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代糖”健康的背后是基因毒性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有近20億人超重或肥胖;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導致的死亡高達280萬。而肥胖率的快速增加則跟高糖飲食不無關系。
在肥胖日益成為公共健康問題的當下社會,“控糖”應勢而生,成為了社會的新時尚潮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人工甜味劑來代替正常糖類,稱為“代糖”。它具有糖類的甜味,但通常不能被人體轉化,因此不產生熱量。于是,“代糖”作為一種健康的飲食方式,廣泛應用于食品和飲料中,以降低人體對糖和熱量的攝入,從而達到健康減肥的目的。
三氯蔗糖是比較典型的“代糖”,它沒有熱量,甜度比蔗糖高600倍,所以在許多食品中都會用三氯蔗糖來代替糖類。而且,三氯蔗糖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
就在三氯蔗糖被廣泛應用的時候,不少科學家對人類長期食用人工甜味劑提出了擔憂。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常用的人工甜味劑三氯蔗糖會在體內產生三氯蔗糖-6-乙酸酯,該物質具有基因毒性,會破壞DNA。該發現引發了人們對人工甜味劑是否會帶來健康問題的新思考。
早在2018年,該研究小組就發現,攝入三氯蔗糖后,腸道中會產生幾種脂溶性化合物,包括三氯蔗糖-6-乙酸酯。這些脂溶性化合物很容易溶解在脂肪中而長期滯留在體內。而且,人工甜味劑在人體內并不是惰性的,它們會顯著影響人體腸道菌群,從而改變人體血糖水平。
在一項體外實驗中,研究人員將TK6細胞(人類來源的類淋巴母細胞)暴露于三氯蔗糖-6-乙酸酯中,并監測了遺傳毒性標志物。結果發現,三氯蔗糖-6-乙酸酯有效地破壞了暴露于該化學物質中的細胞中的DNA,表現出典型的染色體斷裂特征。
在另一項體外實驗中,研究人員評估了三氯蔗糖-6-乙酸酯和三氯蔗糖對人類腸道上皮細胞的影響。當研究人員將三氯蔗糖和三氯蔗糖-6-乙酸酯暴露于腸道上皮組織時,發現這兩種化學物質都會改變人類腸道上皮細胞的滲透性,對腸道壁造成破壞,導致“腸漏”。
此外,研究人員還分析了腸道細胞的基因表達,發現暴露于三氯蔗糖-6-乙酸酯中的腸道細胞,顯著增加了與炎癥、氧化應激和癌癥相關的基因的表達。
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對所有基因毒性物質的毒理學,三氯蔗糖-6-乙酸酯閾值為每人每天0.15微克。但是,每天一杯三氯蔗糖加糖飲料中的三氯蔗糖-6-乙酸酯就超過了這一閾值,還不包括食用三氯蔗糖后代謝產生的三氯蔗糖-6-乙酸酯的量。研究人員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造甜味劑具有健康風險,它會誘導人類細胞DNA鏈斷裂,并且對腸道壁造成破壞。所以,我們是時候重新審視三氯蔗糖的安全性和監管狀況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