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條年輕人新的自我救贖之路

《重啟人生》劇照
01主動延畢的在校生
姜偉卿感覺今年夏天格外的炎熱、焦躁。
他躺在宿舍的床上,望著天花板,回想起過去十六年的讀書生涯,是分數一路主導了他的人生,就算是高考678分也只是換來了當時看起來很體面的專業,自己像是人生列車上的乘客而不是司機。
大學四年他沒有掛過科,畢業論文也早已完成,今年的畢業原本只差臨門一腳。
但幾個月前,姜偉卿還是向學院提交了延畢(延遲畢業)申請,在他們這個985院校的畢業班里,大家一半考研、一半考公,再除去已經保研的同學之外,真正去就業的占比竟然不足20%。
學院對延畢的態度頗為“曖昧”,很清楚大家心里打的“小算盤”,于是一拖再拖,直到上個月月底才簽字蓋了章,姜偉卿心里的這塊大石頭也總算落了地,接下來自己將有半年的時間可以繼續準備公務員考試。
在過去,延遲畢業是一個很負面的標簽,通常是因為考試掛科、論文未通過、沉迷游戲的情況下,當事學生被迫作出的一種選擇。
但是如今,大學畢業生就業環境復雜、考公考編競爭形勢越發激烈,留給他們做選擇的時間并不多,于是一些新的共識悄然達成——通過主動延畢來保留應屆生身份,為自己多爭取一點時間和機會。
大家之所以對應屆生的身份如此在意,是因為這個身份,在接下來的擇業中能帶來不小的優勢。
首先,在找工作時,應屆生天然多了一條投遞渠道:校招。
區別于在社會這個大染缸里和老油條們硬碰硬的社招,校招通常是學校對企業的一種邀約,專門面向應屆生的招聘專場,一些國企、央企的校招的名額都遠多于社招,因此,應屆生拿到一個滿意的offer的概率就大了很多。
另外,像深圳、成都、杭州這樣的一二線城市,也會給應屆生提供落戶的機會和人才補貼。
對于繼續考研來說,應屆生身份的優勢倒不明顯。唯一一點區別就在于考研的預報名:部分地區可能不允許往屆生參加預報名。
其他考研初試、復試對于報考同一院校的應屆生和往屆生來說,基本上都是統一的考核標準,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
但對于考公人來說,應屆生的身份就格外重要,往往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
國考、省考、以及事業編的招聘考試中,越來越多的崗位僅限應屆生報考。國考僅面向應屆生的崗位占58.2%,幾乎一半以上崗位只招應屆生。

姜偉卿說,一些學長學姐甚至為了考公,特地考個2年的專碩來刷新應屆生身份。
如此看來,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延畢看起來的確是規避風險方式中成本最低、回報最高的一個解決方案。
多出的幾個月或一年,在漫長的人生中并不算長,但延畢,卻給年輕人爭取了一些喘息的時間。
他忽然想起高考前,老師曾把高考形容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后來才明白,原來高考只是獨木橋的起點,自己的路才剛剛開始。
02在職考研的打工人
95后李可,在28歲這一年,決定去申請讀中外合作辦學的碩士。
在此之前,李可參加過兩次全國研究生統考,均未上岸。她發現人一旦走出學校參加了工作,就很難再靜下心來讀書備考,這也讓李可倍感挫敗。
之所以選擇繼續讀研這條路,主要還是來自于職場的壓力。這幾年李可所在的互聯網行業已然失去了昔日的風光,即便同事之間暗自內卷,也并未給業務帶來實質性的起色,裁員時不時地就成了公司里的主旋律。
比起擔心當下會失去這份工作,她更擔心的是,在找下一份工作時自己好像并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競爭力。
“就是很焦慮,感覺太久都沒有進步了,這種狀態很不好,所以想要通過繼續讀研來提升自己,給焦慮一個出口?!?/p>
《八零九零》劇照
不同于本科畢業后直接讀研,工作幾年后再選擇讀書,需要放棄和投入的東西都很多。
比如,工作之余要抽空上網課備考的時間成本、高昂的學費支出這一經濟成本、以及不確定的機會成本——拿到碩士學位,也并不一定就能帶來更好的工作機會。
但李可還是決定去試試,讀讀書也好過就這樣“坐以待斃”。
中外合作辦學的院校,學費普遍都在10萬-40萬之間,可選擇的專業又很少,主要以MBA工商管理為主,她問朋友自己是選工商管理還是再看看別的專業。
朋友干脆地回答:“現在哪有企業需要你來管理???”
李可聽完“撲哧”一下笑出了聲:“還真是,哪有企業需要我來管理……”
最終,李可選擇了教育學上岸,一方面是她對教育是真的感興趣,剛畢業時還做過一段時間的民辦小學代課老師;另一方面,她考慮的是自己未來也會有孩子,也算是一種知識儲備了。

