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些新職業不是零工,是“靈工”
外賣小哥、專車司機、帶貨主播、網課老師……活躍于當下的新職業,不是零工,是“靈工”。6月16日,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二級教授董志強做客學習讀書會,走進自貿區陸家嘴管理局,為讀者深度解讀“靈工經濟”,并分析數字經濟時代的就業新選擇。

董志強做客學習讀書會,為讀者深度解讀“靈工經濟”
在互聯網時代,經濟運行模式以及社會用工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在傳統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之外,“靈活工作”成為很多人的選擇,而“靈工經濟”也成為一種新型經濟形式。
靈工經濟指的是在勞動力市場上,靈活工作者通過數字平臺,為服務接受者提供服務。它的特點是不固定的工作時間、地點,以及較少的工作保障。這種經濟形式正在改變我們作為工人、消費者和市民的生活方式。
董志強認為,在互聯網時代,靈工經濟正在成為一種重要的新型經濟形式。同時,他還指出,靈工并非零工的高級形態,而是數字化社會工作性質本身發生改變的結果。
這種變化何以產生?靈工經濟如何改變了工作的性質?董志強從數字平臺的興起講起,回答了“平臺如何改變了勞動力市場”。
首先,平臺興起改變了交易成本的結構;其次,勞動力市場進一步突破時空限制;第三,相對于傳統經濟,靈工經濟的工作組織形式發生了改變,雇傭模式因此改變;第四,與“數字化”相關的新職業誕生,“工作”有了新形式;第五,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發生改變,并帶來收入分配的變化。
正因上述改變,經濟、社會也面臨著新形勢下的問題與挑戰。董志強分析認為,首先,傳統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面臨挑戰,平臺與靈工的關系仍需在實踐中進行法律層面上的探索;其次,無論是在動態定價方面的爭議,還是對工作過程如何進行監督的探討,靈工經濟都不可避免討論“算法控制問題”。
靈工越來越多,傳統工作會消失嗎?對此,董志強認為,傳統的、基于穩定雇傭合同的工作對于企業和個人而言,都有一定的約束和保護作用,因此不會消失。
此外,董志強還列舉了在社會保障、稅收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宏觀經濟與政策等方面已經顯現和即將到來的挑戰。
講座最后,董志強提醒,新時代下,靈工經濟也會帶來其他社會問題,大家必須思考在心理、行為、組織及管理上,個體如何適應數字化和平臺興起帶來的變遷。
現場,董志強還帶來了自己翻譯的《靈工經濟——批判性導論》。這本由杰米·伍德考克、馬克·格雷厄姆著作,董志強等人翻譯的著作詳細闡述了近年來興起的“靈工經濟”現象。作者通過多年的研究、對多位靈活工作者的訪談,以及對靈工經濟發展趨勢和相關討論的回顧,講述了靈工經濟是如何產生的,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在其中工作是什么樣子的。

《靈工經濟——批判性導論》書封
作者指出,靈工經濟的起源有著深刻的經濟、技術和社會背景,它的運作與平臺息息相關。作者認為,盡管靈工經濟促進了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并為數百萬人創造了就業機會,但它并非沒有代價。它讓企業和政府創造價值,同時將風險和責任轉嫁給使其成為可能的靈活工作者身上。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提高平臺透明度等,進而產生更公平的平臺經濟,使整個社會受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