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東 | 胸有凌云志 箭鋒指蒼穹
過去幾年間,“胖五”(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昵稱)很忙。
作為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2020年7月23日,長征五號遙四火箭成功發射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行星探測時代;同年11月24日,長征五號遙五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的最后一步;2021年4月29日,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將空間站首個艙段天和核心艙成功送入太空,拉開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建設的大幕;2022年7月24日,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同年10月31日,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將中國空間站的核心艙——夢天實驗艙準確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空間站的三大艙段全部由長征五號成功發射升空??梢哉f,中國空間站的建設,“胖五”居功至偉。
作為“胖五”的總設計師,李東更是忙上加忙。白天有忙不完的工作、開不完的會、思考不完的決策;到了晚上,沒人知道他會在幾點入睡,也許在凌晨,也許在清晨,但無論是凌晨還是清晨,電腦和手機上關于工作的任何消息他都會第一時間回復。只要任務需要,就是三更半夜,他也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別人都是希望手里的錢一分錢能掰成兩分錢花,而李東則是希望自己的時間一分鐘能分成兩分鐘用。為此,他把時間管理的技巧運用到了極致。他走路快,吃飯快,說話語速也快;他長年保持著短寸平頭的發型,為的就是打理起來簡單,不浪費時間;為了不耽誤白天正常工作,他出差往往選擇最晚的航班,落地經常是半夜時分,有時候打車回家短暫休息幾個小時后馬上去上班,有時候干脆拉著行李箱就直接奔了辦公室;他沒有完整的時間接受媒體的采訪,對于記者提出的問題,他也是分了幾次,利用開車上班路上等紅燈的間隙,零零碎碎錄成語音發了過來。總之,時間對于這個身擔重任的中年人而言,是最為珍貴的“奢侈品”。

▲李東
李東參加工作30年出頭,其中一大半的時間撲在了“胖五”身上。從預研、論證、立項、研制、試驗到最終實現成功飛天。就如同老父親一般,李東看著“胖五”從呱呱墜地、咿呀學語、蹣跚學步,到茁壯成長、雄姿英發、成才成器,全程參與了它的成長。當然,這個過程并非只有鮮花和掌聲、溫情與鼓勵,迎接他的還有艱辛、困峻、質疑甚至非議。超負荷的工作強度、遭遇失敗時的迷茫與壓力、多年來對妻兒老小的虧欠愧疚,種種因素不是沒有影響到他。李東也不是沒有機會離開,起碼可以換到一個相對輕松一點的崗位,但他就是這樣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只要自己認準的目標,就絕不會輕易放棄。
“做的時間久了,興趣、專業、生活都在這里了。‘胖五’已經融入我的生命,我這一輩子,就只想做好這一件事!”李東的話鏗鏘有聲。
一“箭”鐘情
“欲考上下形,求索看航天。星河路雖遠,我有中國箭?!?/p>
——李東《我有擎天箭》
李東“一飛沖天”的夢想,緣于青少年時播下的種子。
50年前,李東是陜北延安某個家屬大院里那群在清朗夜晚眺望漫天繁星的孩子中,看得最認真的那一個。千百年來,浩瀚無際的宇宙始終是中國人向往的神秘所在。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萬戶飛天,無數文人墨客留下的向往太空的詩句與傳說,也都印在了李東的心上。也是從那時起,他的內心對航天充滿了好奇、敬畏與向往。
彼時,中國剛剛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這也成為父親激勵李東最常用的一個例子:“衛星上天這么復雜的事情都實現了,只要努力,我們還有什么不能做到呢!”高考前夕,李東在《人民畫報》的封面上看到了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照片,這讓他熱血沸騰,立志航天,最終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設計專業錄取。為了實現他的火箭夢,本科畢業時,李東選擇了繼續深造,考取了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研究生,師從火箭大家龍樂豪院士,并留在了航天一院總體設計部十一室工作。
航天一院被俗稱為“火箭院”,是我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導彈武器和運載火箭研制、試驗和生產基地,火箭院的總體設計部又被譽為“總設計師的搖籃”。李東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偌大的辦公室里都是一些后來叱咤風云的人物:劉竹生院士當時還只是這個組的副組長,同屋里還有后來成為載人登月火箭總設計師的張智和后來成為長征七號火箭總設計師的程堂明等人。

