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七夕虐“狗”逼婚…難道單身有“罪”,結婚無“罪”?
根據民政部數據,截止到2018年,中國的單身人口近2億人次,其中適婚單身青年“被逼婚”比率高達86%,這意味著幾乎每一個中國單身青年或多或少都曾被逼婚過。面對逼婚的壓力,當今單身青年會作何反應?為何當下單身現象會成為一種社會問題?
目前,中國有近2億人單身,相當于總人口的七分之一,第四次單身浪潮來襲。與前三次單身浪潮不同的是,本次浪潮不是由于離婚率升高導致,而是由于當下青年更多的主動選擇了單身。


“到了年齡就應該結婚,一代接著一代。可是現在的孩子們好像都不太在乎自己的個人大事。實在被我們父母逼的受不了了,才相個親,敷衍一下,搞的我們做父母的十分著急。”年過六旬的吳阿姨在一個相親大會上這么說。這種替孩子著急也許還只是比較溫和的做法,有的父母卻將這種急切一種更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
在重慶,一位單身青年冉先生在朋友圈曬出母親以逝去的外公為要挾,逼他早點結婚。
在陜西,31歲的男子遭逼婚,父母到他開的餐飲連鎖店里堵門砸店。
在長沙,一位28歲的劉小姐,母親花了1380元在網上買了顆桃樹,想讓女兒走桃花運。
在上海,以為35歲的單身青年被父母逼婚逼到跳樓... ...
無論父母的做法溫和與否,這些方式都指向了一個詞——逼婚。而今年2月,據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逾七成的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由此可見,“逼婚正當時”,它正在由家事演變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三個平臺對于該話題的關注數量不盡相同可能是因為不同平臺的用戶數量本就有差別,但將這些數據加總我們還是可以看出,當下年輕人對于“逼婚”話題的關注整體持續上升。雖然在2017年在這三個平臺上的話題數略微下降,不過在2018年話題數又反彈,截止到2018年5月,逼婚話題數已經超過2017年的數量。
隨著“反逼婚”的情勢愈演愈烈,在這些網絡平臺上,對于婚戀的負面態度也開始逐漸增長。


雖說是“反逼婚”,但不意味著“不結婚”,雖然越來越多人加入“反逼婚”小組,但是這些群組卻不是勸別人不要順便結婚的群,相反更多人都在群里表示想談戀愛,求對象。

可見,單身群體充滿著矛盾,一方面他們也渴望能偶遇上真愛,走進婚姻的殿堂,可又奈何不了因為父母逼迫而帶來的焦慮——這些年輕人想結婚又怕辜負期待,不想結婚有敵不過現實的壓力。他們通過豆瓣、知乎和貼吧平臺來表達自己對于 “逼婚”現象更真實的看法,并試圖宣誓自己關于戀愛的主權,從而示威向上一代人的逼婚壓力。同時,我們也看到,年輕人在這三大平臺上關于戀愛的討論,也許也是在試圖為自己的婚姻幸福找到新的出口。
五、兩代人的成長經歷時間線
正如《透明人》中所說,“父母的狹隘顯而易見,我們的狹隘卻難以自查。”年輕的孩子怪父母不懂得自己的世界,可是孩子們又何嘗懂得父母的孤獨與無奈呢?那些“逼婚”的父母,多是經歷過“知青”、“文革”的那一代,而他們特殊的經歷也就帶來了與當下自我意識強烈、從小就備受關注的年輕人價值觀上的沖突。
那么,父母和子女和成長過程中的經歷是怎樣?

但沒有誰比這一代父母更能體會到“被耽誤的滋味”,從前“上山下鄉”的經歷也能讓他們體會到條件的重要性,所以,與其說他們的擔憂指向婚姻,不如說他們是希望兒女們能夠過上“更平穩”、“更不被耽誤”的人生。
其實單身與結婚都沒有原罪,兩代人觀念的差異也不該成為“逼婚”現象的最終歸因。價值觀本身并沒有對錯之分,錯的是有效地溝通渠道并沒有在子女與父母之間建立,而相互理解或許就在那一瞬間轉瞬即逝。
年輕人越長大,天地越廣闊,而父母的世界卻隨著年老逐漸囿于“兒女”這個小圈子,也許,婚姻是父母能與兒女在當下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中討論的唯一話題吧。
文/賀明靜、岳傲南
靜態圖/許多
交互圖表/賀明靜、岳傲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