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現場|黃浦江畔,看從拉斐爾到懷斯的“六百年巨匠”
從文藝復興的拉斐爾、巴洛克的魯本斯、洛可可的華托、現實主義的庫爾貝到印象派的馬奈、梵高,直至現代藝術布拉克、馬蒂斯、康定斯基、夏加爾、歐姬芙、懷斯……70幅來自近70位藝術大家的繪畫杰作云集黃浦江畔,呈現一場跨越600年的藝術之旅。
6月21日,“六百年之巨匠:來自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的杰作”在上海浦東美術館開幕。展覽以八個空間梳理自文藝復興至戰后的“西方美術史”。據悉,此次展覽是西班牙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下簡稱“提森博物館”)建館以來的首次大型國際展覽,展出作品均為第一次亮相中國。

展覽現場,魯本斯的作品《維納斯與丘比特》
在浦東美術館二樓,引導觀眾進入展廳的長墻從15世紀北方文藝復興為起點,以時間軸的形式普及著西方美術史。當一路走過16世紀的風格主義、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18世紀的巴洛克、洛可可、19世紀的自然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再到20世紀的表現主義、俄羅斯先鋒派、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直至戰后抽象表現主義和波普藝術……此刻走馬觀花式看過的繪畫史,將在觀眾走入展廳后得到拓展和補充,而時間軸則始終在展覽中出現,講述著作品誕生的時間、地區和流派。

展覽入口處,介紹西方繪畫史的時間軸
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藝術館長吉列爾莫·索拉納(Guillermo Solana)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采訪時說:“雖然此次展出的僅有70幅作品,卻包括了文藝復興以來幾乎整個西方繪畫史。目前提森博物館藏品有700余件,此次帶來了10%的館藏。提森博物館的藏品包括了各個時代和風格的作品,這也印證了提森男爵收藏作品時的想法——將西方繪畫史納入。所以此次展覽不是聚焦于某個時代,而是提供了廣角性的視角?!?/p>
展覽現場
陸家嘴集團副總經理、浦東美術館董事長李旻坤表示,此次展出的70幅作品中有12幅被重點提出,并設有專門的展板來告訴觀眾如何欣賞作品?!罢拱鍍热莅俗髌繁澈蟮墓适?,以及對魯本斯描繪的維納斯手上的珍珠、拉斐爾的胡須等細節的解讀。這是首次嘗試,希望能給觀眾帶去更好的體驗。同時,提取展覽作品的元素對場景進行布置,為觀眾帶來沉浸式感受?!?/p>
據悉,提森博物館的收藏始于德國企業家奧古斯特·提森之子海因里?!ぬ嵘?,他于1926年完成了首筆重要購藏,之后持續購入不同流派古典大師的經典杰作。他去世后,其子漢斯·海因里希接手了這一事業,并在1961年開始收藏為父親所輕視的現代繪畫。整個收藏的發展見證了兩代人的熱情和努力。1992年,提森博物館在馬德里開館,不久后其藏品被西班牙政府購藏。

展覽出口處,源自作品中人物的指示牌
面孔:由男性到女性、由客觀到主觀
肖像畫是提森博物館館藏中最具代表性的繪畫體裁。展覽以15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面孔開啟:首件作品是羅希爾·范·德魏登(傳)創作于1464年的木板油畫,展現了一個坐姿男子的肖像,他的具體姓名未知,但細節刻畫精確、五官分明。羅希爾·范·德魏登是文藝復興時期佛蘭德斯畫家,是15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但他去世后,其名字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直到20世紀才被重新肯定。

展覽現場,羅希爾·范·德魏登(傳),《男子肖像》,木板油畫,1464年,
這一部分出現了不少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比如,為美第奇家族畫下眾多肖像,構建冷酷而優雅的宮廷畫風的布龍齊諾。根據他同時代的藝術理論家瓦薩里的說法,布龍齊諾是蓬托莫的學徒,畫風受老師的影響,在大部分職業生涯里,充任美第奇家族的宮廷畫家,并1563年參與創建繪畫學院。展覽中《穿著盔甲的科西莫·德·美第奇》是科西莫·德·美第奇的官方形象,并被用于政治及其他宣傳場合中,也被作為禮物。這件作品目前已知的版本共有20多件,展出的這件被認為是藏于烏菲齊美術館原型的另一個版本。兩者間最明顯的區別在于畫面的背景,藏于烏菲齊的原型為藍色帷幕,這件則為綠色。巧合的是,目前烏菲齊的版本正在黃浦江對岸的東一美術館展出,觀眾也在面對原作比較。

展覽現場,布龍齊諾的作品《穿著盔甲的科西莫·德·美第奇》,約1545
展覽中,作為知名的文藝復興畫家無疑是拉斐爾,其《年輕男子肖像》以柔和的色調描繪了一個青春期男子的半身像,他側身面向觀眾。有研究者認為,畫中的男子若不是亞歷山德羅·德·美第奇(即之后的佛羅倫薩公爵),便是皮埃爾·路易吉·法爾內塞。拉斐爾去世于1520年,這件作品大約在1518至1519年創作,被認為由拉斐爾在其最親密合作者的協助下完成,其中包括朱利奧·羅馬諾這樣重要的藝術家。

