚至沒有辦法提供相應的實驗設備和環境。

畢業季
人生課題
對林詩媛來說,當初考上本科,從貴州的一個小縣城到沿海城市上學,幾乎就是她改變命運的機會。她是家里的長女,也是家人的冀望。
她清楚記得,高三那年幾乎每天失眠,最后高考分數擦邊過本科線,盡管沒能達到預期,但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她還是舒了一口氣,終于有大學愿意要她了。
入學后,林詩媛內心經歷過一番撕扯,她知道自己不能轉專業,只能走下去。但比起在學校里的課題,走出校門要面對的課題,也許更為復雜。
畢業后能否找到對口的工作?找到一份什么樣的工作?自己能不能勝任?這些成了像林詩媛、譚瀟們的疑問。
6月11日那天,臨近期末,譚瀟的班主任給同學們開了一個專業發展方向的講座。班主任提到:現在很多工作都被替代了,但是他們專業相對來說有競爭力。他還說,有的專業,也許薪資不錯但工作地點較為偏遠,而他們專業大概率在市區的企業上班。
譚瀟后來也去招聘網站上看過,發現適合她的工作也不少。工資可能不高,但她更在意工作環境和將來有了小家庭后孩子的教育環境。
2021年的一篇論文《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招聘需求分析及培養啟示》中,研究者通過采集網站招聘信息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招聘需求過于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在三四線城市,該專業畢業生很難找到直接對口的工作。
眼下,找工作是今年應屆畢業的趙婷最緊迫的事。她正在人生的岔路口。
四年過去,趙婷感覺專業所授的知識有些陳舊,多而不精。她很糾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適合考公務員,可她不喜歡,但是其他對口的工作也不多,如果找工作碰壁了,她可能還是不得不加入考公的隊伍。
上個月,趙婷和同學們畢業聚餐,當初參與開辦專業的老師說,2017年第一屆畢業生就業還比較順利,而眼下畢業生找工作難,他心里也難受。酒過三巡,老師的臉紅紅的,眼里有淚。
疫情政策調整后,“前三年沒找好工作的現在都出動了,有一種飯少人多的感覺。”趙婷說。
那天的畢業聚餐,老師回憶起初創專業的往事,一邊叮囑學生們出了校門,進入社會要注意的地方,他還說,如果遇到困難,就找他和班主任。學生們端著紙杯,一同圍過來,有些感傷,也有些悲壯。

2023年6月15日,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國際博覽中心D2館,2023年全國大中城市巡回招聘高校畢業生義烏站(電商專場),應屆生尋找就業崗位。
面對自己的選擇
過去一個月,趙婷投了十幾家公司的管理崗位,但需要管理人才的集團公司大多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本科生的她沒有優勢。
她的一位往屆師兄,考公上的岸,一位師姐考了教師資格證,進了教育行業,還有一些考行政管理研究生“上岸”,以及跨考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師兄師姐。
到了她這一屆,班里有幾個考研上岸的同學,考上公務員的有兩個,還有一部分人在備考公務員考試和準備“二戰”考研,剩下的就是像她這樣在找行政類崗位的畢業生。
當她出去找工作時,才真切感受“一技之長”的重要。可她又覺得,雖然工作不好找,但也不完全是專業的緣故。
6月7號,趙婷從學校坐高鐵到了成都,她約了一個在線學習平臺課程顧問崗位的面試。面試時表現不是很好,但還是過了。
可直到聽完宣講,她才知道工作內容是銷售,每天2小時有效通話,上班時間從下午1點到晚上10點,公司人力的工作人員坦誠地告訴她會加班到12點。她最終拒絕了這個工作。
這段時間,她一直在看招聘軟件,心里很矛盾,不知道是做一段時間和自己專業有關的人事行政文員類工作,還是挑戰一下更有技術的工作——前者也許容易入職,但是替代性太強,也容易被裁;后者發展空間大,且不容易被替代。但是她不會技術,只有報班學點熱門技術,或者看看有沒有不限經驗可以培訓的。
拒絕課程顧問工作的那個晚上,她在網上突然看到了宿管工作,閃過想試一試的念頭。“有基礎工資,又有空閑時間,我就能去報班學東西了。”她想。
接下來,譚瀟的計劃是考研,依舊考本專業。她記得剛入學時,班主任鼓勵大家,更深入地學習,抵達更遠的地方,情況也許會不一樣。
在她看來,邁入5G時代后,網絡信息是一個熱點,也許可以踩到風口。
林詩媛說,自己在一所二本學校,只有“特別優秀”才有機會到那些互聯網大廠實習。她投過數十份實習簡歷,都石沉大海。最后,她又回到學校附近那家奶茶店,當一個兼職的收銀員。
她經常想,如果再回到高考那一年,她可能會選其他的專業。但轉念又想,其他專業可能也會面臨其他問題,也許問題不在專業,而在如何去面對。
這段時間,趙婷面試的幾份工作“和專業完全不對口”。6月12號,她面試了一個銀行客服的工作,初試已經過了。不出意外的話,這將是她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
面試結束后,天色漸暗,城市里的霓虹燈亮起,寫字樓的燈光連成曲折的線。正是城市的下班高峰期。回學校的公交車上,趙婷想,工作以后,可能也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文中人物趙婷、鄭菲、譚瀟、林詩媛均為化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