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純文學時代消亡于丹鳳縣城的書攤
丹鳳縣,讀過幾本當代文學書籍的人大概都不陌生,它是著名作家賈平凹的家鄉。說起來,這座水陸碼頭,人謂九省通衢之地,縣制的歷史并不比賈先生年長多少。據百度,1949年6月1日,首設丹鳳縣,1950年和1958年兩次撤并,1961年10月1日,正式恢復丹鳳縣至今。僅七十年時間而言可謂數易名姓,風雨飄搖。
商山自古名利路。作為連通南北的著名通道,秦之尾,楚之門,地理物利門戶,南方學子由此往長安求取功名,商賈們經古道追逐天下物利,百里蒼山古地留下過太多故事和詩篇??傊?,這是一個有歷史和文化的地方,簡牘與紙張都曾尊貴過。
一
1990年6月,我第一次進縣城。
這一年,我寫了個古裝戲劇本《桃花渡》,內容講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和愛情,在情節上,我努力地讓它出了些新意,但現在看來并無多少價值。劇本起因之一是我此前讀了許多大伯父的藏書,《打金枝》、《轅門斬子》、《武家坡》、《巧合奇冤》等等。起因之二是,那時候的戲劇比小說詩歌要紅火得多,商洛花鼓《六斤縣長》、《屠夫狀元》紅遍中國,這些原本最底層出身的編導作者們因此統統一夜改變了命運。
我把劇本寄給了當時的商洛戲劇研究院院長陳正慶先生。他很快給我寫了回信,希望去院里談談劇本,并留下了一個五位數字的電話號碼。我因此得幸第一次進城,第一次接觸到書攤。
在縣電信局柜臺,我戰戰兢兢地用轉盤式電話機撥通了那個電話號碼,電話那頭是一個少年的聲音,他告訴我,他爸爸去西安開會了,要幾天才回來。我有點懵,不知所措,付了兩元錢的話費,走了出來。
一年后,陳正慶先生調到了省戲劇研究院,無法再聯系他,《桃花渡》被永遠擱置了下來。去年,在老家閣樓上的一口紙箱里,我見到了初稿本,已被蟲子蛀成了網篩。
電信局門口,一溜擺著長長的書攤,花花綠綠,中國當時發行的書刊,這里幾乎盡有。書攤前人頭攢動,男女老少混雜。攤主一律很高冷,一副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樣子,任顧客怎樣討價堅不讓步。
那時候,我正是一位熱烈的文學青年,左鄰右舍能找到的書已被我讀遍,在貧困遮蔽的鄉村世界,得到一冊新書比得到月亮都難,對于我來說,那是個別樣饑餓的時段。這就是我夢里無數次來過的書攤??!真來了,怎能空回,何況口袋里還有余錢。
那真是個讀文學書的年月,無論哪個書攤,都以文學書刊為主打。《人民文學》、《收獲》、《詩刊》、《當代青年》《今古傳奇》……,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當月新刊。說明著這里與當下文學前沿聯系的緊密。
我問,怎么沒有《詩神》?那時候,寫詩的人讀河北石家莊出的《詩神》,《詩刊》雖掌詩界大旗好多年,已顯僵老,精品度遠不如后起之秀。攤主揮手向西:那邊有的是。
縣城西頭,是車站和縣醫院所在地,書攤更鋪張,真是書籍如海,除了期刊,更有雜書,《云海玉弓緣》、《七劍下天山》、《保衛延安》、《小五義》,也有西方名著。最火的是汪國真的《年輕的風》。
我傾囊所有,買了一抱書。心里想,住在縣城真是好。又想,做個書攤主該多好啊。

二
自此后,隔三差五,我就會進城買書。
那時候,從家鄉小鎮上到縣城還沒有正規的班車,一輛大解放,綠漆斑駁,車廂攔腰系兩根雞蛋粗的草繩。這樣的作用是,可以防止乘客們巨大的搖擺力量把車廂撐開了,又可以讓人身有所倚。山路崎嶇而坑洼,一廂人柴禾一樣碼在一塊,騰云駕霧似的來去。在無緣坐乘它的時間里,我無數次艷慕地看著那些去往大世界的人們。
慢慢的,和幾位攤主成了朋友。有一位河北來的老王,可稱忘年之交。老王在丹鳳郵政局門前擺攤已經五年,他是保定人,聽他說,此前就一直做書攤生意,為把生意做得更大,老婆在老家擺,他來到了這里。
老王賣書也讀書,文史知識頗豐富,常讓我云里霧里又無限羨慕。他常捧一部《清通鑒》,讀得忘乎所已。與當時流行的二月河正好相左,對康雍之治他自有一套自己的觀點,他說,以康熙對待文士們的手端態度,他就是個混球。他賣的主要也是文史書籍。我問他賣書掙錢不?他神秘兮兮一笑,我知道了那一笑的內容——掙錢。
有一回他告訴我,他的書來路便宜。原來他的老家有人專門做盜版書,什么書緊俏就做什么書。他說,陳忠實得感謝我們,沒有我們,他傳不了那么遠。我突然想起來焦作的一位書商朋友,他說讀大學時假期掙學費和飯錢,倒騰的書大多也來自保定。除了錯別字多些,紙張差些,于讀者而言,盜版也沒什么不好,多少紙頁深處的事物和思想湮滅無聞,因為地下盜版它們得以留存。
