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進餐順序可有效調控血糖指數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抑或兩者兼有引起。長期存在的高血糖,會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無論年輕還是年老,嚴格控制好血糖都是至關重要的事情。通常情況下,對于年輕的糖尿病患者來說,餐前血糖正常值是4.4-6.1mmol/L,餐后正常血糖是4.4-8.0mmol/L;對于年邁的老人來說,餐前血糖正常值是7mmol/L以下,餐后正常血糖是10mmol/L以下。
目前,大部分中國糖尿病患者都伴有餐后血糖升高。餐后高血糖是導致糖化血紅蛋白升高的主要原因,同時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發展相關。控制餐后血糖是促進糖化血紅蛋白達標、防治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重要措施。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飲食對餐后血糖的控制至關重要。但是,比起關注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影響因素,那就是正確的進食順序,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因為人體消化食物的順序嚴格按照食物的進餐順序進行。
中國首份《中國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將“蔬菜-肉類-主食”的進餐順序作為核心推薦意見之一。吃飯前,可以先喝一小碗湯,宜清淡,可以增加飽腹感,減少主食的攝入量。不喜歡喝湯或高尿酸患者可以喝水代替。喝湯后吃蔬菜,以綠葉蔬菜為佳,熱量低,吃多了也不會讓血糖長得太快;而且青菜纖維素多,可以很好地控制攝入量。吃青菜的時候可以搭配肉類,肉類的量控制在150~200克左右,不要過量,不然會增加總熱量,不利于血糖控制。最后吃主食,經過前面食物的攝入,胃容量被占據大半,可以有效地減少主食的攝入。而在主食的選擇上,糖尿病患者盡量選擇雜糧饅頭、雜糧米飯等粗糧制品,粗糧在體內消化時間長,血糖升高速度慢,在控制血糖方面比吃精制大米、精制面粉制品好。另外,糖尿病患者還要盡可能地控制進食的速度,每餐進餐時間控制在15-30分鐘左右,這個也是避免血糖快速上升的重要方法。
據一項研究數據顯示,被納入226例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改變患者每一餐的飲食總量及食物種類情況下,將患者原有飲食內容的進餐順序進行調整,干預3個月后,患者早餐、午餐及晚餐后的血糖分別較干預前降低10.8%、3.4%和11.9%。
綜合中國及國際研究,進餐順序對餐后血糖的作用機制涉及胃排空、胰島素等多種途徑。目前,研究人員還在就改變進餐順序對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管理的應用進行不斷探索。今后的研究將致力于探索在改變進餐順序的過程中,不同的食物量和組成以及相鄰食物間隔時間的效果比較,以總結出最佳飲食方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