▲李東在發射現場手持那本影響他一生的《人民畫報》
“文化氛圍其實對一個人的影響特別大,在總體設計部這種包容、系統的總師文化熏陶下,我看到和學到的很多東西都令我終身受益。”李東感慨道,在那里,即便是一名普通的設計員,他的專業可能僅僅涉及一個局部,但在思考和討論問題時,人人都盡力著眼于火箭的全局。這種大局觀在這個集體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成長中的年輕人。
相對于年少時的瑰麗夢想,進入航天一院之后,李東發現航天工作其實遠沒有想象中那般浪漫,大部分時間研制工作非??菰?,一個平常的數據結論,常常要經過復雜的理論推導,從數萬個數據點里找出問題,沒有超出常人的耐心和細心,將一無所成。
“哪怕只是火箭上一個技術復雜程度沒那么高的零件,你要把它設計到符合功能要求,嚴格約束重量,還要質量不出問題,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崩顤|表示,“在學校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現實工作中的實踐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運載火箭這種工程化色彩鮮明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你要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地積累,把一些理論知識用到實踐中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p>
如果說最初只是夢想,那么隨著工作時間的推移,李東越來越意識到這份工作的神圣和偉大。“你從事的行業不是一個普通的行業,它直接關系到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他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和擔子的沉重——因為火箭的能力,直接決定了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能走多遠。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中型火箭還沒有研制完全成熟的背景下,老一輩航天人就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的設計思路,為未來中國人建造屬于自己的空間站和走向深空作準備。
果然,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已有型號的長征火箭運載能力已無法滿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探月工程三期,以及大質量衛星發射的需求,新型大火箭的論證工作再次在2000年前后被提上日程,2006年,研制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被正式批準立項。
十年的時間,也讓李東從一位懵懂的新人,成長為院里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干,他被任命為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這一年他39歲,意氣風發。
“長征五號最突出的特點體現為‘大’,即大發動機、大結構、更大規模的控制、測量系統和地面發射支持系統,這些均是為了達到一個目標——大運載能力?!睘榱藢崿F這一運載能力,主持長征五號研制期間,李東還提出并完善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展思路:以提升我國航天科技能力為目標;以瞄準國際主流運載發展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為發展方向;以“一個系列、兩種發動機、三個模塊”為技術途徑;堅持“無毒、無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適應性強、安全性好”原則;通過大直徑結構和大推力發動機提高火箭運載能力;采用無毒無污染的推進技術實現火箭綠色環保。
在十年面壁圖破壁的堅持與探索中,李東和他的研制團隊始終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先后突破了12大類、247項關鍵技術,攻克了多項世界性難題,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長征五號火箭的設計直徑達到5米,總長57米,大約有20層樓高,起飛重量約878噸,起飛推力達到1000噸,各項指標遠遠超過上一代火箭,是長征系列火箭中個頭最大、分量最重、推力最大的,成為名副其實的“胖五”。
