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拾身邊 | 麥禹霏:傳承這件事:傳統戲曲之潮劇

傳承這件事:
傳統戲曲之潮劇
作者 | 麥禹霏


中午12點,緯恬抵達演出場地的后臺。放下東西,便開始了漫長的化妝過程,邊化妝邊翻看著今晚演出的劇本。化完妝之后,開始做發型,有時候貼發片就需要長達45分鐘到1小時的時間。演出前,需要先熱個身、開個嗓,再到臺上走臺、試麥。在短暫的休息后,快速地吃個便飯,換好演出服裝。一切準備工作完整就緒。傍晚7點,鑼聲響起。演出正式開始......
這是緯恬的一天,也是潮劇人的一天。
緯恬是一位年輕的潮劇演員,來自新加坡。19歲的緯恬目前還在上學,但她把大部分業余的時間都留給了潮劇,經常在國內外出演各種大大小小的潮劇演出。她是潮劇的新星,也是傳承與傳播潮劇這門傳統戲曲文化的年輕力量。上述所描述的就是緯恬的一天,每次從開始的準備工作到正式的演出都需要花至少5個小時的時間。如果下午演出,所有的演員大概在早上7點就需要到后臺回合。從看劇本,學會劇本內的唱段,與專業老師糾正咬字,到動作的編排,再到最后與其他潮劇演員的多次合練,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有些演出會演唱段,也就是從一些流傳已久的潮劇劇本中所截取的經典片段,有些會演一整個全連劇。一個全連劇的準備工作可能就已經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雖然忙碌,但緯恬沒有任何的抱怨,因為她熱愛潮劇。
提及戲曲,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京劇。那潮劇又是什么呢?潮劇,又稱潮州戲、潮音戲、白字戲等,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6年,潮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潮劇由宋元南戲衍化而來,經過明清時期的發展,博取了戈陽、昆腔、正字、西秦、外江諸劇種之長,并受地方方言的影響和地方民間藝術的熏陶,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劇本語言注意本色又重文采,大量運用方言、俚語、歇后語,比興生動形象,意趣盎然;唱腔和伴樂輕婉低回、抒情優美、富有變化。潮劇的一些傳統經典劇目包括《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等。
這是潮劇,也是緯恬熱愛與堅持的一件事。
緯恬全家都是正宗的潮汕人。小時候有那么一段時間,是外婆忙著照顧緯恬。緯恬的外婆是一個潮劇迷,平日里會聽潮劇,喜歡一個叫陳楚蕙的潮劇演員。在外婆的熏陶及影響下,緯恬耳濡目染,可以說在一兩歲時就已經開始接觸潮劇。“小時候,我會穿爸爸的長袖衣服當水袖甩,模仿潮劇演員的唱腔。”緯恬小時候經常在家里模仿潮劇演員的動作、表情和唱腔。看出女兒非常喜歡潮劇,緯恬的媽媽就找了專業的老師,一個禮拜上一次課。就這樣,3歲的她,開啟了人生的第一個潮劇演出。6歲演《告親夫》,15歲演《劉明珠》。就這樣過了16年,緯恬對潮劇的熱愛沒有遞減,反而愛得更深了。其實最先吸引她的是潮劇演員精致的妝容和華麗的服裝,但在真正的接觸與了解后,讓緯恬深深被吸引的則是潮劇本身的魅力。
緯恬所在的新加坡南華潮劇社,創立于1963年,創辦于一群志同道合的潮劇愛好者。南華潮劇社是個非盈利社團,成立的宗旨是為了一同研究戲曲,弘揚潮人優秀傳統文化。社團內許多社員本身都不是潮州人,甚至有人完全聽不懂潮州話,但他們因為熱愛潮劇而團聚。社團平時會有很多演出的機會,偶爾也會邀請來自中國戲曲學院等專業的戲曲老師來授課。緯恬在社團內是年齡偏小的成員,但她非常活躍,經常參與社團舉辦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潮劇演出。由于是非盈利的慈善機構,演出都不會有什么工資,只是補貼成員一小部分的費用,但即便如此,大家依然堅持在臺上表演。“我們一般演出的排練都是在傍晚7點半左右”,這是因為絕大部分的成員都有自己的一份工作,經常在下班后趕過來排練。為了配合大家的時間,排練通常都在晚上進行。除了上班人士,團隊內也有許多已經退休的成員,他們選擇在退休之后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愛的事。社團內目前最大的演員是70多歲,他從社團創辦的一開始就一直在,現在因為腿腳不太好,所以不會參與演出,但還是會過來參加活動。就這樣,一群熱愛潮劇的人經常會聚在一起研究潮劇,“玩”潮劇。
像她一樣熱愛與堅持潮劇的人很多,但不了解潮劇的人更多。
“除了我們少數的幾位年輕演員,最年輕的演員已經40歲左右了”,20歲到40歲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年輕演員,有很大的空缺。潮劇也同樣迎來了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的挑戰:傳承。“很多演員慢慢老去,我們需要年輕一批的演員”。雖然也有不少像緯恬一樣從小就學習潮劇的人,但有一些人學一兩年就不繼續了,堅持下來的人極少。坐標新加坡,人們生長在一個多元種族與文化的環境中,深受多元文化帶來的影響,但這也同時淡化了人們對華族傳統文化的了解與重視。與此同時,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這些傳統文化、藝術與習俗逐漸被人們忘卻、忽略。