因為不敢一個人住酒店,李可五點坐地鐵出發去參加另一座城市當天的碩士入學考試
在李可的研究生同班同學中,有二十出頭剛本科畢業繼續深造的年輕人,也有四十多歲頭上已經生出了白發的中年人。
每個周末一天半的課程,對于在職學習的同學來說并不算輕松,但李可仿佛找到了那種久違的成長所帶來的快樂。
在她看來,盡管這個年齡繼續讀書,的確不具備太高的“性價比”,體力和精力也不如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但像她這樣經過了幾年職場歷練的同學,對自己也都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因為目標性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也更加地自主和專注。
“28歲之前,我一直在追求一種確定性,想要得到確定的回報、害怕失去工作、擔心不被他人認可,但現在,我知道不確定才是人生常態,要低頭走好自己的路,每個人都有各自要到達的終點。”
03全職考編的失業人
像姜偉卿和李可這樣的年輕人,因為人生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總是覺得未來的日子還很長。
而老年人又因為生活的變化很小,不太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
只有中年人,總是能明顯地感覺到時間不夠用了。
的確,留給33歲還想要“考編上岸”的鄭彤的時間只有2年。年齡35歲以下,是報考公務員的第一道門檻。
在此之前,鄭彤經歷了生完孩子后所在崗位被替代、孩子又年幼無人照顧,最后被迫當了3年的全職媽媽。
原本計劃著等孩子上幼兒園后自己就可以去工作了,結果趕上全球經濟都不景氣,負增長、衰退、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在熱搜上持續滾動,想找到一份工作著實不容易。
和丈夫商量之后,鄭彤決定考公,全家人都很支持,她為此花了幾萬塊錢買課。想要成功上岸,難度不小,要求實力與運氣并存。
鄭彤做了一張滿滿當當的時間計劃表,每天把孩子送上學后,就開始跟著老師上網課、做筆記,晚上孩子睡著后,她還會繼續再學習一個半小時,課程一刷二刷是基操,四刷五刷才是常態。
備考的每一天,整個人都被暴躁、痛苦、想放棄這樣的情緒所充斥。
她說這是她這輩子最認真學習的時候,即便是在高考前,自己也沒有如此全身心地努力投入過。
但鄭彤覺得沒有更好的選擇:“現在干什么都難,考試反倒成了最簡單的,說到底考試只需要和自己對抗?!毕啾容^“996福報”的工作制度、“35歲中年危機”、入職即“畢業”的裁員,體制外的現實很沉重,而“編制”在我們國家一直都有著獨特的優越性,因為既穩定、社會地位又高。
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動蕩的就業市場上更是顯得彌足珍貴。
數據顯示:2023年,國家公務員統考通過資格審核查驗人員數量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68:1,就如今的就業形勢來看,鄭彤明年參加考試的競爭并不會比今年小。
那就意味著,她至少需要打敗剩下的67個人才能“上岸”,其中不乏像姜偉卿這樣有著豐富考試經驗、全身心在校備考的對手。有人調侃說,這是遇事不決,繼續上學。跟當年上學時,一焦慮就會開始背單詞的狀態一模一樣。
也有人說,幾十萬的在職研究生學費和幾萬塊錢的考公買課費,拯救的不是自己,而是老師們的中年危機。
但換個視角來看的話,能夠選擇繼續學習,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誠意。
在大勢面前,普通人無力改變。百戰歸來再讀書,這是一條年輕人新的自我救贖之路。這也意味著他們還在想辦法、還在盡力地去適應、去尋找出路……
- THE END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