拉斐爾及其助手,《年輕男子肖像》,約1518—1519年,木板油畫,43.8x29 厘米,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館藏

展覽現場
此外,伯恩哈德·斯特格爾筆下的紳士以及老盧卡斯·克拉納赫所繪的查理五世肖像也值得細細品讀。另一件(傳)小漢斯·霍爾拜因所繪直徑僅11厘米的《托馬斯·克倫威爾》則將觀眾帶入都鐸王朝。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查理五世肖像》,1553年,木板油畫, 51.2 x 36 厘米,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館藏

展覽現場,小漢斯·霍爾拜因所繪直徑僅11厘米的《托馬斯·克倫威爾》
進入17世紀巴洛克時代的空間,魯本斯的神話題材作品《維納斯與丘比特》格外醒目,這件作品被認為臨摹自現已失傳的提香作品,畫中的維納斯對著丘比特手中的鏡子凝視著自己,鏡中呈現維納斯面孔的另一角度。整件作品充滿著活力和豐盈之美。

彼得·保羅·魯本斯 ,《維納斯與丘比特》,約 1606至1611年,布面油畫, 137x111 厘米,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館藏
更為讓人記憶深刻的面孔是19世紀印象派畫家馬奈的《女騎士》,這是2011年巴黎奧賽博物館“馬奈——現代藝術締造者”大展的海報作品。自由、隨性的運筆所營造鮮活的氛圍,讓畫面在沉靜中帶著動感。“馬奈所追隨的是庫爾貝所開創的現實主義的道路,庫爾貝也曾描繪過女騎士的形象,給人順從的感覺。但是馬奈的《女騎士》更英氣、勇敢、自信。畫中的手套在當時很時尚,給人感覺是一個女性解放的行為,是近代女性形象的代表?!奔袪柲に骼{說,“原本馬奈希望這件作品參展1883年的展覽會,但還未完成便過世了。雖然未完成,但觀眾能夠清楚地看到馬奈創作這幅繪畫時的自信,不帶絲毫猶豫。”

展覽現場,愛德華·馬奈,《女騎士》,約1882年,布面油畫, 73x52 厘米,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館藏
19世紀下半葉威廉·梅里特·切斯的《穿和服的女孩》是當時歐洲“日本風”盛行的產物。與馬奈《女騎士》的形象完全不同,畫中充滿的裝飾品,畫中女子仿佛也成為了一個裝飾品。博納爾所描繪的《米西亞·戈德布斯卡》是巴黎世紀交匯之時的名人,是許多藝術家的繆斯女神?!捌溆蒙头諊屓讼氲?7、18世紀法國國王的情人肖像,也像是一個裝飾品?!彼骼{說。

威廉·梅里特·切斯,《穿和服的女孩》,約1887 年,布面油畫, 89.5x115 厘米,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館藏

展覽現場,皮埃爾·博納爾,《米西亞·戈德布斯卡》,1908年
展覽距今最近的作品是1980年拉斐爾·索耶的《自畫像》,距離展覽首件作品1464年羅希爾·范·德魏登(傳)的《男子肖像》跨越了五百多年?!八鼈兌枷褚黄獓烂C的現實主義散文,展示了客觀現實、特殊現實、此時此地的現實。在西方繪畫傳統中人物是永恒的主題。”在比較兩件作品不同時,索拉納說:“羅希爾·范·德魏登是為雇主而畫,他所認為的現實就是精確地描繪每一處細節;索耶更多把繪畫作為一種有趣的媒介,并主觀性留下了更多的空間,這也是西方現代藝術演變的另一個特征?!?/p>
展覽現場,拉斐爾·索耶,《自畫像》,1980年
風景:從荷蘭平原的舒緩到德克薩斯的顫動
17世紀開始,各類獨立繪畫體裁紛紛確立,藝術家們開始在不同體裁上有所專攻。其中最受歡迎的領域之一便是風景畫,尤其是在荷蘭,帕蒂尼爾是16世紀歐洲北部風景畫的杰出先驅。此后,赫庫勒斯·皮特松·謝哲斯、 范·勒伊斯達爾等畫家從天空、田園的角度描繪他們所見的荷蘭風景。

展覽現場,雅各布 · 伊薩克松 · 范 · 勒伊斯達爾,《須德海附近穿越農田的道路》,約1660至1662年 ,布面油畫
梅因德爾特·魯貝茲·霍貝瑪的作品《林地池塘》是展覽風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從田園到林地,霍貝瑪建立了一種新的風景畫類型?!皩Ρ日褂[中美國人喬治·英尼斯的作品,就可以發現霍貝瑪對兩世紀后的畫家的影響。對17世紀的荷蘭風景畫的臨摹也是后世畫家學習重要部分?!彼骼{說。

