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尋她》:舒淇的突破性表演和女孩子的“老虎鞋”
雨夜,廣東農婦鳳娣和林申同日臨盆。一個因為婆婆舍不得去鎮上的醫院,一個因為臺風天堵死了道路,只能在一個半廢舊的衛生所生產。兩人歷盡艱難產下新生兒,意外發生,孩子落水,只尋回了一個……

《尋她》劇照,郎月婷 飾 林申,舒淇 飾 陳鳳娣
6月14日,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入圍電影《尋她》在上海影城首映。該片由陳仕忠編劇并執導,舒淇、白客領銜主演,張本煜主演,郎月婷特別出演,講述了舒淇飾演的陳鳳娣在意外丟失女兒后,面臨家庭的質疑,世俗的偏見,依然勇敢追尋自我,逐漸走出困境的故事。
影片首映后,影片主創們也與觀眾和媒體見面,首次分享了這部發生在特定年代,但如今依然有極大討論意義的電影。
毫無疑問,舒淇是《尋她》里最大的亮點。黝黑農村婦女的樸素扮相,麻利地種植甘蔗干農活,潑辣地和人爭執吵架,以及極具爆發力的分娩戲,陳鳳娣不同于舒淇以往的嫵媚或干練,無論是外在形象上的“落地”,還是內里所承載的人物的歷史和成長性,都大有突破。

《尋她》劇照
盡管陳仕忠寫劇本的時候,腦海里“投影”的就是舒淇的形象,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舒淇表示,自己一開始“并不感興趣”。“一開始看劇本的時候,有點遲疑和猶豫,因為身體對紫外線過敏,而這是農村題材,要在甘蔗地里勞動”,這些讓舒淇有點發怵。同時,她也心動,看到陳仕忠的短片,了解到導演是1994年生人,舒淇也會好奇,和94年的導演合作會是什么樣子。結果是,“從他身上感到活力,感受到年輕的想法,魔幻又年輕的農村。”
當然,也不完全是順暢的。舒淇談到,演繹這個女性角色的時候,她結合自己,和導演加入了許多探討方向,“有差距,也有拉鋸。”追問她這種“拉鋸”的具體表現,舒淇表示,“演了多年的電影,有一些自己節奏和層次的遞進,但導演思維比較跳躍,希望一步到位。”最激烈的時候,甚至“吵到我不想和他講話”。

舒淇。澎湃新聞記者 薛松 圖
不過對此,年輕的導演后知后覺,在之后接受采訪時,陳仕忠表示,是“直到今天才知道,原來當時的分歧在舒淇老師看來是‘拉鋸’。她真的對我太好了,她很照顧到年輕創作者的情緒和威信,把我保護得很好,我很感謝她。”陳仕忠也尊重了舒淇的意見,“我不太用這樣的詞,演員不是工具,和導演的關系不是畫家和筆,而是一種舞伴,我們有不斷動態調整,以達到一種協調的姿態,所以現場有分歧是好的事情。”

導演陳仕忠
影片中,所有演員都以自己的原聲,用粵語演繹臺詞。舒淇透露,“可能從臺灣去香港的時候,沒有把廣東話學得特別好,還有自己特別的腔調在”,剛好這種調調跟導演的父母,還有當地廣州惠州的人的腔調“有一點接近”,“他們講話都挺跳躍、挺可愛的,那種廣東話,每個人都不一樣,就很容易地把我放進來。”

白客
不只是舒淇,幾位主演都不是廣東人,臺詞上各有“口音”,這也讓演員的表演面臨更大的挑戰。導演陳仕忠談到,自己身為廣東人,從小看到的粵語電影,全都是港產片。“這些年,看到西南方言、東北話、上海話的電影,我也希望能做這樣的電影,是反映本土生活的粵語片。語言是手段,演員們本身的氣質會有差異,也是希望用語言把他們的表演統一起來。”同時,陳仕忠也表示,“用原聲表演,在我看來,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談到這次突破性角色對金爵影后的期待,舒淇表示,“可以入圍就很開心了,其他都是花紅。”

《尋她》劇照,舒淇 飾 陳鳳娣,白客 飾 甘耀祖
不是煽動“對立” 而是試圖去理解女性
在電影中,被物化、被規訓、被作為生育工具的女性,在封建的廣東農村承受著更多不能承受的痛。計劃生育年代里,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讓原本是至親的人,也成為釀造悲劇的劊子手。
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導演陳仕忠加入一以貫之的懸念,隨著鳳娣尋找孩子的過程,一層層剝開封建農村傳統的禮教與偏見,最后的真相更令人窒息。
在陳仕忠看來,“任何電影都是懸疑電影,無論多么文藝片,都會有一個懸念是貫穿始終的。文本上要有敘事動力,才能讓觀眾第一觀感覺得,這是一部好看的、有情節密度的電影。”
而尋“她”,尋的不僅是那個失蹤的孩子,更是在鄉村文化中一直缺失的對于女性地位的自我認同。出生于廣東農村的陳仕忠,雖然家里有其他兄弟姐妹,卻是少見的和睦平等的有愛家庭。在成長過程中,他并沒有意識到周遭環境里其他人所承受的不公。“的確是做這個故事才開始,我才看到自己平時看不到的一面,我過去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環境中的其他人,才發現那個處境是如此艱難的,”也是因為如此,陳仕忠決定用拍電影這件“性價比很低”的事,去呈現一個值得被看見的世界。

陳鳳娣堅持晚上打著手電筒找女兒。
陳仕忠談到,電影中有一場小女孩去買鞋的戲,她想要看起來更活潑威武的老虎鞋,爸爸和鞋店老板卻堅持給她買看起來更“像女孩子”的蝴蝶鞋。這本身是一種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和規訓。因為片長,陳仕忠一度想去掉那場戲,“后來聽到很多女性的反饋,原來她們都會被那場戲打動,很希望能換回童年想要的鞋子。這會擴充我的視角,讓我重新去思考很多原本被忽略的東西。”
影片中的一場高潮戲,是女主不顧全村人的反對,極具象征意味地鑿開了村里象征著禮教權威的寺大塘。陳仕忠看來,“這里表面看是風水觀念,是與現代、當下相違背的地方,我更想說,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道疤,我希望把它拉掉,打破身上的枷鎖。”這位90后導演希望在電影里表達更鮮明的態度,“我不太喜歡寬容和解,不喜歡強行的happy ending,一個女性受到不公對待,就要對抗到底。”
不過陳仕忠也表示,“我并不希望拍一個女性電影去煽動‘對立’,而是希望男性理解女性的困境,去支持她們,我試圖站在這個角度去理解女性,說她們不敢說的話,做她們不敢做的事。”
無論是在這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還是放眼全球各種文化活動以及社會事件的浪潮中,女性的聲量近年來都在增加。對于有媒體提出的“過于強調性別也是一種片面”的問題,陳仕忠表示,“女性的發聲特別珍貴,但還不夠,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強調,性別不再作為一個各類劃分,我們再來談這個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