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個中國醫師節:“B超神探”等80位醫師獲頒“醫師獎”

80名來自全國各地,從院士到鄉村醫生,涵蓋了婦產科、兒科、麻醉科、全科、中醫科、口腔科等35個臨床專業的醫師獲得“中國醫師獎”。
2017年11月3日,國務院批復了原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申請設立“中國醫師節”的請示》,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
對于設立醫師節的意義,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第一是提升醫生職業的榮譽感,第二是推動全社會對醫生群體的關愛,第三是推動醫生行業的職業精神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
“中國醫師節”是繼教師節、記者節、護士節之后,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第四個行業性專屬節日。
339萬執業注冊醫師和90萬鄉村醫生度過首個醫師節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獲悉,中國醫師協會從2011年開始就積極呼吁設立中國醫師節,并先行組織了由中國醫師協會內部創辦的“醫師協會醫師節”活動。如今,國家層面設立“中國醫師節”對全國醫生來說具有更重要意義。
張雁靈表示,國家設立“中國醫師節”,不但在全社會進一步提高了醫生的社會地位,同時有利于推動各級相關部門改善和解決醫生的執業環境、生活待遇、發展空間等方面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形成尊重醫生、關愛醫生的社會風尚。
眾所周知,中國醫生的數量和醫療需求差距很大。一方面,醫生面臨工作超負荷的生理壓力;另一方面,醫生也面臨著晉職晉級、考試考核、教學科研和醫患關系緊張的心理壓力。
醫師協會連續幾年對醫生執業狀況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醫生的健康問題應當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關心。
此外,張雁靈說,設立“中國醫師節”,還是對行業自律的一種促進。中國醫師協會今年7月上線了醫師執業信用管理系統,設立了“紅名單”、“白名單” 、“黑名單”和信用積分系統,請社會公眾監督,對好醫師進行宣傳鼓勵,對有不良執業行為的醫師進行警示和懲戒,促進行業自律,進一步構建和改善和諧的醫患關系。
當前,我國醫師數量穩步增長。截至2017年底,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174.9萬,其中包括執業醫師339萬,鄉村醫生90余萬。
40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人才基礎不斷夯實。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44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達1.82人,每萬人口公共衛生人員達6.28人。
目前,衛生健康領域共有211名院士,61名“國醫大師”;共有67人獲得“白求恩獎章”,59人獲得勞動模范稱號。
在2000-2017年間,醫學科研領域共獲得597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獎勵,其中吳孟超、王忠誠、王振義、屠呦呦和侯云德榮獲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勵。
那么,醫師節當日應該怎么過呢?張雁靈表示,希望在醫師節這天,醫生自身和全社會不要忘記這個有貢獻的群體。
第一,醫生的節日應該尊重醫生的意愿,“他們怎么高興怎么做”;第二,希望全社會能夠關心和關愛醫生,尤其是退休、患病、被暴力傷醫行為殘害的醫生,不應該被遺忘。
張雁靈表示,希望通過醫師節的設立,能夠改善醫患關系,提高為患者服務的質量,并且能夠進一步提高醫生的待遇。
“B超神探”、“60分貝暖醫”等獲頒“中國醫師獎”
澎湃新聞在現場獲悉,此次評選出的80名醫師獎獲獎者,地域分布廣,范圍覆蓋全國大部分省份,大大提升了本屆醫師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獲獎醫師中,平均年齡55歲,最小年齡36歲,最大年齡97歲;涵蓋了婦產科、兒科、麻醉科、全科、中醫科、口腔科等35個臨床專業;推薦人選中既有院士,也有基層醫生代表(占12.5%);獲獎醫師有藏族、土家族、回族、布依族等9個少數民族(占11.0%)。
他們中有享譽國內外的名醫大家,有引領學科發展的院士,也有長期耕耘在臨床醫療一線的專家,還有扎根基層的全科和鄉村醫生。
而包括“B超神探”賈立群、見義勇為救助溺水者的沈醒杭、“60分貝暖醫”江學慶等獲獎醫師事跡均廣為流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名譽主任賈立群是家長心目中的“B超神探”,很多人千里迢迢帶孩子來專門點名做“賈立群牌”B超。
公開資料顯示,自1977 年進入北京兒童醫院工作以來,賈立群通過在自己身上反復試驗,在回聲高低、液體清濁、血流性質和流速、臟器大小和形態中,摸索出兒童超聲圖像的特點和規律,成為我國兒童超聲領域的拓荒者。
2008年2月,賈立群連續檢查出幾十例“腎結石”患兒。他和臨床醫生敏銳地發現這些孩子均有三鹿奶粉喂養史,遂向上級報告。同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曝光。賈立群憑借對這類患兒的超聲檢查經驗,在短短3小時內便制定出了“毒奶粉腎結石”的全國診斷“金標準”。
除了醫術精湛,“見義勇為,醫者仁心”也是很多獲獎醫師的標簽。
2017年10月,一段溺水男子被救助并成功脫險的視頻在網上瘋轉。面對媒體和網友的贊揚,杭州市中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沈醒杭作為當事人卻淡然表示,這只是她從醫25年來養成的職業本能,救死扶傷、不遺余力。
2017年10月1日,沈醒杭和家人到廣西北海潿州島度假,偶遇一名剛被拖出水面的溺水者。出于職業本能,沈醒杭馬上沖了下去,初步檢查后立即對該溺水者實施了胸外按壓,進行心肺復蘇搶救。
據悉,在長達近30分鐘的時間里,沈醒杭跪著用盡全力不停地按壓,實在沒有力氣后,仍指導群眾進行搶救。最后在眾人共同努力下,終于把溺水者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等救護車趕到后,身材嬌小的她才發現已經雙腿麻木無法站立,膝蓋又紅又腫,身體幾近虛脫。
如果說一次搶救是職業本能,那么“60分貝暖醫”江學慶則是幾十年如一日的“職業習慣”。
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主任江學慶從醫32年,他的醫德醫術讓廣大患者贊不絕口。有人專門做過測試,江學慶每次與患者溝通時,始終能將自己的音量控制在60分貝左右,這是人與人面對面交流時最舒服的音量區間,既能夠聽得明晰,又不會顯得吵鬧。
“醫療方面一切按照規范來,怎么讓患者聽了舒服,容易接受,就怎么說而已”,因被媒體和患者“粉絲”親熱稱呼為“60分貝暖醫”的江學慶曾在“走紅”后這樣解釋。
在江學慶看來,與病人的溝通方式很有講究,問診時不是一開始就問病情,而是先與患者拉家常,這樣做能夠迅速拉近與患者的距離,從這些日常生活瑣事中捕捉跟病情有關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評估患者身體情況、有無基礎疾病,更好地制定治療或手術方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