到1999年去礦山打工之前,我差不多讀了十年書,十年里,我把命運理想和山上地里扣出來的收成都壓在了這些書本上。我肚里的一點底子,就是那段時間打下的。記憶特別深的是一對夫妻,兩人共同經營一個書攤,一把架子車,早晨拉來,傍晚收攤,從未間斷。架子車上鋪一張巨大的木板,他們擺的是流動書攤,東西南北到處竄。女的特別能吆喝,男人則訥訥少語,他基本上是個純粹車夫的角色。這位男人,后來成了不著名作家,一副眼鏡,一身總不合體的舊衣服,一張苦臉,像一根苦瓜。在縣城的街上,我總能經常碰到他。丹鳳苦焦,物無產出,人無出路,有數不清的這樣的人群,夢想以文字改變命運。文學害了他們,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也造成了彼此互害。
除了賣書的攤,也有收書的攤。有一位河南洛陽小伙,不叫不喊,一個牌子寫兩個大字:收書。鐵劃銀勾,堪稱書法。他專收線裝書,繁體,豎印。有時一天收到三五本,有時一本也沒有,不知他靠什么生活。我想起小學時,公社土樓地下室有很多這樣的書,那是民兵們從各家的箱底收繳上來的??纱藭r土樓早已不在,人事幾易,問也無處問了。
還有一位攤主,留著當地青年少見的長發,自稱詩人。極善辯,他擺書攤好像不為賣書,是為了和人爭辯。他熟讀愛倫坡、里爾克、馬蒂,甚到熟悉他們的隱密。
整個九十年代,丹鳳縣城有多少以擺書攤為生的人,恐怕誰也不能有一個準確的數字。他們來來去去,生生滅滅,像一茬茬草木。但總的說來,是烈火燒不盡的春草。公辦的新華書店無力與它們對抗,扮起了煙酒皮條客營生。

三
1999年冬天,我開始了礦山打工的生活,山南川北,漠野長風,一去十六年。
十六年里,也有過無數次的回來與離去,每次,我都盡力拐到縣城的書攤上,買幾本書刊。礦山生活苦累而荒涼,書本可以打發那些令人窒息的時間。
漸漸的,我發現書攤的數量在變少,它們的根據地在萎縮,城東城西的書攤都集中到了人口稠密的中街一帶。書的種類也在變化,算命的,八卦的,更多的是學生輔導書籍,純文學書刊基本消失了。老王回了河北,據說做了鍋爐工,肚子里的文史隨著一鍬一鍬煤喂進通紅的爐堂。那對本地夫妻賣起了舊家電,更多的攤主干起了別的營生。當然還有堅持的,比如花白頭發的老張。他原是企業工人,因為改制下崗了。他的書品相好,價錢也硬氣,我一直是他的??汀?/p>
有一天,我從甘肅天水回來,正好有兩個小時候車的時間需要打發掉,我又去了書攤。書攤早非昨日氣象,換上了年輕的新面孔,他們用電喇叭叫賣。
老張正把書往一只編織袋里裝,離天黑還早,他早早收攤了。一起一伏之間,他的頭發更加暴露出花白。他嘟囔說,真是賣不下去了。他對我說,你隨便挑吧,不管好賴,兩塊錢一本。我突然有些難過。為了安慰他,我挑了一大包,給了他五十元錢。不知什么時候,他終于消失了,那個落日黃昏,是我最后一次買他的書。
丹鳳縣城早已不復去年風雨舊亭臺,座座高樓仿佛一夜冒了出來,那些沒有來得及拆建的老房子,像鄉下來的尋親人,蒼老而羞愧。偏偏霓虹燈的光總要打在它們身上,讓它們更加無處藏身。
我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發現縣城的書攤也更加少了。它們被巨大的商業的聒噪聲埋壓在了角落和縫隙里。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有些不適應。醫學上有個說法,說一個人失去了某個肢體器官,很長時間里,他會覺得那個肢體還在,老想著用假想中的它們去完成一些事情。已漸漸不復存在的書攤,那些認識不認識的攤主們,就是我和許多讀書人身上的那個肢體器官。
2015年,為了給孩子高中陪讀,我們全家搬到了丹鳳縣城的一處租住房,也是從這一年,我離開了礦山,長年機器和炮聲的震蕩,聽力幾近喪失,人到中年,不得不重新選擇,開始另一場生活。而當我重新打量將于此生活的這座小城,一切似乎已變得無限陌生。
縣城的規模已經擴大了三倍,據說城東到城西有十公里路程。到處都在建設、促銷,資本的力量無處不在。書攤和報亭徹底退出了舞臺,上場的是各類咨詢、培訓和卦攤。人們的命運飄搖茫然,似乎這是唯一可以打探和把握未來的地方。鳳冠山開發成了旅游點,唯有流了千年的丹江一日小過一日,變得渾濁不堪。
走在快遞員和城管呼嘯穿越的街道上,我常常想起那些書攤,那些擺攤的人們,那些可能早已化作紙漿或塵泥的書籍,心里止不住輕聲問一句:你們還好嗎?
作者簡介:陳年喜,陜西丹鳳人,從事礦山爆破工作十六年,目前在貴州遵義打工。曾在《詩刊》等雜志發表多首詩作,獲2016年中國工人詩人桂冠獎。
鏡相工作室獨家稿件,任何媒體及個人不得未經授權轉載。歡迎記錄真實世界的個人命運、世情百態、時代群像。轉載及投稿都請聯系郵箱reflections@thepaper.cn。一經采用,稿費從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