梅因德爾特·魯貝茲·霍貝瑪,《林地池塘》,約 1660至 1663年,布面油畫, 68.9x90.2 厘米,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館藏
索拉納還著重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了18世紀威尼斯畫派卡納萊托的《從威尼斯圣維奧眺望大運河》,他的作品此前曾在上海博物館的展覽中亮相。“卡納萊托有許多描繪威尼斯的作品,他將威尼斯的街景作為‘歌劇’的背景,畫面中除了有威尼斯宏偉的宮殿和議事廳外,還能看到街頭卑微的乞丐、破舊的房子、貢多拉船上的普通百姓?!稄耐崴故ゾS奧眺望大運河》并沒有反映威尼斯最美的一面,而是比較破的一面??{萊托其實是一個現實主義的畫家?!?/p>
卡納萊托(吉奧瓦尼·安東尼奧·卡納爾),《從威尼斯圣維奧眺望大運河》,約1723至1724年,布面油畫, 140.5x204.5 厘米,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館藏

《從威尼斯圣維奧眺望大運河》(局部)
沿著時間順序,法國現實主義開創者庫爾貝、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后印象派畫家梵高的作品一一亮相。

古斯塔夫·庫爾貝,《溪流》,1866 年,布面油畫, 114x89厘米,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館藏
“《溪流》是庫爾貝職業生涯后期的經典之作,畫家描繪了故鄉森林的場景。庫爾貝開創的現實主義風景與17世紀的風景畫不同,給人一種內心深處的感受,他以一種內省的方式看大自然。畢沙羅1871年的作品《馬爾利樹林》給人一種走入樹林、引人入勝之感?!彼骼{說,“此時的風景已經不是17世紀所表現的開闊的天空和地平線?!贝撕箬蟾叩摹栋柪盏难b卸工》又是一次風格的轉變,畫中他放棄了點彩派與印象派的畫法,以強烈的色彩表達情感。

展覽現場,畢沙羅1871年的作品《馬爾利樹林》

文森特·梵高,《阿爾勒的裝卸工》,1888年,布面油畫, 54x65厘米,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館藏
在眾多展出的風景作品中,索拉納尤其關注的是“橋社”創始人之一恩斯特·路德維?!せ<{的《雪中的容克博登》。對此索拉納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在采訪中,拿出手機中收藏的不少中國山水作品與之比較,其中重要的是明清畫家仿宋代米芾的作品,在上海的幾日,他也去了參觀了上海博物館。

展覽現場,恩斯特·路德維希·基希納,《雪中的容克博登》,約1936至1938 年,布面油畫, 100x120厘米
“基希納是非常重要的德國表現主義畫家,他從德國搬到瑞士,住在靠近阿爾卑斯山的地區。通常西方畫家描繪風景與中國畫家接近自然、描繪山水的方式截然不同。但《雪中的容克博登》卻與中國山水畫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彼骼{說,“他沒有用白雪覆蓋這座山。他讓山變得黑暗、沉重。但是在山下,他設置了一個巨大的‘留白’ 區域。這正是許多中國畫家幾個世紀以來所做的事情,他們把云(有時是水),放在山下,使山呈現一種向上的趨勢,仿佛山像云一樣被抬到空中。這種山與云的交流對中國畫而言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從這幅畫中所感受到的。”

路德維?!せ<{,《雪中的容克博登》(局部)
而在展覽的尾聲,美國現代藝術之母歐姬芙的晚期作品《來自大平原 II》也格外奪人眼球,桔黃之間鮮艷的色調,像是雷電,似乎有一種讓整個平原顫動。

展覽現場,歐姬芙的1954年的作品《來自大平原 II》(右);左為多梅尼科·格諾利1967年的作品《扶手椅2號》
展覽還展出了康定斯基的《穆爾瑙:約翰尼斯街盡頭》這是其通往抽象之路的重要前奏;馬蒂斯的《黃色花卉》中,預示著野獸派時期的行將到來……由此20世紀以來數個表現主義團體,以及俄羅斯先鋒派、立體主義、抽象藝術等逐一興起,并延續至“戰后”藝術中心由歐洲向美國的轉移。

展覽現場,康定斯基的《穆爾瑙:約翰尼斯街盡頭》(左)和馬蒂斯的《黃色花卉》

展覽現場,安德魯·懷斯,《我年輕的朋友》,1970年

展覽現場,立體主義畫家喬治·布拉克的作品《圣丹尼斯卡?耶公園》,1909年
除了以70幅件作品講述600年西方繪畫史外,6月22日展覽公眾開放首日,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藝術館長和行政館長將一同與浦東美術館館長進行對談,為觀眾講述展覽背后的故事及美術館運營之道。其后,提森藝術館長吉列爾莫·索拉納還將帶來講座,剖析西方藝術的演變。
注:展覽由上海陸家嘴(集團)有限公司出品,浦東美術館與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西班牙)聯合主辦,展覽將持續至11月12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