一直以來,在航天領域,有著“新航天器上的新技術比例不超過30%”的國際慣例,因為要保證整個研制風險受控,就必須固化一定的成熟度,在之前基礎上迭代一部分,否則整個工程的風險太大。然而,“胖五”的新技術比例高達90%以上,超過了此前任何一個火箭型號,突破了以往不能突破的極限。
“跟在別人后面把所有程序再走一遍,那樣我們就永遠落在后面?!边@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的名言,他對于李東的創新充滿了支持和贊賞,“(長征五號)火箭全部是新的,沒有繼承其他的型號。這是很大的一個進展,說明我們火箭技術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p>
當然,要實現設計的目標,就必須直面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科學探索肯定有風險,但既然選擇了這個責任,就應該有這個擔當。”作為總設計師,李東義無反顧地扛起了這份擔當。

▲李東與長征五號總指揮王玨(執旗者)在出征儀式上
2016年11月3日20點43分,隨著長征五號騰空而起穿入云霄,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首飛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運載火箭實現了升級換代,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座里程碑。就連一貫戴著有色眼鏡的西方媒體也禁不住驚呼“這是一枚改變游戲規則的火箭”“是中國人雄心勃勃的空間站和星際探測計劃的基石”。
當晚,李東徹夜難眠,寫下長達92句的歌行體長詩《巨箭行》:
…………
轟然蛟龍驚天起,萬鈞雷霆烈焰舞。
撼山動地出南海,紫焰噴薄三千度。
馴天牧火升騰去,刺破云天難極目。
扶搖直上七萬里,排空馭氣至極速。
…………
也正是在“胖五”的“驚天起”和“烈焰舞”之間,中國從此躋身世界大型火箭國家的行列,在國際航天舞臺上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點兵風雨后
“今日點兵風雨后,大纛高擎整兜鍪,鐵血誓言壯行酒,礪器明甲,破釜焚舟,大軍下龍樓。”
——李東《青玉案·出征》
生活就像坐過山車,有高峰,也有低谷??蒲刑剿饕彩侨绱?,成功與榮耀的背后,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磨礪。對于李東而言,在長征五號首飛成功的高光后不久,他便迎來了事業上的至暗時刻。
“胖五”首發成功后的8個月,2017年7月2日,按照計劃,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將搭載實踐十八號衛星發射試驗任務,以便進一步考核它的關鍵技術。但在火箭升空后的第346秒,大屏上突然出現了一條觸目驚心的曲線,一路向下,不斷加速。最終,箭上搭載的東方紅五號平臺試驗衛星葬身太平洋底,那一刻,李東的一顆心也仿佛連同火箭一起墜入了深深海底。
“遙一成功時有多喜悅,遙二失利的時候就有多悲傷?!钡?,李東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悲傷,他和團隊必須立即行動起來,找出問題的所在。因為他清楚,航天是個大系統,火箭只是其中一部分,這部分一旦出了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月球探測、火星探測,以及空間站建設等重大航天工程,都在等著這枚火箭,都要向后整體推遲。
李東立刻帶領研制團隊,不斷進行數據分析,但一切試驗復現、理論計算復現都只是猜測。項目總指揮王玨下達指令,整個工作按小時安排,每天清點當天的工作,晚上討論當天工作的結果。為了找到發射失利的原因,光是故障定位,整個團隊就用了將近100天的時間。
李東的頭發就是在那個時候變白的。一夜愁白頭發的故事原本只發生在民間話本里,但李東知道這其實并不是傳說,他是親眼見證過的。在這一次發射失敗的20年前,1996年2月15日,當時中國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三號乙搭載了一顆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的國際通信衛星進行發射。發射當天,年輕的李東就站在發射場指揮的身后,親眼看著點火按鈕按下,但隨后也目睹了這枚火箭在升空僅僅20多秒后的撞山爆炸。
“第二天早上起來才看清楚了現場的一片狼藉,同時我也看到了在寒風里,作為總設計師的龍樂豪院士頂著一夜之間全白了的頭發,站在那里凝神沉思?!?0年后,同樣做到總設計師位置的李東切身感受到了自己老師當年那一份悲壯的心緒。盡管在此之前,他也經過大大小小的失敗磨煉,但是這一次的發射失利給李東內心刻下了最大的挫敗感,因為有人開始公開質疑:中國人真的能研制出這么先進的運載火箭嗎?!
“拔劍四顧獨凄然,征人無奈恨時艱。”這是李東迄今為止壓力最大的一段日子,甚至會整夜睡不著覺,一閉上眼,就像走進了霧靄重重的黑夜里,來來回回蹚了無數條路,卻無法尋找到一條能看到光亮的途徑。但是他明白,身為團隊的總設計師,在項目遇到挫折的時候,必須能頂住壓力,知道帶領團隊往哪個方向走。他強迫自己迅速抹去沮喪,并寬慰大家:“失敗不可怕,我們如果能從失敗的教訓里總結出通向成功的一些經驗教訓,也是一種收獲!”
