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青年“碰撞”文化集市:擺個什么攤好呢?

春夏之際,文化集市開始人頭攢動。
四月起,來自杭州的知名復古集市品牌“大娃怪市”、“銀鹽集市”在杭州、寧波、成都和北京等城市巡回開市。“伍德吃托克”咖啡美食集市走過廣州、天津,又將回到北京順義舉辦露營生活節與農業集市。
更有上海本地的小眾設計師集市品牌 “鸚鵡螺市集”、原創生活品牌“凡幾集市”、手作品牌“玩物喪志集”在上海、成都精心選址,玩起原創手藝。

巡回策展的文化集市是近年方興未艾的新型城市消費模式,它們也常以生活節的名號出現。
這些由策展品牌專項運營的集市有別于傳統的地攤經濟。傳統意義上的“擺地攤”,貨品多為生活必需品,價格較為低廉。時常,它處于非正規經營的情境中,攤主在街頭之間謀生以補貼家用,一聲“城管來了”便卷土出逃,擺攤的地方也常被批“臟亂差”。
相比之下,這些新型文化集市主要在大都市舉辦,貨品并非講究性價比和實用性,而是有鮮明的文化創意色彩,主打“有趣”,多屬于新消費業態。

上海西岸銀鹽復古市集 微信公眾號@花樹知物 圖
具體看,有三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主辦方對參展的品牌和所銷售的產品有審核和管理,假冒偽劣和盜版得到控制,商品同質化低;
第二,對公共環境有相應的主題設計和衛生維護,把對城市環境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第三,往往圍繞某個具體的新潮文化主題——原創、野營、說唱、手作、有機、古法、宋制、賽博朋克、黑膠、跳蚤等等 。綜合考慮吃、喝、玩、樂各個方面進行整體性的活動策劃 —— 賣的不僅是小玩意兒,還有體驗和社交。

鸚鵡螺市集參展要求

銀鹽復古市集展商篩選標準
這類創意市集正成為文化標簽和消費熱點,對周邊零售經濟、乃至旅游經濟的拉動較為顯著。
據《2020年上海集市發展白皮書》,自打不同的市集開展以來,靜安嘉里中心的客流量增長35%,商場業績增長44%,靠近BFC外灘金融中心的商場營業額同比增長了125%,客流量同比增長了189%。不少人從周邊城市專程趕來參加這些主題活動,為了消費和體驗的樂趣,也為了結識更多共同愛好的朋友。
今年以來,各大市政府釋放信號,支持此類新型消費模式和城市經濟、文化的有機融合。比如,北京市印發《清理隱性壁壘優化消費營商環境實施方案》,提到制定實施商圈外擺經營的種種管理新規。
上海市林業局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新時期設攤經營活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打造特色業態,“特色點以符合食品安全的特色食品、文化體驗為主,鼓勵創新創業、支持原創品牌、展現工匠精神、傳遞海派風情、展示本地特色、營造生活氛圍”。
《意見》還要求集市的空間設置要創新特色,“區人民政府會同市有關部門組織制定特色點具體實施方案,優先在園區、商圈等自有區域及已批準的公共區域內選點”。
在選址上,這些集市要么就人流,要么就主題,要么就成本。
不少文化集市為了最大化人流量選擇在購物中心、商業步行街舉辦;還有很多主辦方為迎合集市主題,在圖書館、茶館驛站、牧野山林和歷史建筑區開展活動;也有策劃方為了盡可能容納更多的活動和游客,選址在郊區的大展廳,依靠室內裝潢來做主題策展。
這些精心的布置,讓參展的游客不僅可以購買有趣的商品,還能體驗到青年文化社群的獨特氛圍。雖然文化集市的消費目標群體是青年,但不乏見到許多中老年人和小孩以家庭為單位參與其中。
當然,中老年人自己也能做個成功的攤主和快樂的游客,任何青年人和非青年人都歡迎參與青年文化社群和創意經濟。
更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許多攤主,文化集市這類創意經濟不僅是商機,還為小眾文化群體提供了一種生活、乃至生存的選擇,更好地融入社會。
比如,杭州“大娃怪市”的一位攤主小元,是哥特式亞文化的資深成員。一年前,小元從意大利某服裝設計學院畢業回國,對就業市場環境感到不適,于是放棄朝九晚五的工作和被主流文化定義的想法,開始經營一家哥特式原創飾品網店,并常常出現在各大文化集市。如今,小元的收入與上班族齊平,在大城市堅持了自己希望的興趣取向與生活狀態。
實際上,這類新型經濟模式和多元消費文化,往往與電商和自媒體有機結合,既為多元審美的市民提供了消費體驗,拉動當地消費經濟,同時讓一些原本在線上做創意設計的“攤主”走到線下,有了更豐富的生活方式、更廣闊的收入渠道。
從這個角度看,這類新型“擺攤”對建立更加包容的城市有著特別意義。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