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座名寺如何帶動地方經濟活力?

海報設計 郁斐
年輕人在上班和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
隨著寺廟在年輕人中“走紅”,一些寺廟相關的文創產品越發火熱。近期,杭州寺廟的十八籽手串走紅網絡,電商平臺上興起了當地人“手串代請”的服務,讓杭州寺廟影響力輻射到全國。
這些年,一座名寺拉動地方經濟的現象屢見不鮮。
知名寺廟作為當地歷史文化的縮影,可以作為一種消費熱點產生溢出效應,輻射帶動當地旅游業和文化產品。比如近期屢屢出圈的氛圍感寺廟咖啡廳,靈隱寺的星巴克,雍和宮的costa, 還有永福寺的慈杯咖啡。
以慈杯咖啡為例,據企查查信息,慈杯咖啡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在長三角各大寺廟景區均有加盟店布局。它的品牌聲明表示,它不僅僅是一個咖啡品牌,還“代表了一種禪意和佛系、社區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符號,植根于中國佛系和禪意的豐富遺產”。
類似的產業還有寺廟周邊的素食主題餐廳,禪意文化主題酒店,以及各種各樣的精品創意文化零售店等等。
從空間上而言,這些文旅商鋪往往散落在寺廟景區周邊,主打實時的旅行體驗和紀念品消費。
由此,寺廟可促進地方文旅活力。據攜程數據披露,今年以來,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310%;其中,90后、00后購票人占比接近50%。
除了物理空間上駐扎在寺廟周邊的商鋪,還有搬到線上的數字化寺廟經濟。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十八籽手串代請服務、類似手串飾品在電商平臺走紅,以及地方佛文化、禪修課程在各大直播空間與社交平臺上流行。據了解,大寺廟禪修班每期逾百人。
在帶動相關市場活動之外,寺廟本身也會產生經濟往來。
關于寺廟的高額收入,多年來存有爭議。宗教機構屬于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不能從事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其財產和收入應當用于與其宗旨相符的活動,比如“自養”,以及公益慈善事業。
實際上,據《宗教事務條例》第二十六條,宗教活動場所的財務和資產管理須接受當地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監督、檢查。一些聲名遠揚的寺廟往往作為當地文物或者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納入市政府行政管理。寺廟的收入在刨去“自養”和“慈善”部分以后,其“吸金體質”也可直接為地方文旅GDP作出貢獻。
盡管寺廟不能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但寺廟可以依法成立慈善基金或參與運營。相對近年發生諸多寺廟商業化的爭議,這種通過成立慈善基金參與社會經濟循環的方式,受到更多認同。
在這類基金會中,善款的發放不得以謀求利潤為目的,但客觀上優化了該地區的經濟分配。比如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會是其中一例。
據報道,該基金會全稱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玉佛禪寺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設立于2009年,由上海玉佛禪寺出資1000萬元創立,聯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共青團上海市委、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共同管理,旨在扶持有志創業的上海普通高校全日制畢業生、外地普通高校的上海生源全日制畢業生(含畢業5年內的大學生)。
這項資助以銀行委貸形式,向審核通過的創業實體或畢業生提供貼息貸款。它不以創業實體的股權和分紅為交換,只能算項目資助,而并非投資。
一些創業公司發展壯大后,也會通過捐贈寺廟或相關基金會,完成柔性的“投資回報”。這種互動之于城市經濟活力,也是一種正向循環。比如,2009年拿到第一屆項目資助的餓了么,曾在2016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捐贈50萬元,用于支持“玉佛禪寺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累計資助創業項目200余個,成功率達80%以上。創業成功案例包括餓了么、盛視天橙、帝亞實業等項目。
總的來看,一座名寺不僅是當地文化的一個符號,也往往與當地歷史文化景觀融合在一起,可輻射帶動本地文旅業、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名寺自身往往也資金實力強大,成立基金會成為寺廟用好這筆資金較為推崇的一種方式,可謂“還之于民”,優化地區的經濟分配。當然,基金會如何選擇項目、開展監督、良性運營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