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41,抗戰中的陜西

訓練中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學員,西安王曲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報道過中國抗日戰爭的外國攝影師屈指可數,而且這些攝影師大多都來自同一個美國傳媒集團,那就是《時代》《財富》出版集團。隸屬于這個傳媒集團的《生活》雜志1936年創刊,第二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盡管隔洋相望,而且中國經濟也并不發達,但是擁有眾多人口的中國在世界格局中仍然具有無法忽視的地位,加上創刊人Henry Luce在中國出生、成長的經歷,這都使得這本雜志從創刊起,對于中國的形勢一直保持著持續的關注。
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美國的孤立主義和歐洲的動蕩局勢,中國受到的援助很少,但是到了1941年3月,在歐洲戰爭爆發后中國最困難的時候,羅斯福總統將租借法案適用于中國,開啟了美國對華援助的新階段。在這一決定發布的一個月前,《生活》雜志報道組合Carl Mydans和Shelley Mydans夫婦二人來到了中國香港,開始了他們時間短暫但路途遙遠的中國戰區采訪。
他們在中國的采訪僅僅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是每一個地方,Carl Mydans和Shelley Mydans都拍攝有大量的照片、撰寫有生動的文字(1941年,卡爾夫婦主要拍攝地點有重慶、成都龍泉驛、陜西潼關、寶雞和西安),這些圖片與文字陸續在《生活》雜志發表,對于促進美國社會乃至全世界了解中國,為此后提升中國在國際戰局中的地位,促進對華援助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41年6月,邁登斯夫婦到訪潼關前線,留下大量抗戰國軍的照片。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潼關風陵渡隔黃河與日本侵略軍相峙八年。蔣介石次子蔣緯國亦曾受胡宗南之命守潼關。
自從1938年春日本人占領山西永濟以后,每天有上千發炮彈落至潼關,飛機輪流轟炸。國軍先后有28師、109師、167師、78師和第一師駐守潼關。日本在所有攻擊戰中均告失敗,他們未踏進潼關一步,未占領陜西一寸土地,因而潼關防線被稱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不過在潼關的外圍,國軍都打得非常慘烈和悲壯。
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打響,此時駐守潼關的是國軍胡宗南部167師,師長周士冕。中條山戰役,從1941年5月上旬到6月上旬,此役是國民黨抗戰以來最為慘重和恥辱的一次軍事失敗。胡宗南曾命令76軍、第1軍167師出潼關進入靈寶一線增援作戰。1941年6月,當卡爾·邁登斯夫婦到達潼關之際,中條山戰役已經接近尾聲。日軍已經占領了黃河北部山區,國軍衛立煌部慘敗。
邁登斯的鏡頭中沒有直接的戰場畫面,但結合當時的背景,戰士和學員們的這些照片,不少可能是他們最后一次身影。
潼關部分:

潼關在抗戰時期是以黃河為依托的一道阻止日軍西進的重要防線,它的后面是中國與蘇聯建立聯系的重要通道,也是提供抗戰物資供應的大后方。1941年的潼關還保持著古城的風貌,但是與其他諸多的歷史建筑一樣,潼關古城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

1941年夏天,《生活》雜志攝影記者Carl Mydans與妻子Shelley Mydan與其他隨行記者一起采訪了這座以黃河為依托的抗日前沿陣地。《生活》雜志在1941年10月20日刊登了圖片故事《生死攸關的中國黃河防御前線——眾多正在接受訓練的新式中國軍隊迎擊日本人》。圖片故事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了潼關的軍事布防,以及軍隊的生活、學習、訓練和布防情況。


















西安部分: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黃埔軍校西安分校)
除了走訪潼關前線,夫婦還到寶雞和西安進行采訪。在西安,他們對位于王曲鎮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非常感興趣,拍攝了大量照片。當時,胡宗南部隊駐守潼關前線阻擊日軍,西北還保存了黃埔軍校的兩個分校,即漢中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和西安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
第七分校本部設在西安王曲鎮,訓練基地遠及陜甘兩省的蘭州、天水、風翔、西安、戶縣等地。它還有一個名稱是黃埔軍校西安分校,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為培訓營以下軍官而組建的。第七分校十五至十九期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抗日戰場犧牲。









