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原料藥價格暴漲58倍,是誰在背后偷偷漲價?
當《我不是藥神》剛剛用現實敲擊了每個觀眾的心,原料藥的價格就又以“暴漲58倍”的數字敲擊了現實。八月初,撲爾敏這個略顯生澀的詞匯闖進了各大媒體的版面。無論是來自媒體們撲爾敏一個月內從400元/kg漲到23300元/kg的報道,還是主要生產廠家聲明價格穩定在800元/kg左右的聲明,都使得原料藥再次闖入了我們的視野。
原料藥,顧名思義就是生產藥物的“原料”,它的英文全稱是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活性藥物成分),指的是藥物當中的有效成分,是經過充分藥學研究之后可以安全地用于人體疾病治療的化合物。根據中國醫保進出口商會統計,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原料藥生產國和第一大原料藥出口國, 2017年,中國原料藥產品進出口貿易達到378.4億美元,同比增長13.84%。然而與之對應的是近幾年不斷下降的藥企數量和原料藥產量。

一、誰在漲價?
2018年7月23日,遼寧省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采購網發布了一則預警通知, 12個藥品由于原料、企業生產線改造等原因而造成產能不足; 13個藥品由于采購不到原料而停產; 17個藥品以原料藥價格上漲、中標價格低為由不能正常供應。

而撲爾敏、苯酚、冰片等等原料藥則紛紛被媒體曝出價格暴漲,有的甚至高達99倍。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根據天風證券發布的行業研報,原料藥整體自 2015 年底開始提價,2016 年價格持續攀升,呈現前高后低,代表品種如 VA、VE 等。進入 2017 年,上半年部分品種價格持續下行,下半年維生素、抗生素等品種持續提價。2017年以來價格漲幅最大的是維生素D3,達521.43%;價格唯一下跌的是維生素E,價格下跌了31.97%。

同樣根據廣發證券發布的醫藥研報,作為原料藥主要產品種類的維生素2017年價格大幅上升,近期回落,但很多產品(如VD3、VA和VB6)依舊處在價格高位。
圖:國產維生素市場報價走勢 (元/千克)

二、環保政策趨向嚴格導致原料藥產量下降?
很多專業人士分析,環保政策趨向嚴格是近幾年藥企數量和原料藥產量不斷下降的原因。從2014-2015年化學原料藥產量走勢來看,2015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修訂《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后,化學原料藥產量的同比增長率大幅下降為-26.14%。2015年4月“水十條”接踵而至,原料藥制造被列為十大重點整治行業之一,化學原料藥產量的同比增長率也低至1.62%。

2017年11月27日,原環境保護部發布《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管理規定(試行)》原料藥制造被納入了水環境重點排污單位名錄。2018年1月1日《焦點訪談》報道,受環境、土地等因素制約,化學原料藥制造企業要全部退出北京。在環保整治的重拳下,象征性罰款一去不返,中小原料藥企面臨環保生死考驗已然成為醫藥行業的共識。原料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廢”(廢水、廢氣、廢物)量大,廢物成分復雜,污染危害也確實嚴重。以維生素C為例,其產出率為14%,以此比率推算,以2012年全國年產量20萬噸為計,共需投入原輔料143萬噸,除去轉化為成品的20萬噸,其余123萬噸物料都成為廢棄物,環境治理的成本又該由誰來承擔?
一方面是環保和限產對原料藥價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傳統原料藥企的三廢污染;原料藥企何去何從?
也許技術創新能為我們提供新的思路。比如,國內甾體藥物生產的工藝路線有傳統工藝和生物技術兩種,由于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保問題,生物技術路線在漸漸取代傳統工藝路線。根據天風證券的研報,目前國內甾體藥物原料的市場容量合計約 3,000 噸左右,以甾醇為起始原料的生物技術路線已占據了 2/3,未來仍有進一步替代的趨勢。而得益于生物技術能力的整體提升,雄烯二酮價格一路降低。
圖:雄烯二酮(4-AD)市場報價走勢

根據《2017年中國化學制藥工業運行報告》,國內現有1.5萬個藥品品種,所對應的批準文號為16.8萬個。根據《藥品管理法》規定,生產藥品“須經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并發給藥品批準文號”;擁有批準文號后即獲得了生產該藥品的資格。這也就是說平均每個藥品品種都有至少11個批準文號, 同質化嚴重。進一步分析數據,有100個以上文號的品種為161個,有50至100個文號的品種為90個,最多的品種文號高達800個以上,產能極度過剩。
而另一面因為原料藥暴漲的新聞,媒體又發現我國1500種化學原料藥中,50種原料藥僅一家企業取得審批資格可以生產,44種原料藥僅兩家企業可以生產,40種原料藥僅3家可以生產。資源錯配和產能同質化的后果大概就是一邊特色原料藥短缺,一邊一些基礎原料藥又供大于求只能在低位賣出。
無論從自身發展還是市場需求來看,藥企都唯有通過藥品品種的差異化來提高附加值才能走得更遠。
除了生產藥品的同質化,原料藥藥廠的建廠地址的選擇同樣趨于集中。根據2017年藥素網發布《原料藥品種及市場分析報告》,原料藥及相關中間體的生產商主要集中在傳統上化學工業發達的地區,以浙江、山東及河北為代表。在2017年原料藥出口企業TOP50榜單中,優勢企業的地域聚集性依然明顯。先天的產業優勢和后天的努力,造就了走向世界的龍頭企業。

原料藥企的蓬勃發展更是造就了浙江臺州的傳奇。根據醫藥網的統計,截止2017年12月31日,臺州醫藥上市公司共10家,市值895.58億元,在城市市值版圖中排名第13。
圖:浙江臺州藥企分布

此刻,當我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撲爾敏漲價的問題,就不難發現原料藥價格的推高實是多重因素導致的結果。國內擁有撲爾敏(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藥批文的企業共有6家, 分別是萬全萬特制藥(廈門)、上海新華聯制藥、河南九勢制藥、沈陽新地藥業、北京太洋藥業、上海現代哈森(商丘))藥業。但其中僅有河南九勢制藥和沈陽新地藥業經過GMP認證。而據了解 ,2017年12月份,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總局關于沈陽新地藥業有限公司涉嫌違法違規生產馬來酸氯苯那敏的通告(2017年第211號)》,收回沈陽新地藥業有限公司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藥GMP證書,沈陽新地藥業有限公司停止生產撲爾敏。同時,河南九勢藥業因國家采暖季錯峰生產而停產。到了今年八月初,撲爾敏原料藥價格被推高,甚至有下游企業告訴媒體其漲幅達58倍。
今年6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強全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監測預警,建立短缺藥品及原料藥停產備案制度,加大儲備力度,確保患者用藥不斷供。《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方案》,《關于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的指導意見》等利好政策接連發布。
在多方努力下,同樣備受關注的抗癌藥價格即將有所回落,根據醫保局8月13日的通知,14種抗癌藥均將迎來新一波的降價,預計從9月起,患者們就能陸續買到降價后的抗癌藥。這也讓我們看到包含原料藥在內的醫藥行業進一步健康發展的曙光。

《我不是藥神》直擊了大部分普通人的痛點,那就是對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恐懼。而面對醫藥這個龐大的產業,也許只有當每一個環節的問題都解決的時候,我們才能不再渴望藥神。

找數據 做圖表 看文章 就上鏑數
厲害的數據可視化牛人都在這里
中國最大的數據傳播社區
如需幫助請微信搜索公眾號:鏑次元數據(dyclub-org),后臺留言告訴我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