很多人完全沒有接觸過戲曲等傳統文化,甚至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它存在,更可怕的是,這一部分人并不是少數。即便知道或接觸過戲曲,人們仍持有許多對于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緯恬之前請朋友們來看她演出,但當她提到潮劇、戲曲、搭戲臺等詞匯時,她的朋友們便會聯想到“七月”(七月在新加坡會有各種中元節有關的祭祀活動,其中包括歌臺表演來酬神祭鬼)。遇到這種情況,緯恬都會耐心地跟他們解釋,解除這些刻板影響。最后,當然還有那些接觸過但不喜歡的人,這更是極少數,可能是潮劇形式上太夸張或陌生,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十幾年來都是這樣”,說這句話能感受到緯恬對傳承所面臨的挑戰的一絲無奈。
“身為潮州人,身為華人,應該傳承這門文化,讓后代有機會聽到潮劇。”
談及戲曲,許多人表示“聽不懂”,“不明白”。身為新加坡年輕的潮劇藝人,緯恬認為她有責任傳承這門文化,讓更多人知道戲曲是什么,潮劇是什么。任何的藝術的流傳都是靠人們的熱愛來支撐,只有讓更多人了解這門文化,才會有更多人喜愛它。而只有讓它貼近人們的生活,給人們慢慢學會欣賞它的時間,才能讓更多人注意到它。
現在,演出場所、形式上的改變以及現代技術的運用,已經大大的消除以往所存有的偏見。大部分潮劇演出都是在專業的劇院內進行,而且都會結合現代化的舞美、燈光、LED背景屏幕設計等,提高觀眾的感官體驗,享受這個視覺盛宴。舞臺兩邊的屏幕也設有實時的雙語字幕(中英語),大大降低了欣賞潮劇的門檻,讓不會潮州語的人們也能毫無障礙的觀看潮劇演出。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現在的潮劇融入了許多現代的流行元素與題材。除了演繹經典的唱段以及劇目之外,很多新出的潮劇劇本改編自當前流行的小說,或者更貼近人們生活的話題。比如在2017年,演繹的名為《情斷昆吾劍》的潮劇就改編自一本武俠小說,又比如近幾年也有關于紅頭巾,新加坡本土主題為題材的潮劇劇本。除此之外,像南華潮劇社等社團也在不遺余力地開展多個工作坊,把觸角伸向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還開設了小朋友的潮劇課程,包括潮語、基本功、音樂的教學。緯恬會隨公司的其他成員一起到新加坡的中小學宣講,介紹戲曲文化。近期,他們也推出了以緯恬為原型之一的雙語兒童戲曲繪本《找到了!》,講述從接觸、了解到熱愛潮劇的經歷,以活潑的形式傳播傳統戲曲文化。對于緯恬個人而言,她也用自己地方式努力地傳播她所熱愛的潮劇。2017年,緯恬成為了新加坡旅游局的宣傳大使之一,到不同國家演出,足跡遍布中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和德國,向全世界傳播傳統戲曲文化。緯恬也有到潮劇的發祥地,中國廣東省,潮汕演出。在全球演出的過程中,緯恬談及到國外很多人沒有聽過戲曲,但看了演出都對戲曲表示非常感興趣,紛紛詢問她問許多關于戲曲的問題。這讓她非常的欣慰。
傳承是一件重要的事。
縱觀歷史,有多少傳統文化與傳統手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慘遭淘汰,而在徹底失傳后,后世的人們在面對這些遺留下來的作品時,又表達對作品的欣賞,對這門藝術的失傳而感到惋惜。不只是潮劇,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面臨“傳承”這個挑戰。任何一種傳統文化都具有傳承的意義與歷史價值,都會從不同角度給人類以啟迪。非物質遺產的保護,除了在保護這些千百年來積淀的各種傳統文化形式,還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傳統文化在傳承中華文明、道德文明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在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妨放慢腳步去發掘這些傳統文化的美,給它一次機會,嘗試了解它。在向新科技與技術看齊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被人們逐漸遺忘的美妙的傳統藝術、手工藝、傳統文化。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參與到傳承的過程中。傳播本身就是一種傳承,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傳統文化的存在,去發揚它,留下精神,留下文化。
后記
這次采訪本身也是一次讓我了解傳統戲曲文化——潮劇的機會。如果不認識緯恬,我可能到今天都不會接觸到潮劇。是她讓我了解了潮劇的博大精深,為我解答關于潮劇的各種問題,讓我想要更深入的探索這門傳統戲曲。人人都可以是傳承人,我希望我也能通過自己的一份力傳播這門文化,讓更多人關注這些傳統文化。我一定會找機會去現場看緯恬的潮劇演出,感受潮劇帶來的感官盛宴。
本文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年《影視文化與批評》課程作業,獲得“新青年非虛構寫作集市”優秀作品。
原標題:《重拾身邊 | 麥禹霏:傳承這件事:傳統戲曲之潮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