在李東的鼓勵下,團隊經過反復核查和細致論證,終于確認問題所在——原來是由于火箭芯一級氫氧發動機在復雜力熱環境下局部結構發生異常,發動機推力瞬時大幅下降所致。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團隊成員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攻關,最后決定通過優化結構設計來提高發動機的可靠性。
在整個型號歸零過程中,壓力最大的自然是發動機研制團隊的成員們,因為問題出在新機發動機上。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每天都在超負荷工作,不斷地進行分析討論,改進措施制定,然后進行產品生產再進行試驗。一線的工作人員們摸爬滾打在一起,發動機一項項技術經歷了“反反復復論證、反反復復設計、反反復復改進”的艱辛過程。為了降低風險,他們選擇最苛刻的條件,測試最強的邊界。這是為了最大限度暴露問題,獲取數據,及早發現,盡快解決。
“作為總師,肩上的責任是無限的,帶隊前進的每一步、做出的每一次技術抉擇都要對火箭、對歷史負責。”李東清楚,整個火箭系統龐大而又復雜,既要仰望星空,更須腳踏實地,著眼當下的每一個技術細節。十幾萬個元器件中,有時僅僅某一個零件差之毫厘,就可能導致所有的心血前功盡棄。
“只有始終懷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把每一次發射都當作首飛、把研制過程的每一步都走踏實,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憋@然,艱苦卓絕的攻關歷程不僅不斷提升著系統的性能,對于李東及團隊成員們的心理也是一種淬煉。不斷有進展,又不斷被否定,在這種反復拉鋸的過程中,發動機團隊重新研制了8臺發動機,試車時間達13 900秒,他們用兩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原本要5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終于徹底解決了發動機的故障難題。
在改進發動機的同時,其他系統也在緊鑼密鼓地工作,在李東的主持下,火箭各系統都深入開展了再分析、再設計和再驗證的“三再”工作,全面審視在設計、產品及過程控制等方面的工作有效性。全箭進行了200多項改進,整體的可靠性向上邁了一個大的臺階。
2019年12月27日20時45分,枕戈待發的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迎來了復飛時刻。經過“漫長”的2000多秒之后,“胖五”將實踐二十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黎明終于撕破了漫漫長夜。風雨過后,也終見彩虹掛在了天上。在那些被團隊成員稱為“含淚奔跑的908個日日夜夜”里,李東承受的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與痛苦,也隨著“胖五”的一飛沖天陰霾一掃。在復飛成功當晚,李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更新了一闋《青玉案》:
“枕戈飲膽九百天,萬般磨礪難盡言,今夜可敢片刻閑?硝煙才散,舉眸廣寒,何日月有圓。”
短暫的歡欣之后,李東已經把目光投向了未來。“胖五”王者歸來,未來勢不可擋。
“總師不是一個人”
“縱是駭浪狂瀾,眾志成城如山。待到龍騰霄漢,再看春滿人間?!?/p>
——李東《清平樂·再出征》
航天人面前永遠沒有終點,只有下一次的起點。每一次的成功都是挑戰和超越的開始,而每一次挑戰和超越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在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突破的道路上,李東始終堅持沒有“孤膽英雄”,一批胸懷家國、專業過硬的航天精英,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這些年來理論與工程的發展,正是一部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挑戰極限的攻關史和奮斗史?!罢驗橛羞@樣好的一個‘大部隊’,有這樣一群同甘共苦的合作者,我們的航天科技才能很快地往前來推進?!崩顤|坦言,“總師從來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是每一位團隊成員的忘我奮斗和精益求精,造就了成果的誕生?!?/p>
▲李東與總體青年突擊隊在發射現場合影
李東介紹,以長征五號為代表的航天型號研制是一項復雜的巨系統工程,具有跨領域、跨系統、多學科的特點,工作鏈條長,參與人員多,工程問題與科學問題交叉并行,工程應用中涉及一些沒有完全掌握的科學問題,需要依靠全國的優勢資源,集智攻關,協同配合,才能按計劃實現預期目標。在這項國家任務中,航天科技集團公司5個研究院、43個部所廠、16 000多人都承擔了研制工作,而航天科技集團之外的全國冶金、化工、電子、交通運輸等行業900余家單位也參與了相關配套研制工作。所以說,長征五號系列火箭的成功研制是全國各行業大力協同、密切合作的結果,大家聲氣相求,一起完成這一項光榮的事業,也正是我們國家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完美詮釋。
“我一生最自豪有兩件事。一件是從頭到尾全過程主持研制了長征五號,對于一個火箭人來說,這是很多人畢生追求的目標,我做到了;另外一件就是能夠有幸和長征五號研制團隊這樣一支優秀的、有能力、有理想、有作為的隊伍共事,成為他們中間的一員,這是我最為自豪的。”李東飽含深情地說。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其實也是一個挑選同路人的過程,碰撞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需要不斷磨合,包容彼此的脾氣秉性,甚至要互相“妥協”。是的,李東在這里用了“妥協”這個詞,因為他知道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一個系統能力有限,要保證成千上萬個零件組成的火箭最終能夠達到所需要的運載能力,需要各個系統的協調工作,這樣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團隊之間的配合與溝通極為重要。
