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裁判為什么常常成為NBA季后賽的主角?
今年NBA西部季后賽,裁判為什么常常是主角?
因為NBA是商業聯盟。“商業聯盟”這詞,我在之前的多篇文章都提到過,它是一個中性詞,既不是夸獎NBA,也不是罵NBA不夠純粹,就是對NBA的一個準確定性。
既然是商業聯盟,就意味著一切活動以商業利益為核心。比如遇到太陽前老板薩維爾種族歧視、凱爾特人前主教烏度卡和女員工存在婚外情,NBA會第一時間處罰當事人,為的只是維護NBA良好的社會形象,不影響投資者對它的信心。
比如今年全明星的,好像是三分大賽,利拉德奪冠捧杯,NBA用電影級攝像捕捉利拉德看獎杯時贊不絕口的表情。跟NBA華麗的商業包裝相比,CBA的商業包裝堪稱看鬼片……
你包裝得好,即使比賽內容很一般,看的人還是多,尤其是這幾年才看NBA的小球迷,他們還沒有建立高質量比賽的判斷能力,還不清楚過去的全明星賽多好看現在的多么應付。就還是會有很多人看全明星,NBA的華麗包裝就是為了讓這批有精力的新觀眾逐漸成為NBA的收視主力群體。

比如,我之前說明的,為什么霍華德進不了75大巨星,而利拉德可以進、安東尼可以進。
因為霍華德在NBA的最后七年是妥妥的藍領球員,毫無星味可言。讓后來者翻出這段事跡,NBA覺得名聲不好,影響自己的品牌形象。
所以,他們青睞于利拉德、安東尼這種雖然沒打過總決賽,但一查數據,基本整個職業生涯都是明星的球員。NBA給這些人背書“歷史級巨星”身份,有利于之后的明星球員明白:
即使你未曾進過第一陣容、沒有得過MVP、沒有打過總決賽,但只要你十五個賽季能場均得20+,你就注定是能給球隊賣票的人、能給NBA帶來長期收視率的貢獻者,你就可以入選NBA的100大、125大巨星名單。

同理,當季后賽出現流量對決,這種有別于評選75大明星的長期品牌形象工程的短期利益索取,NBA可以為了多一場球的幾千萬潛在收益,指揮裁判控場,讓比賽看起來就知道假,但沒人敢指出在控場。畢竟,其他聯盟比NBA的工資差遠了,NBA為了多打幾場季后賽多賺幾個億,教練、球員、管理層、媒體工作者等,都只能配合演出,因為只有NBA存在,這些人才有豐厚的錢賺。
今年NBA西部季后賽裁判為什么常常是主角?因為西部的流量球隊更多呀,而且實力接近的對決也更多。
東部這邊,就雄鹿、76人、凱爾特人有流量,可能因為控場得利。
76人打籃網,籃網根本打不過76人,沒必要控場。老鷹打凱爾特人差不多的實力懸殊。
騎士和尼克斯打,那叫純肉搏,比賽觀感很差,又沒有流量明星,NBA壓根不想去控場,因為打多少場都沒啥人看,沒錢賺。
只有雄鹿打熱火,NBA是看重字母哥的,奈何他第一場腳傷退場,沒字母哥雄鹿真打不過熱火,等字母哥不得不復出而聯盟想控場時,巴特勒最后兩場連著超神,實打實的得分,讓你無法吹進攻犯規。
NBA一看,抱歉字母哥,雄鹿救不回來了,讓我們轉而營銷“黑八奇跡”吸引看熱鬧的球迷的眼球吧。看看,你看看,NBA商業運營處理得多么靈活。
西部狀況就很復雜了,太陽、勇士、灰熊、湖人、快船都屬于流量球隊,四組較量除了掘金打森林狼似乎沒懸念,其他三組好像都有得打且都屬于流量對決,NBA自然不會放過多打幾場比賽的可能。
太陽和快船的比賽,由于萊昂納德超神一場就不打了,NBA一看,快船太讓人失望了,雙星不打能賺啥錢,于是就讓太陽和快船正常打,懶得控場了。
國王和勇士的比賽,國王一上來拿兩主場,NBA一看,庫里不能過早出局呀。就或多或少控點場,加上國王持久性確實不行,勇士連贏3場。NBA又一看,已經有6場了,錢賺得可以接受了,之后就靠球員去決定比賽。國王很爭氣,客場拿下第六戰,庫里畢竟是巨星不想提前出局,第七場得了50分。

