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秦磚漢瓦,宮闕何年
一塊秦磚,長38.5厘米,寬18.5厘米,厚9.5厘米,重量11公斤;
一塊板瓦,長60厘米,寬45厘米,厚2.5厘米,重量13.5公斤;
一塊筒瓦,當面直徑18厘米,長50厘米,重量3公斤。
秦磚漢瓦博物館,位于西安東南杜陵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旁。陵墓所在地原來是一片高地,潏、浐兩河流經此地,漢代舊名“鴻固原”。李白在《杜陵絕句》中寫“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漢代以來,杜陵一直是長安的游覽圣地,文人學士常會集于此,登高覽勝,并留下了許多詩篇。宣帝少時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選擇陵地,建造陵園。
云紋瓦當隨著高臺建筑的興盛廣為流行。秦漢時期,天下一統,高臺建筑拔地而起,直入云端,這些建筑不僅顯示了統治者高高在上的威嚴和氣勢,也融入了宮廷建筑高聳入云、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瓦當施于屋檐,布以云紋,形象顯示了祥云繚繞、瑞氣東來,更富于天宮色彩。
漢代新出現了刻有篆體文字的瓦當,文字多為小篆書體,排列組織和諧勻稱,布局講究,顯示出質樸渾厚的藝術風格。漢代瓦當在工藝上則達到頂峰,紋飾題材有四神、翼虎、鳥獸、昆蟲、植物、云紋、文字及云與字、云與動物等,其中以四神瓦當最為經典。
四神瓦當有多種版別,皆構圖雍容堂皇,如今也被今人廣泛用于裝飾圖案設計中,堪稱瓦當家族中的“天皇巨星”。象征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成為圖象瓦當的壓卷絕唱。
博物館內共展示了3054塊、2600多個不同版別的瓦當,或由于面積所限,大量瓦當集中展于一墻一臺,也因此形成儀仗般的陣勢,頗為震撼。
該遺址所出三枚瓦當,當面直徑22厘米,為漢瓦中罕見巨制(一般瓦當直徑在18-19厘米左右),邊輪有紋、當面外圍飾連珠紋,為漢武帝御用的祈福長壽的延壽宮建筑用瓦。雖不是孤品,但來自同一宮殿的瓦當在千年后仍同時出現,也是其成為鎮館之寶的原因。
漢代“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踐此萬歲”十六字方磚,根據出土地點的差異,其書風、結體、氣息亦不完全相同。但總體上筆畫流暢開闊,雍容大度,是漢隸當中最富態飽美者,且魏碑之俊俏殷實暫露端倪,兼具了文字之福與書法之美。
瓦當,在某種意義上也能證明當時的歷史。蘄年宮是秦代歷史上有名的宮殿,但對于蘄年宮的確切地址一直眾說紛紜。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鳳翔縣長青鄉孫家南頭村堡子壕秦漢建筑遺址發現了“蘄年宮當”,準確定位了蘄年宮的位置所在。

“日入百金米千石”,不禁讓人想到“文景之治”下,統治者與民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國家經濟發展、物質富庶的景象。在漢景帝陽陵,陵東側墓道內出土的“大官令印”“導官令印”銅印,擺在大量碳化糧食和世上最早的茶葉遺跡旁,與漢代陶俑一同出土的千余件陶塑動物俑,儼然再現了農業大國的面貌。
從“關”字瓦當上,我們似乎能看到要塞之地函谷關的深險;“長毋相忘”瓦當訴說著漢昭帝劉弗陵“長相思毋相忘”的呢喃;透過“單于天降”瓦當,昭君出塞的綿長隊伍伴著悠悠駝鈴回蕩在風中。千年歷史如塵土,凝聚在這一塊塊秦磚漢瓦中,亙古未變。
到處可見到古建筑的影子,
殘舊的門樓,
墻角的瓦當,
街邊的柱礎石、門枕石等。
抓一把泥土,
便可嗅到歷史的味道;
撿一片瓦當,
便可看到生活的影子。

▼





















近代經加工,曾被當做硯臺使用

近代經加工,曾被當做硯臺使用






十六字方磚特寫


本次探訪與成文,特別致謝秦磚漢瓦博物館館長任軍宜。秦磚漢瓦博物館的誕生,背后有任館長與其父任虎成先生兩代人的努力,他們幾十年來不遺余力從民間收集,并開創了由政府、民營企業、收藏家共同創辦博物館的先河。

同時感謝為本文付出的博物館工作人員;更多精彩館藏,親臨方可領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