“每個人、每個系統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都只考慮自己的話,是不可能搞成一個協調系統的。只有大家都有總體意識,都有大局觀念,才能形成一種團結奮斗的、和諧合力的工作系統?!崩顤|解釋道,“火箭設計不追求單向技術指標最優,而是在一定的技術成熟度、技術基礎、可靠性、成本、進度約束下達到整體性能最優,長征五號的各項技術指標也是服務于整體設計目標的。”
在李東的團隊里,聽不到這樣的聲音:“這是你的事情,這是他的事情?!痹诨鸺兄七^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不管是做試驗也好,做設計也好,出現一些波折反復的時候,團隊中每個人說的都是“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情”。
“沒有必要去埋怨任何人,也沒有必要去指責任何人,因為既然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目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一起把它解決好?!边@是李東一路走來,在航天系統這個集體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工作作風,他自然也將之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風雨兼程走過了30多年,從大家嘴里的“小李”到“老李”,從滿頭烏絲到鬢角帶霜,從一名基層的研究員到操心方方面面的總設計師,在時光流逝中,李東改變了很多,但一直未曾改變的,是他那顆航天報國的初心。
隨著年齡的增加,李東越發重視起航天事業人才梯隊的完善和建設?!叭瞬拧眱勺?,寫起來不過寥寥五筆,但在他看來,卻是強國之本、創新之源、發展之基。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養,更是至關重要的一件大事。“不是說博士讀完了,你就是人才了。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才是人才!”李東說,這是一個吹盡黃沙始到金的過程,“你既然決定走這條路,就要有把冷板凳坐熱的耐心,要扛得住失敗的打擊,要守得住成功之前的寂寞?!?/p>
令李東頗為欣慰的是,在長征五號火箭的研制過程中,通過研制工作的錘煉,一批思想作風過硬、創新能力強的年輕骨干成長起來,他們雖然平均只有30多歲,卻積累了豐富的工程和研制經驗,經歷了重大研制過程的考驗,從“胖五”團隊中,先后走出總指揮、總師、副總師級別的骨干人才20余位,已經成為我國航天發展寶貴的人才資源和中堅力量。
天上一分鐘,地上十年功。那些與“胖五”團隊并肩作戰、攻克難關的日子,成為李東生命中最難忘的篇章。“第一個10年是戰略規劃的10年,第二個10年是預研攻關的10年,第三個10年是艱苦研制的10年,現在我們已經走在第四個10年的路上,這10年對長征五號火箭來說,是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是為中國的航天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10年?!?/p>
“我們有很多老同志,從第一個10年開始的那一天就不求名利,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地作著貢獻。更有一批又一批年輕人,他們愿意將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投入到我們的團隊里一起奮斗?!崩顤|對于緊密合作的“戰友”,內心也充滿了感恩。
然而,人生如寄,又能有幾個10年?“十年鑄箭彈指間,忘卻人間寒與暑。渾然不知柴米貴,無暇小兒學業苦。錯過多少天倫樂,愧對妻兒老父母……”《巨箭行》的結尾處,李東深深流露出對于家庭和妻兒老小的滿懷愧疚。
在航天科研領域,有很多人像李東一樣,舍小家為大家,在為每一小步的技術進步和工程完善奔波拼命,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他說:“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里,我們把個人選擇和國家需求聯系在一起,見證和分享了航天發展給人類帶來的福祉,在為祖國贏得榮譽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在這份榮耀背后,自然銘刻著家人們的功勞?!?/p>
“多年后,當孩子們問起我,在那些缺席他們成長的日子里,都做了什么時?!崩顤|停頓了一下,抬頭望向深遠的星空,“希望我的回答和回憶不只有愧疚和遺撼?!?/p>
責編 | 楊思玄
專家簡介

李東,研究員,中共黨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專家,長征五號、長征五號B兩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長期致力于運載火箭技術的研究和工程實踐,全過程主持長征五號、長征五號B兩型火箭研制,為我國火箭運載能力和技術水平躍升至國際前列作出了系統性、開拓性貢獻。現為航天科技集團學術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人社部、工信部等五部委聯合授予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突出貢獻者”稱號,獲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杰出貢獻獎、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等。30余年來,他始終奮斗在火箭研制第一線,帶領團隊不斷奔跑在追求“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航天夢的逐夢路上,在航天事業發展征程上戮力前行、勇攀高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