灰熊與湖人的比賽,聯盟力捧的莫蘭特和聯盟長期的收視密碼詹姆斯對上了,這輪系列賽有控場痕跡但不算明顯。多數情況是,灰熊一段時間頂不住了,裁判吹湖人兩三個讓灰熊緩緩,湖人一段時間頂不住了,裁判又吹灰熊兩三個讓湖人緩緩。最后折算下來都沒吃虧,不認真看,看不出來有控場。
進入第二輪,尼克斯和熱火又打節奏極慢的肉搏,NBA認定這是收視最差的一組,懶得控場。76人和凱爾特人,第一場哈登超神拿下客場奠定基調,這輪系列賽很接近,可以自然打到6場甚至7場,不需要控場的較量,NBA自然不會去干涉了。這條邏輯也適用于熱火與凱爾特人的東部決賽。
可以自然打到6場及以上的系列賽,NBA是不會控場的,所以今年東部季后賽的整體觀感都不錯,比較真實。
但西部就很離譜了,有絕對流量支配的“恐懼”。灰熊打湖人、國王打勇士都還是實力差距不大。
掘金打太陽,杜蘭特和布克兩個主場連著砍40+,在第三場有可能打到0比3時讓太陽獲利幾個球,之后完全靠著杜蘭特和布克就強行打到2比2了。6場指標一到,NBA就不介入了,你們自己爭取晉級機會。
最惡心的系列賽就是湖人和勇士的比賽,這輪系列賽的收視率是場均780萬人收看,遙遙領先其他系列賽,甚至應該也高于熱火與掘金的總決賽。

沒辦法,詹姆斯和庫里這對多年在總決賽較量的巨星,因為長年統治聯盟,流量累積大得嚇人。可勇士今年的實力著實不行,而為了讓系列賽起碼打6場,于是出現了極其丑陋地赤裸裸地控場:
這場湖人贏了,下場必須給勇士贏,再下場又給湖人贏。等湖人3比1領先時,閉著眼睛都知道還會給勇士一場,必須湊足6場指標再放手讓你們好好打。
湖人打不比自己強的隊還是穩,第六場回去堅決收了系列賽勝負。
但是,當湖人進入西部決賽面對掘金時,雖然湖人流量更大,但雙方實力差距明顯,掘金關鍵時刻總能進三分,使得裁判努力控場也救不回來了。沒法子呀,掘金就是能進球,湖人就是投不進球,也就只能把勝負控到第四節最后時刻,但湖人就是打不過掘金,最后領先的總是掘金,一波4比0把湖人干脆地送出了局。
其實,如果凱爾特人爭氣一點,湖人陣容強一點,NBA肯定是樂于安排湖人和凱爾特人打總決賽的。
年輕一代佼佼者塔圖姆和老一代第一人詹姆斯的對決、湖人與凱爾特人這對世仇的又一次較量,比掘金打熱火的流量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但凱爾特人不爭氣呀,湖人就是打不過掘金,NBA知道今年總決賽不會有太大流量,約基奇球風不夠爆炸、巴特勒有實力但人氣太低,用于宣傳的砸錢明顯減少,倒是換來了真球迷極度舒適的觀賽體驗——因為不控場,比賽走得很自然。

現在掘金3比1了,NBA是不會救熱火的,因為熱火多打一場帶不給NBA多少收益,倒是控場對約基奇不利了會影響歐洲觀眾的觀感,影響歐洲球星赴美的意愿,這可是NBA長久發展不愿意去得罪的。
總的說來,NBA是商業聯盟,不管是長期利益還是眼前利益,一切向錢看。
能被控場的季后賽,說明它有流量。沒有流量的,或者缺少良好觀賞性的系列賽,NBA直接懶得控場。
六場是流量對決的最低指標。有流量且實力接近的對決,NBA會視情況采取直接不控場。有流量但實力有差距的較量,NBA會臉都不要地進行控場,必須打到起碼6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