寶雞部分:
地點:陜西省寶雞長壽山國軍分校,寶雞工合新村,市區,千陽嶺及寶雞周邊鄉村。
由于寶雞、西安臨潼照片為同一時期拍攝,網絡信息互有混淆,尤其是寶雞與西安王曲國軍部隊訓練圖片地點存疑,分類僅供參考。




























Carl Mydans,1907年出生于美國波士頓,1930年畢業于波士頓大學新聞學院,期間曾為大學校報工作,隨后前往紐約,在那里成為美國銀行的報道員,期間開始在布魯克林藝術與科學學院學習攝影。1935年7月,因為他能夠很好地使用小型相機,他應Roy Stryker之邀到美國國內移民管理局(the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s Resettlement Administration)工作,隨后這一機構并入了農場安全管理局(the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FSA),他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36年。加入農場安全管理局的攝影隊伍之后(Walker Evans和 Arthur Rothstein是這個攝影隊伍的核心),他前往南部各州拍攝棉農,可以說他拍攝所有他遇到的東西,因此拍攝所涉獵的題材相當廣泛,從一個側面全景式地表現了美國南部農場和棉農的生活和勞動狀況。
1936年,Carl Mydans加入《生活》雜志,成為繼Tom McAvoy, Margaret Bourke-White, Alfred Eisenstaedt和Peter Stackpole之后《生活》雜志聘用的第五位專職攝影師。后來他與雜志的新聞調查員Shelley Smith結婚,并成為《生活》雜志第一對夫妻搭檔被派到國外進行圖片攝影和文字報道。1939年,他報道了大不列顛的戰時動員,隨后報道了芬蘭軍隊利用冬季的嚴寒戰勝入侵的蘇聯軍隊的蘇芬冬季戰爭。后來又在意大利報道了墨索里尼和他的軍隊。在報道了法國的陷落之后,1940年Mydans轉赴遠東戰場,在遠東他報道了處于緊張形勢下的中國抗日戰爭。

Shelley Smith Mydans,1915年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Palo Alto,他的父親是斯坦福大學新聞系(一說是英文系)教授。她畢業于斯坦福大學,上世紀30年代中期,她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文學文摘》做記者。1936年,他應聘進入新創立的《生活》雜志,在那里他遇到了后來成為自己伴侶的同事與伙伴Carl Mydans。他們在1938年6月結婚。1939年他們夫婦作為《生活》雜志第一對夫妻搭檔報道組被派往歐洲報道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Carl在芬蘭和其他前線進行戰地采訪的時候,Shelley則為他們共同的任務撰寫背景文字。
當歐洲戰爭越陷越深的時候,Carl Mydans被召回美國。1940年,他們被派往中國報道另一個戰場的戰爭。隨后由于珍珠港事件,他們兩人在菲律賓馬尼拉被俘,被日本人關進了俘虜營。1943年12月他們獲得釋放,得以與其他交換的戰俘、美國人一起返回美國。重返太平洋戰場之后,Shelley是報道盟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是麥克阿瑟)的第一位女性記者,她也許還是第一位報道光復馬尼拉的女性記者。隨后她在東京為《時代》雜志工作,她1945年撰寫的小說《不設防的城市》(The Open City)就是以她在馬尼拉被俘的經歷撰寫的。她還與丈夫Carl一起撰寫有歷史小說《The Violent Peace》(1968)。
Shelley Mydans2002年去世之后,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哨兵日報》(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 Mar 11, 2002)上刊登了她的個人生平。

圖片來源:美國LIFE雜志照片資料庫,主題標注為“China, Chinese Army Training”。
攝影:Carl And Shelley Mydans ,美國《LIFE》雜志攝影記者卡爾·邁登斯、文字記者雪萊·邁登斯夫婦。
拍攝地點:潼關,西安王曲鎮,寶雞長壽山、市區、工合新村等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