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歲寶寶腦袋呈舟狀,上海醫生靠3D打印為其重拼顱骨
青青(化名)滿月時被發現額骨突出、頭型有些異常,不過一家人并未特別在意,總以為長長就好了。青青逐漸長大,他的頭型既不是圓頭,也不是扁頭,而是呈舟狀。青青的脾氣也逐漸變得暴躁,經常哭鬧,甚至拍打額頭。
6月16日,澎湃新聞記者從接診青青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獲悉,經過該院小兒神經外科副主任王曉強診斷,其舟狀頭的背后是“狹顱癥”在作祟。除了影響容貌,青青還可能面臨腦功能障礙。
為了盡量減少對青青的影響,王曉強通過對青青的顱骨進行3D打印重塑,為其重新“定制”了顱形,并通過手術拼接,將其顱形成功復“圓”。

出院(左)及隨訪時的情況。上海新華醫院 供圖
孩子頭型越來越奇怪
青青媽媽告訴王曉強,青青滿月時首次發現孩子額骨突出,頭顱外形出現異常,當時并未在意,以為長長就好了。但隨著孩子月齡增長,額骨突出的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愈發明顯。夫妻倆帶著孩子跑遍當地各家醫院,見了無數醫生,結論卻是:隨訪觀察。
日日夜夜的觀察卻讓父母越來越揪心:青青10個月大時,就診頭顱CT提示兩側額顳骨交界處稍凹陷;11個月大時復查發現,孩子的前額部窄小、變尖,前囟基本閉合。然而,他們得到的建議仍是隨訪觀察。
綜合考慮孩子的病史和初步檢查結果,王曉強認為,孩子并不僅僅是頭型難看,他還患有“狹顱癥”。
“狹顱癥”又稱顱縫早閉或顱骨狹窄癥,是一個或多個顱縫在嬰幼兒時期因提前閉合造成顱腔狹小、畸形,以及腦發育受限等疾病的統稱。
“可這種病并不罕見,在世界范圍內,每2000到2500名出生嬰兒中就有1例發生,在先天性顱頜面畸形中位居第二位,僅次于唇腭裂畸形。男性患者比女性多見,占患者總數的60%到80%。”王曉強說,這種病目前發病原因依然是謎,部分與基因突變有關。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顱縫過早閉合,會導致顱腔狹小,不能適應腦的正常發育,可表現為各種形狀的頭顱畸形,譬如:舟狀頭、三角頭、斜頭,尖頭等,還可表現為顱內壓升高、發育遲緩、智能低下、精神活動異常、癲癇發作等癥狀。
3D打印重塑顱骨
將青青被收治入院后,王曉強與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馬杰多次溝通交流,共同商榷手術方案,確保良好手術效果。
專家認為,“狹顱癥”手術的首要目標是解除顱內高壓,其次是恢復頭顱原形。為此,他們立即通過頭顱CT三維重建和頭顱MRI檢查,為青青制定最適合的手術治療方案。
王曉強在術前根據青青的影像數據,對顱骨進行了3D打印重塑,得到一個1:1的樹脂模型,先進行模擬手術操作。模擬操作中發現,患兒的眼眶比正常孩子短窄,如果只進行常規操作,雖然釋放了顱內壓力,但并不能解決眼眶的問題,從術后美容的角度考慮,效果不能達到最佳。
然而要解決眼眶的問題,就需要卸眶之后再對眼眶重新拼接,相比手術常規操作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考慮到孩子的未來,王曉強決定走更難的路——卸眶重組。
手術過程中,醫生們發現青青顱內壓力過高導致其容易哭鬧。打開顱骨后發現,青青存在顱高壓。
整個手術持續5個小時。醫生們將青青眼眶以上顱骨整體拿下,歷經截骨、造縫、旋轉、調換、拼接、擴容、成型、固定等一系列環節過程,效果立竿見影,青青的畸形舟狀頭變成了正常的圓頭。術后第二天,青青病情平穩,被轉入普通病房,也變得不易哭鬧了 。
王曉強指出,“狹顱癥”目前無特殊藥物治療,只能采取手術方式。目的是擴大顱腔,緩解顱內壓,使腦組織能夠正常發育,保護視力,同時也改善容顏。對于“狹顱癥”,需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同時,不同的月齡,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選擇,譬如:神經內鏡微創顱縫切開,顱骨牽引,顱骨重建等。“狹顱癥”的治療,要兼具小兒神經外科和整形外科特點,采取個體化治療,才能改善孩子容顏,恢復正常顱腦功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