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生而為人,不是i人就是e人?
你是i人還是e人?
最近,MBTI人格測試再度翻紅,內斂i人和外向e人兩大類型成了討論的重心。i人和e人的特質被極盡差異化,并在各種流行的社交實驗中得到驗證。人們喜歡看i人e人扎堆聚會,更喜歡看他們互相交鋒。

b站up主@累渠_ 的i人KTV實驗
i人e人各自為政,看似貼標簽的行為背后,折射出當代年輕人的社交困境。在看理想主講人、心理學教授王芳看來,人格測試只是工具,不能變成桎梏。
與其把自己面目模糊地藏在幾個字母之下,不如對自己和他人都保持開放。去聽鮮活的故事,看具象的生活,愛真實的個體。
講述 | 王芳
來源 | 《致獨特的你:人格心理學40講》
01.
MBTI是什么?
有朋友問:為什么測MBTI,今天測和明天測,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MBTI科學嗎?測試結果對于專業、職業的選擇指導意義大嗎?
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MBTI是什么,我先簡單解釋一下:MBTI全名叫“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也就是說,MBTI里的M和B是兩個人,是編制這個測驗的一對母女,而這個測驗是用以將人劃分類型的。
MBTI是基于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發展出來的一個人格測驗,初版編制于1944年,依據測驗的結果會把人分到16種人格類型中去。
MBTI可以說是當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測驗”,大量應用于企業培訓、職業咨詢以及個人成長等領域,全球每年約有超過200萬人參與測試,它在商業推廣上相當成功,相關出版社領導著心理測驗市場,年價值高達20億美元(Forbes, 2018)。

圖源網絡
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心理學學術界對于這個測驗的爭議很大,各種批評聲不絕于耳。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測驗的理論基礎,二是測驗的心理測量學質量。
要評價MBTI,需要先說說心理測量的一些基本知識。編制這種基于自我報告的問卷式的測驗,首先要對要測量的對象(專業術語叫“心理構念”)進行定義。
對于人格測驗來說,這個心理構念就是人格,可以定義為思想、情感、行為模式上穩定存在的個體差異。
之后要確定要測量的這個對象的結構維度,也就是這個心理構念到底表現在哪里,只有搞清楚了這一點,才有地方下手去進行測量,才知道要測量哪些方面。這是在測驗編制過程中最難的一步。
我們如何知道這個心理構念有幾個以及哪些維度呢?這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我在前面講過的大五人格詞匯學研究的模式,自下而上,根據對詞匯進行因素分析得到五個特質,再進一步根據這五個特質的特征去編制相應的測驗題目;
另一種則是自上而下,基于某種理論已經提示好的結構維度來編制題目,MBTI就是這一種。
榮格在他的理論中提出了兩種生活態度(內向I-外向E)和四種心理功能,包括兩種感知功能(感覺S-直覺N:偏好感知事實和細節還是感知整體與可能性)和兩種判斷功能(思維T-情感F:偏好依據邏輯來做判斷還是依據情感及和諧來做判斷)。
方便理解的話,可以想成是三個維度吧,其中每一個都由相反的兩極組成,每個人都在每個維度上屬于其中的一端,組合起來一共八種類型。
后來,布里格斯和邁爾斯母女又在榮格三個維度的基礎上加了一個維度“判斷J-知覺P:偏好標準可控的生活方式還是靈活開放的生活方式”,于是再乘以2,就構成了16種類型,每一種類型都可以用四個字母標示,比如ISTJ或者ENFP。

