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MW卓越城市講堂|劉春蕾:運用信息化能力推動可持續發展
IT工程師劉春蕾走上公益之路,是從2008年開始。當時,他在上海郊區置業并入住,夜間卻常有異味襲來,業主們這才發現,不遠處就是一處垃圾填埋場。劉春蕾隨即意識到,之前購房者們沒有獲知這些信息的渠道。自己的專業就是信息化,面對這類障礙,又能做些什么呢?
雖然附近的垃圾填埋場封場,問題妥善解決,但劉春蕾對這個更大的議題念念不忘。2012年開始,他與幾位同行朋友,一起制作了一些開放數據和眾包數據結合的地圖,希望人們無論走到哪里,都能知道身邊環境的情況,并能及時給出反饋。2014年起,劉春蕾全身心投入這項工作,創立上海閔行區青悅環保信息技術服務中心,成為一名全職公益人。
這十余年中,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以及氣候變化挑戰嚴峻,劉春蕾的思考也更加深入。他意識到,除了單純的知情權、參與權之外,還要關注導致問題的根源,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這些也正是ESG評價體系所給出的方向。
由此,劉春蕾所創設的青悅環保,當下所進行的更多工作,是參照國際和國內的標準,對企業、政府等機構和部門,在可持續發展的信息披露、績效等方面進行賦能和服務。比如,提供一些數字化的支撐工具,促進各方更好地進行信息披露。
回顧這些年的歷程,劉春蕾認為,在滿足公眾知情權方面,比如法律法規的修訂、政府的履職能力、相關企業的意識等,當下都有了很大進步。但部分細分領域的信息公開也還需要繼續推動。這些仍然需要長期的積累。
作為關注城市的資深環保人,劉春蕾也來到了第三屆寶馬集團中國可持續峰會 2023 BMW卓越城市講堂,與我們分享了他的所思所想。以下是針對劉春蕾的訪談所進行的整理。

2023年6月5日,劉春蕾在第三屆寶馬集團中國可持續峰會的會場。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您一直在關注各種環境數據。這十余年間,這些數據是不是更容易獲得了?其中存在哪些進步和障礙?
劉春蕾:相對來說,大部分環境領域數據更容易獲取了,包括公開的政策法律規定,公開信息的完整度、正確性、及時性等,并且建立了很多的專項信息公開的信息化系統,比如排污許可、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等,同時很多網站底部有“政府網站報錯”鏈接,可以提交反饋,處理速度較快。
存在的障礙主要包括:第一,一些部門將信息轉換為圖片進行公開,這給再利用增加了難度。第二,一些網站加入了很多不夠智能化的反扒措施,導致正常的人工查詢有時也會遇到障礙。第三,有些數據的正確性存在問題,會產生一定的誤導。
當下對環境有各種評價指標。您認為,哪些部門的數據公開與數據開放,對公眾而言是最為關鍵的?一般公眾應該如何參考這些數據?
劉春蕾:很難說哪些最為關鍵。從不同應用角度去衡量,這些數據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有一些數據與人的健康與生命直接相關。對公眾而言,可能比較直接的影響還是天氣及其預警,空氣質量,水質(包括水源地到水龍頭的全流程公開),土壤等環境質量信息,包括從城市到農村的數據。目前農村公開的數據還比較少。
作為一般公眾,主要需要了解這些環境質量數據背后的影響,比較及時地做好自我防護,有余力的可以參與監督污染。
我們在運用國際和國內的標準,對諸多企業的相關工作進行一些衡量。看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大家的信息披露和績效方面如何。信息披露方面,包括負面的披露是否平衡。績效方面,比如單位營收的能耗、溫室氣體排放量等等,數據表現如何。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看到企業到底做得怎樣。無可回避的是,因為不同的能源結構基礎,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在績效方面會有一定差距。但企業總體非常復雜,分布非常廣泛。在這個規模基礎上,有一些中國的頭部企業,在信息披露和績效方面,已經做得很好,并不弱于國外的企業。
城市這樣一個復雜系統,會對環境監測具體工作產生怎樣的影響?哪些部分易被忽略,值得人們引起更多重視?
劉春蕾:城市系統產生的各類污染較為復雜。表現在分布廣,種類多(水土氣聲光輻射、新污染物,等等),隨機性和突發性強,以及區域性強等方面,這對環境監測的覆蓋度、全面性和及時性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些新污染物,比如微塑料等,因為監測技術,成本等原因,是暫時無法被量化的。另一些新污染物,包括POPs持久性有機物,危險化學品,重點監控化學品,抗生素,微塑料等,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為普通公眾可能平時接觸比較少,或者還不清楚其危害,應該引起人們更多重視。
當然,在對公眾如何講述方面,我們也意識到,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人群,去進行能夠有影響力的傳播。因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會有不同的視角。如果讓相應人群體會到,這件事情與自己實際存在正向關聯,那么就會更容易推進。
作為環境數據的關注者,您對城市系統的數據公開有哪些建議?企業和政府部門,應該向怎樣的方向去努力?
劉春蕾:目前部分省份及城市設置了數據門戶,進行了主動的數據公開和數據開放。復旦大學有個“開放數林指數”的項目,來評估各地數據開放程度。
建議各個城市和企業加大無限制類數據的公開。對于沒有必要控制的數據,不能再加上過多的限制。要多從使用者的方便性,可利用性,鼓勵創新,鼓勵AI應用等角度出發公開數據,給出更多可自由使用的數據,便于更加靈活地創新使用,增加數據應用的各種可能性。
當下針對企業的ESG評價體系中,是否存在一些盲點?又有哪些做法是應該受到鼓勵的?
劉春蕾:我們在ESG方面的工作,當下比以往順利很多。因為,在這個方向上,各個政府部委及高層方面都給予認可和支持,已經發布了不少的政策;而企業也意識到,這些指標,對自身未來的發展有重要作用。總之,關于ESG的意識和理念的普及程度,比之前大大提高。后面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推進落實。
當前針對企業的ESG評價體系有很多,各自有所側重。有的指標很多很詳細,基本按照一些國際ESG信息披露標準進行。可能各自也有盲點,但是,整體系統性的盲點,當下已經比較少了。
一方面,從時空維度而言,對于企業各方面的信息,進行更及時的掌握與評價,未來可以加強。另一方面,各個國家,地區,企業處于不同發展水平,面臨的可持續發展挑戰不同,一個更加適應企業具體經營環境個性化的ESG評價,應該得到鼓勵。
您有哪些關于未來的期待,又需要怎樣的支持?
劉春蕾:無論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還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又或是機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建立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期待我們自身能夠探索和把握好這種規律。
一方面,需要為了公共利益,做更多的事情,進行一些監督,去爭取更多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讓正向的事情能夠自然而然發生,不是單向說教,而是順勢而為,利用現有的機制,推動一些合作順暢地運轉起來,讓大家能向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協力共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