MBTI人格類型的meme(模因),來源網絡
一個測驗具有理論基礎是值得贊賞的,在這一點上MBTI比“九型人格”強多了。但是可能存在的問題是,榮格的這一理論已經比較久遠了,而且是基于臨床觀察和內省提出來的,主要目的也是用于臨床治療。
雖然我個人對榮格理論十分欣賞,并且認為他對于人類精神實質的闡釋時至今日仍然閃閃發光,但確實,“心理類型說”是沒有經過實證檢驗的。
換句話說,并沒有可靠的證據證實榮格一開始提的8種或后來擴展到的16種類型真實存在,以及它們到底代表著什么。
02.
被迫的“二選一”
1989年的時候,有研究者將大五人格測驗和MBTI放在一起施測,發現二者在維度層面存在關聯,比如MBTI的“內向-外向”和大五的“外向性”之間、“感覺-直覺”和“開放性”之間、“思維-情感”與“宜人性”之間、“判斷-知覺”與“盡責性”之間存在顯著相關,但MBTI沒有涉及到和神經質有關的內容(McCrae & Costa, 1989)。
這一結果說明,在維度層面上,MBTI測量的內容可以為大五所覆蓋,同時這個研究也專門提到,沒有證據證明16種類型的劃分是合理的,因為維度與維度之間的交互作用幾乎都不顯著,也就是說它們之間不會發生共變。
“定義心理構念”是知道測什么,“厘清結構維度”是搞清楚從哪些方面去測,接下來,是到底要測些什么,也就是測量的具體指標。
這涉及到的是編題。人格測驗的題項(item)一般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題干,通常是一句描述你行為或感受的話,就像你在大五測驗里看到的那樣。
它的原理是,雖然心理構念是無形的,但它一定會表現在行為、觀念或應對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而這些我們是可以基于對自己的觀察報告出來的。
還有一部分叫“反應方式”,比如大家做的大五測驗,就是看完那句描述的話之后你要在一個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7點量尺上打分。

《倫敦生活》
在這種方式里,反應是一個等距的連續體,因為多數人都不是極端的是或否、同意或不同意,用這種方式就可以細分出差異,允許受測者比較精細地表達出自己的狀態。
而常用的MBTI測驗,用的是另一種反應方式,叫做迫選,也就是二選一。比如問:“當你和一群人在一起時,你通常會:A. 加入大家的討論;B. 在一個時間只和一個人談話”。
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比如有些人在大多數這種情況下會和很多人聊天,于是ta會選A,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兩種情況差不多,但必須只能選一個,所以ta也選了A,但其實這兩個人是不一樣的。
當然,MBTI的支持者會說,MBTI測量的是偏好(preferences),即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更偏好于怎么做,于是要盡量區分出方向其實無可厚非。
但是,這么做會忽略掉很多人可能就是沒有明顯的偏好,而事實上,這種處于中間的人才是大多數。
最近,我也有看到一些MBTI的改進版測驗,也選用了和大五測驗一樣的先描述一個行為,然后在是不是同意的連續體上打分而非迫選的反應方式——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進步,但是問題就在于,到了下一個步驟上,它又回去了。
下一個步驟,就是等所有題目都做完、該計分了,一般是分維度進行加和,這里大五和MBTI是一樣的。
只不過,如果是連續的反應方式,每一題的分值范圍就是1~7;而如果是迫選的反應方式,就是計0或1,比如剛才那題,如果選了“A.加入大家討論”就在“外向”上計1分,選了“B.一個時間只和一個人談話”就在“內向”上計1分,然后分別加總。
大五測驗到這里就結束了,根據你在五個特質上的得分出一個雷達圖,分別給予解釋。但MBTI在這之后還有一步,就是最后的分類。
如果是迫選的,只要你外向的總分超過內向的總分,就會被歸為外向——注意,這里只要超過就可以,不管超過了10分還是只多了1分,結果都是一樣的。

《浪漫的體質》
而如果是連續的那種反應方式,本來挺好的,因為受測者在作答的時候不用非此即彼,是可以選擇中間沒有明顯偏向的。
但是最后的分類又“一夜回到解放前”,它會把所有測量某一個維度題目的分數加總之后,再以中值為切分點,只要你得分超過中值就歸為一類,否則為另一類。
以“內向-外向”為例,它可能會呈現給你“你是60%的外向者、40%的內向者”,然后給你一個字母E,也就是歸于外向這一類。
這時,問題就來了:事實上,不管你是90%還是51%的外向者都會領到字母E,但能說這兩個人是一樣的嗎?而那個“49%的外向者”則會被歸于內向,雖然ta的分數和那個“51%的外向者”相差無幾,他們才是更像的人。
這就像如果MBTI也測量身高的話,那么你只有兩個歸宿——大高個或者小矮個,而事實上大多數人不算高也不太矮,依據正態分布,68%的人都包含在平均值的1個標準差之內。
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類型論的問題所在,分類是互斥的,那些處于中間的多數人就被“強行站隊”了,而且只要被歸于一類,所有的差異就被抹平了,但是事實上,同一類型內的人還是相當不同。
03.
根據MBTI找職業,靠譜嗎?
一個被接受的、科學的人格測驗,還需要通過心理測量學的質量檢驗,我們說的很多“坊間測驗”,之所以“坊間”,就是因為它們沒有接受過檢驗。
一個測驗的質量怎么樣,關鍵是看兩個指標: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只有拿出過硬的信度和效度證據,一個測驗才是可以被接受的。
信度里最常用的是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也就是說一段時間內多次測量的結果得要比較一致。
MBTI的重測信度的確經常受到質疑(e.g., Harvey, 1996),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它是強行把人分類的,那么下次做的時候只要有幾個題你改了下答案,從A換成B了,最后結果就可能被歸到另外一類去了,特別是那些本來就處于中間的人。
這是信度,光可靠還不夠,還要看測的究竟是不是想要測的東西。比如你站到體重秤上去測顏值,可能每次顯示出來的數字都一樣,說明重測信度很高,但沒意義,因為完全無效。
效度也分很多指標,比如結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就是檢驗你找到的那個結構維度是不是對的,可以通過找一部分人來施測,然后對結果做因素分析來檢驗;還有所謂效標關聯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就是拿你測量出來的這個構念和其他已知與它有關的構念做關聯,或者去預測一個在理論上你測的這個構念能夠預測的東西。
目前來說,MBTI的效度證據是不夠明確的(e.g., Boyle, 1995; Nowack, 1996)。
說到這,其實對于第二個問題你可能也已經有答案了。關于一個人格測試的結果對于專業、職業的選擇指導意義有多大,我想所有的人格測驗(當然前提是科學的)都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但是要在多大程度上依賴其來指導生活,我的建議都是“僅供參考”。

MBTI人格類型的meme(模因),來源網絡
每個行業里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拿MBTI來說,和那個在16種類型里號稱最適合做心理學家的類型相比,四個字母里我有三個不符合,倒也沒妨礙我在這一行做得還算湊合。
有研究者分析了不同職業中每種MBTI類型的占比,發現全都接近于隨機抽樣人口中的類型占比(Pittenger, 1993),也就是說,特定職業里的類型分布和一般人群中的類型分布是基本一樣的,并沒有發生哪個類型的人更多進入到哪個職業的現象。
另外,MBTI類型與各種工作表現之間的關聯非常微弱(Gardner & Martinko, 1996),而在MBTI的使用手冊中,也明確不鼓勵將其作為工作績效的預測指標,并且由于它測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
也就是說,一個人偏好于思考并不等于善于思考,因此它對于專業和職業選擇的意義,可能也只在于提示你:可以去尋求一個與偏好相一致的環境,而至于能做得怎么樣、開不開心等等,則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在做生涯規劃和選擇時,人格只是考量的一個方面。你對這個職業有沒有興趣(也就是喜不喜歡),你的能力是不是適配(也就是能不能做),以及你的價值觀是不是和這份工作在做的事情相匹配(也就是你愿不愿意做);
甚至這個職業的典型從業者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樣子的,他們在做什么事情、會遇到什么樣的人、在思考什么問題、幾點上班幾點下班、工作的自主性和靈活度有多大等等,這些都很重要。
選擇一個職業或一份工作,其實是在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你各方面的需求需要被均衡滿足,人格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而已,它重要,但也沒那么重要。
人格測驗得出的只是此時此刻的你,不代表未來的你,而且工作本身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格。所以,如果你著意改變,什么都不會也不必是阻礙。
04.
與其藏在幾個字母之下,不如去愛具體的人
之前,我在本科生的人格課上都會講這個測驗,也會讓學生做,然后客觀地進行評價。但是近幾年,我慢慢發現好像有點不對了。一個是關于MBTI的各種培訓越來越多,而且收取很高的費用;另一個是我發現這個測驗有粉絲了,類似于星座那種的。
“粉絲心態”的典型表現,就是把偶像或者在這里就是測驗和自我勾連在一起,視對它們的批評為對自我的威脅,進而做出防御反應,比如全面否定提出批評的人。
其實,測驗的更新換代很正常,大概十幾年前還有一個常用的人格測驗叫16PF,全名是“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這里的16種人格因素是16個人格特質,不是16種類型),但現在已經全面被大五取代了。

大五人格測試,圖源網絡
因為理論和方法都在演進,16PF的16種因素經分析發現可以提取出五個高階因素,正是大五。如果繼續發展,有一天大五也可能被什么“大二”甚至“大一”取代,如果發生了也都很正常,這就是科學的進步。
但是,如果一個測驗像一個商業項目一樣被推廣和經營,并且不愿意接受挑戰、經不起批評,其科學性一定大打折扣。
另外,近幾年我也越來越常會在別人遞過來的名片上,甚至報考碩博士學生的簡歷上看到四個字母,代表著他們的MBTI類型,就像蓋章一樣。
這個測驗會如此流行并不難理解,我在前面講過的,分類與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一致,而且,叫自己做“守護者”或者“思想家”很有趣不是嗎?
不過,潛在的風險也在這。比如,我經常在網絡的某些群組里看到,某一類型的人會熱烈地聚在一起,不停討論“我們這個類型的人怎樣怎樣”。
這個過程會導致群體極化,即讓本來可能只有一點相似的人,在不斷交換類似觀點之后變得更相似,這反過來又會讓個體把自己身上的那個標簽貼得更緊更深。
但你知道嗎?榮格主張,如果你是某一種類型,只不過意味著這一種在你的外顯行為表現上占據了上風,而跟它對立的另一種則潛藏在潛意識中,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要達到他所說的“自性化”,就要去了解和發展另一面,以讓二者獲得平衡。

《重版出來!》
這一點很像心理學界這幾年提出來的所謂“中間性格優勢(ambivert advantage)”(Grant, 2013),也就是說,不極端的性格特征可以讓人靈活地在不同情境下采取與之相適宜的行為方式,反而可以獲得更優的結果。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分類讓人們形成不同的群體,對于標簽的深信不疑讓人們自我固化,這又要如何去接觸和發展另一面呢?于是,這個基于榮格理論發展出來的測驗最終,是不是有點違背了榮格的初衷?
總之,MBTI也好,大五也好,人格測驗不是水晶球。盡管人們總是期待經由探索自己的人格,引導自己在特定的職業或者生活領域中獲益,但接受人格測驗并不能替代自我體驗與反省。
人格測驗作為工具,它的職責是為我們所用,而非指揮我們所為,不必讓工具變成桎梏,與其把自己面目模糊地藏在幾個字母之下,不如對自己和他人都保持開放,去認識真實的個體,去愛具體的人吧!
聽鮮活的故事,看具象的生活,類別束縛不了獨一無二的你。
*本文摘選自看理想App節目《致獨特的你:人格心理學40講》,內容有刪減和調整,小標題由編輯添加。完整觀點和講述請移步至相關節目收聽。
音頻編輯:夏夏
原標題:《生而為人,不是i人就是e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